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国模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

首頁 新聞 政務 圖片 要聞 聚焦 縣域 專題 文娛 科教 旅游 財經 論壇 名醫 招聘 數字報 新媒體 返回
首頁 >> 專題報道 >> 2021專題 >>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 正文

從百年奮斗征程汲取智慧和力量 自覺擔當科技自立自強時代使命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時間:2021-06-11 17:42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作者:王志剛(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

中國共產黨走過了輝煌的百年歷程。我們黨領導科技事業從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步,篳路藍縷,開拓創新,砥礪奮進,為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提供了堅實有力支撐。我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愛國奉獻,薪火相傳,勇攀高峰,為科技事業發展貢獻了智慧和力量,在黨的百年發展歷程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我們黨歷來重視發揮科學技術在推進黨的事業中的作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根據黨的使命和中心任務,都提出了科學技術發展戰略和策略。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經歷了艱辛探索,取得了輝煌成就。在革命戰爭時期,我們黨把發展科學技術擺在重要位置,圍繞軍事斗爭實踐、打破經濟封鎖等制定相應的科技方針政策,領導建立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等一批建制化的科技機構。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制定科技發展規劃,領導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取得了“兩彈一星”、陸相成油理論、雜交水稻、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青蒿素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改革開放迎來“科學的春天”,我們黨充分激發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創新創造活力,組織實施一系列重大科技任務,設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成功突破了漢字激光照排、超級計算機、轉基因抗蟲棉、移動通信、高速鐵路等一批重大關鍵產業技術,有力保障了一批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科學技術成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世界科技創新發展大勢,立足我國新發展階段的特征,堅持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重視程度之高、政策密度之大、推動力度之強前所未有,形成從指導思想到戰略部署再到重大行動的完整體系,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引領階段,正在邁向科技強國。

廣東省大灣區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穩步推進。圖為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廣深科技創新走廊“中大城”已經啟用的一期西園和二期建設現場。新華社發

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堅持自由探索和目標導向并重,強調“從0到1”的原創導向,在量子信息、鐵基超導、干細胞、合成生物學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積極搶占尖端技術競爭制高點,若干戰略必爭領域實現“后發先至”。北斗導航衛星全球組網,“嫦娥五號”實現地外天體采樣,“天問一號”登陸火星,空間站“天宮”加快建造,“奮斗者號”完成萬米載人深潛,川藏鐵路穩步建設,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等大科學裝置建成使用。

科技有力激發經濟和產業發展內生動力。加強產業鏈創新鏈融合對接,移動通信、油氣開發、核電等科技重大專項成果支撐新興產業快速發展,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動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蓬勃興起。新型顯示產業技術和規模全球領先,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懸浮試驗樣車下線,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世界第一。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與金融資本的對接渠道更加順暢。

科技創新支撐民生改善能力明顯增強。癌癥、白血病、耐藥菌防治等領域打破國外專利藥壟斷,一批高端醫療裝備加速國產化。成體系開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關,7天內分離出新冠病毒毒株,14天完成核酸檢測試劑研發和審批上市,目前7款疫苗獲批使用。85萬名科技特派員深入脫貧攻堅一線,為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科技力量。加強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攻關,助力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科技體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進一步加強科技資源統籌配置,不斷優化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擴大科研相關自主權,完善科技獎勵制度,深化科技評價改革,減輕科研人員負擔,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完善科技法律制度和政策環境,構建科技大監督格局,加強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體系建設,推動科技界作風學風轉變,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斷提升。

區域創新布局不斷優化。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建設,輻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創新發展。東中西部科技資源和創新要素加快對接與合作,支撐解決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促進欠發達地區更好更快發展。創新型省、市、縣加快建設,21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169個國家高新區發展速度和質量雙提升。

科技開放合作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進一步加強政府間創新合作對話,深入實施科技合作伙伴計劃。與160多個國家建立科技合作關系,加入200多個政府間國際科技合作組織。積極參與并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加強氣候變化、空間、健康、能源、農業等領域國際科技合作。“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取得豐碩成果。內地與港澳之間的科技創新合作深入推進。廣泛而深入的科技開放合作有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堅持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我國科技創新形成獨具特色的發展模式

始終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黨中央在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作出了重大戰略部署,從“向科學進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從建設創新型國家到建設科技強國,黨中央始終牢牢把握我國科技創新的正確方向。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創新一以貫之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部署和推動我國科技改革發展,這是我國科技創新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根本保證。

有效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充分發揮強大的領導力、組織力、號召力,集成全國各方資源和科研力量、舉全國之力開展科技攻堅,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黨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不斷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建立高效的組織動員體系和科學嚴密的規劃政策體系,打造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

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方向。改革開放伊始,我們黨提出“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推動科技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有效結合,充分發揮了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兩個大局的戰略考量,準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勢,作出我國科技發展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戰略部署,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行動指南。

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的體系化能力。我國已經形成了以我為主的科技創新體系,系統化推進科技改革發展,堅持產學研用緊密結合,構建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的全鏈條設計和一體化實施的格局。創造性運用巨大的市場空間和豐富的經濟社會應用場景,推動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規模化應用,為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和維護國家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探索實踐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創新發展新路徑。牢固樹立“科技先行”的理念,從產業布局到重大工程實施,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工作的邏輯起點,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滲透性、擴散性、顛覆性作用,持續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在發展方向、目標、路徑上堅持向科技創新要方法、要答案,讓創新驅動發展成為全社會的普遍共識和自覺行動。

堅持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辯證統一。我國從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設新的科研體系,到現在更多科技領域逐漸進入引領階段,靠的就是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把我國科技發展的立足點放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石上,并始終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基礎上構建創新合作共同體。

加快科技自立自強,奮力開啟建設科技強國新征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對全國科技界和廣大科技工作者提出明確要求、寄予厚望,為新時代加快科技自立自強、奮力建設科技強國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在統籌發展和安全中的戰略支撐作用,以科技的主動贏得國家發展的主動,以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塑造發展新優勢。

加強系統謀劃和頂層設計。編制發布2021—2035年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和科技強國行動綱要。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建立“頂層目標牽引、重大任務帶動、基礎能力支撐”的國家科技組織模式,推動科技創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協同化。

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組建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支持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加快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區域創新高地。

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以及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重大科技項目,補短板與鍛長板并重,以自主可控的創新鏈保障安全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

強化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布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優化基礎研究布局,以應用研究帶動基礎研究。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強化對冷門學科、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長期穩定支持,完善符合基礎研究規律特點的科研評價機制。

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推動科技體制改革向提升體系化能力、增強體制應變能力轉變。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要求,提升科技宏觀統籌和重大任務組織實施能力,強化定戰略、定政策和創造優良環境、搞好創新服務。

造就更多高水平科技人才。完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發現機制,在重大科技攻關實踐中培育鍛煉人才,鼓勵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完善國際化人才制度和科研環境,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鼓勵支持各國科學家圍繞解決全球性問題挑戰共同開展研究。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科技工作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們要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汲取百年奮斗智慧,自覺擔當時代使命,銳意改革創新,矢志自立自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新的更大力量!

《光明日報》( 2021年06月10日?06版)



編輯:yangweijie

上一篇:
下一篇: “文明在這里”主題采訪報道在京啟動

相關新聞

咸寧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咸寧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咸寧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咸寧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咸寧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新媒體

  •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門紅
  •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u id="mkfrf"></u>

          <p id="mkfr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