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云(赤壁)
我的家鄉赤壁有“正月玩龍燈”風俗習慣。玩龍燈又叫“舞龍”,也稱“耍龍燈”。它是典型的中華民族傳統民俗娛樂活動,歷史淵源悠久。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作為吉祥的化身,代表著美好的愿望。龍燈用草、鐵絲、竹篾、布匹制作,由龍頭、龍身和龍尾構成,一般龍身大多為七節、九節。龍燈扎好后存放祠堂里,請龍這一天,擊盆鼓、放鞭炮、擺祭禮、穿龍衣、說頌詞……祭龍結束后,腳盆鼓開道,龍燈啟航。腳盆鼓手一般用木棒、鐵叉、長槍、釬擔等挑鼓,一頭是鼓,另一頭是贈送的禮品。傳說,玩龍燈是模仿赤壁之戰陣式,保留了當年大戰余韻。赤壁之戰因為是在水中作戰,一旦鼓手落水,腳盆鼓成為救生工具。
舞龍燈看起來容易玩起來難,技術難度較高,非身高力壯者莫屬,“龍頭作用”非同小可。玩龍燈運動量大,是項體力活,肩、腰、腿的力度要把握恰當,一路小跑快走,動作協調一致,齊心協力,密切配合。俗話說:“打虎還要親兄弟,上場還要父子兵。”我們家父子三人參加玩龍燈,父親是領頭人之一,負責指揮、溝通和協調,弟弟玩龍珠,我是腳盆鼓手。每年正月十五前到同族本家港邊周家玩龍燈,各家各戶設宴盛情款待。“玩龍燈”的表演有“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各地玩法風格大同小異,主要動作有:入戶拜年、新屋賀彩、蛟龍盤柱、二龍搶寶等。表演時鼓樂齊鳴,鞭炮喧天,喝彩聲不斷。
玩龍燈還有很多講究,龍身節數以單數為吉利,玩期要連續三年,先在宗祠祭祀列祖列宗,再到本族各家各戶拜年,還到外村表演。各家各戶對來訪龍燈領頭人贈送煙酒和糕點等禮品,有的派送紅包。遇到建新房人家要賀彩說吉言,主人家敬獻豬頭等禮物。玩龍燈所獲禮品禮金均集中保管,統一分配。家鄉人丁興旺,民風淳樸,同族人居住集中,是方圓十里八鄉有名的大村莊。過去,元宵節玩龍燈舞獅子是家鄉的一大民俗,據說起源于明洪武年間,至今已有六百年歷史。鼎盛時期,玩九龍下海不請一個外姓人;舞獅子可爬上十張重疊的八仙桌,并從高處騰空而下。本族海林叔,五金哥雙人舞獅出神入化,活靈活現,在我兒時幼小心靈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至今記憶猶新。
家鄉有“年小月半(元宵節)大,新春大于年”的說法。一個人遠在千里,可以不回鄉過年,但必須回鄉過月半節。改革開放后,大批村民外出務工經商,每逢月半節,不約而同地從四面八方和各地趕回來玩龍燈,毫無怨言,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希望通過玩龍燈改變運氣,祈求福泰安康,也是族人凝聚人心、寄托鄉情、鄉愁的契機。小時候,看大人玩龍燈,羨慕不已,躍躍欲試,開始只能跟著龍燈隊伍打腳盆鼓,后來慢慢學會了,每年玩燈自己試著參與。
大年初一早上,全村男丁聚集祠堂祈福,燃放鞭炮,聽族長說彩句祈福,隨后將龍燈開光,用朱砂給龍燈和獅子點睛,再舉著龍燈前往村前畈取水,回來就到各家各戶串門祈福。一些大人抱著小孩在龍燈下鉆來穿去,祈求保佑平安吉祥,健康成長。
過去,家鄉流傳一個不成文老規矩,凡生下一個男孩要制一面腳盆鼓,即“一丁一鼓”,鼓多則顯示人興財旺,子孫繁茂。龍燈隊伍走鄉串戶時,腳盆鼓為前導,浩浩蕩蕩,盆鼓齊響,聲威震天,引來眾人圍觀,萬人空巷。
俗話說:“ 吃了月半粑,各人種莊稼。”過了正月十五日,一年一度的玩龍燈結束,舉行送龍儀式,由人扮作道士模樣,十步插一炷香,將龍燈送到港邊,擺上祭品,脫掉龍衣,把篾扎龍骨、龍珠堆放點火焚燒,邊燒邊頌吉言。送龍完畢,眾人分食祭品,擊鼓返程,把龍衣掛在祠堂里以備來年使用。
編輯:但堂丹
馬輝久二0一八年三月二十日,一個平常的日子,我親愛的哥哥啊,一顆普通而平凡的心臟,永遠地停止了跳動。
葛昌永(武漢)“誰不說俺家鄉好”,這首歌唱山西的名歌,為什么有名?因為唱到了所有熱愛家鄉人們的心坎上。誰不說俺家鄉好,既...
抖音盛大開啟聯合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發起#拍家鄉上電影#挑戰賽,圓你一個導演夢想讓你的家鄉上電影嗎?抖音挑戰賽給你這個舞...
吳秋華(武漢)家鄉堂弟托姐夫捎給我一提茶,還向我邀約,他們的九井峰茶文化生態園已經開園。幕阜群山孕育著家鄉茶,讓人總徘...
12月15日,一群戴著紅領巾的小學生們來到通山縣黃沙鋪鎮梅田河邊,清理起了河邊及路邊的垃圾。一周前,該小學班會課上,梅田...
周瑞云(赤壁)家鄉位于鄂南幕阜山脈與平原結合部的長江南岸,依偎在石金山腳下,坐北向南,靠山面畈,物產豐富,美麗富饒。小...
搶抓清明節點,挖掘紅色文化, “滋補”全體學生市第四初級中學“三個一”開展黨史教育?本報訊(記者葛建偉通訊員郭愛軍)4...
4月1日,咸寧市第四初級中學因節施教,因地制宜,深挖紅色文化內涵,在學生中深入開展“三個一”的學黨史教育活動。活動中,同...
4月5日,黃岡市召開全市教授回鄉暨能人回鄉創業座談會,向全國黃岡籍專家教授、企業家發出誠摯邀請和深情召喚。黃岡此舉旨在...
■徐向東(通山)立春剛過,應家鄉村委會父母官之邀,榮幸參加故鄉土塘文化大禮堂落成慶典儀式,土塘文化大禮堂落成,彰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