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長海(咸安)
1970年,我正好13歲,這年夏天,我小學畢業了。 在我們灣,與我一道畢業的還有好幾個孩子。那時農村的孩子,由于長期處于半饑餓狀態,所以一個個面黃肌瘦的。
到了夏末秋初,生產隊的糧食就收割完畢了。稻谷打好后,全隊就組織勞力送公糧。那時送公糧是叫送愛國糧,隊里都將最干凈最飽滿的稻谷送交給國家。我們這些小孩子,聽說是送愛國糧,一個個嚷嚷著也要跟著去。隊長說:“你們太小了,送公糧是大人的事,不是好玩的,幾十斤的擔子壓在肩上,會把你們累壞!”“不怕!”我們異口同聲地說。
隊長看拗不過我們,最后就勉強答應了。我心里十分興奮。雖然我從六歲就開始放牛,并且幫父母做些雜事,但真正干重活為家里掙工分還是第一次。父親看我態度堅決,說:“你從來沒挑過擔子,人又瘦弱,送公糧要走五六里路,你吃得消嗎?”“怎么沒挑過擔子?去年我就開始砍柴挑柴,還到龍潭賣過柴呢,怎么會吃不消?”我信心滿滿地回答父親。
就這樣,我們七八個小男孩,每人都挑三四十斤公糧,“吭哧”“吭哧”地跟在大人后面一起去了糧管所。這天送公糧的隊伍特別長,有三百多人。我平生第一次挑三四十斤東西走這么遠的路。因為是兩個笆簍,挑在肩上擺動的幅度格外大,走起路來搖搖晃晃,感覺重于泰山。那天,我的兩個肩膀都被磨破了皮,還出了血。但想到自己也能為父母掙工分了,雖然辛苦,心里還是感到格外的甜蜜和自豪。
十幾天后,我就與小伙伴們一道去了離家有十幾里的中學讀書了。記得最清楚的是,教語文課的班主任韓老師要我們寫的第一篇作文是“記暑假難忘的一件事”,我就將這次送公糧的經歷寫了出來,并且還是用的一首打油詩結尾:“小扁擔,三尺長,我隨爸爸送公糧。送上農民一顆心,心中有個紅太陽。”
編輯:但堂丹
后來隨著改革開放和村村通工程的實施,獨輪車漸漸被兩個輪子的板車代替,現在每次回老家,還能看見兩輪板車靠在老家的屋檐下...
車銀優近日還上綜藝節目《家師父一體》,為了成為主持群中的一員,他認真又虔誠地遞上實習申請書,穿上正式的襯衫以及西裝進...
走進來便是坑坑洼洼的泥土小操場,東北面是教室,東南面是六年級教室和學生宿舍,正前方是教師宿舍,教師宿舍的右手邊下臺階的地...
■王天龍(溫泉)歲月悠悠,人生匆匆,不知不覺,我的母親離開我們已整10年。母親啊,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1980年在奶奶的托咐下,奶奶娘家人給幺叔牽了紅線,知根知底幺嬸才同意了這門親事。親情,這根血液的紐帶恒古不變!
1980年在奶奶的托付下,奶奶娘家人給幺叔牽了紅線,知根知底幺嬸才同意了這門親事。親情,這根血液的紐帶亙古不變!
至此,徐志昂對收藏的熱愛便一發不可收拾。
山窩窩里也終于引進來了“金鳳凰”,投資近兩百萬楠竹深加工廠開在了家門口,一條嶄新楠竹產業鏈已初具雛形,南山村的楠竹經...
朱哲眼下,我市正在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先學先改。在農村,挑過擔子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肩上挑著擔子走...
王意林(嘉魚)從童年時起,母親的一幀剪影就銘刻在我的腦海里:藍頭巾裹著頭,肩上挑著一擔籮筐,天還沒亮,就出了門。我記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