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鈺霆(嘉魚)
所謂木器,是以木頭為材料,伸展繩墨,用筆劃線,后拿刨子刨平,再用量具測量,制作成各種各樣的農具.
記得小時候,我家里就有水車、風車、獨輪車等眾多木器。水車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常見的汲水工具,記得那時的生產隊有幾臺水車,只在干旱或青苗生長旺季使用。一般水車由上車和下車兩部分組成,上車即動力部分,由車軸、車盤、支架等部件組成;下車即戽水部分,由車槽、斗板和鏈斗等連接組合而成,均用硬質木料制作,戽車形似龍脊,俗稱龍骨水車。
包產到戶后,水車也按5-10家一臺的模式分給了各家各戶,使用時需輪流,一則是臺數不夠,不可能一家一臺;二則在使用時需2個或者4個壯勞力才能驅使。記得我們家每次用水車車水,都需要兩個人抬著水車去,而且一畝田需要一整個上午或下午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兩家搭伙車水。后來,小型三匹左右的柴油機出現了,由于柴油抽水機馬力更猛,一畝田一個小時就可以灌滿,水車不可避免地陸續走進了歷史,我們家的那臺水車也被父親放在房梁上失去了用武之地。
木質風車作為一種農具在我國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基本構造是頂部有個梯形的入料倉,下面有一個漏斗是出大米的,側面有一個小漏斗是出細米、癟粒的,尾部是出谷殼的;木制的圓形的“大肚子”里藏有一個葉輪,用鐵做的搖柄,手搖轉動風葉以風揚谷物,轉動速度快產生的風也大,反之亦然。它是最精致、最復雜的傳統農具,由風箱、搖手、車斗、漏糧斗、出風口等部件組成。
小時候,我見過最多的是交公糧的時候,需要各家把曬干的稻谷在入庫前先用風車過一遍。搖風車是個力氣活,一般都是由青壯年來干,一手控制進料口上機關,根據風過的稻谷干凈程度和有無空癟情況,調整進料口的大小,并將其固定。另一手較快且勻速搖動轉軸。搖累了可換手,不可停下來。若要停,必先關死進料口。也可由另一人直接替挨,只是速度應一致。風車搖起來了,上料的兩人用簸箕,端著稻谷輪流往料斗里上。風好的稻谷接入一個大圓簸箕內,用木撮瓢撮入麻袋裝起來,然后稱量入庫。
獨輪車俗稱“雞公車”“二把手” “土車子”,是一種輕便的運物、載人工具,過去的獨輪車,連車輪都是木制的,有大有小。小者車盤平;大者高于車盤,將車盤分成左右兩邊,可載物,也可坐人,但兩邊須保持平衡。我們家在包產到戶后也添置了一臺獨輪車,請木匠師傅做的。印象比較深的一次是父親用獨輪車去交公糧,大約一車能裝一千來斤,父親把著獨輪車,把車把上的繩帶放在肩上,我則在前頭牽著牛拉著車,我們家距交公糧的綠嶺糧站大約十來里,一天我們拉兩趟就可以了,走累了我們就在坡上歇一歇,一路上還有很多和我們一樣去交公糧的獨輪車,看起來也很壯觀。
還有就是冬季農閑修筑大壩以及到縣城長江邊修筑長江堤防,成群結隊的獨輪車更是蔚為壯觀,不停地在長江大堤上翻來覆去,運沙子、石頭、泥土。后來隨著改革開放和村村通工程的實施,獨輪車漸漸被兩個輪子的板車代替,現在每次回老家,還能看見兩輪板車靠在老家的屋檐下,承擔老父親秋收顆粒歸倉的重任,獨輪車蹤跡全無了,而代步則一律由面包車或者小汽車代替。
編輯:但堂丹
4月12日,嘉魚縣渡普鎮農耕博物館,渡普鎮文化站站長孔慶川正在整理他收集的農機具。”孔慶川希望,這種農耕文化能一代一代傳...
兒子跳躍著搶過紅薯,雙手捂著,好像手捂暖和了,再小心翼翼地剝開“肥肉”……本來不下通道可以回家,我卻執拗地帶著兒子要走通...
程應峰(溫泉)我說的風車,是農村“車”谷“車”米用的木制風車,它不同于現代用于風力發電的風車,更不同于孩童拿在手上迎風...
“我會堅持將博物館辦下去,讓更多人了解農耕文化,傳承我們的民族精神。
咸寧網訊記者焦姣、特約記者徐大發報道:“謝謝你們專程給我們送水……”8月12日一大早,通山縣廈鋪鎮橋口村村民,爭相握著鎮...
回眸咸寧的蒼茫古意,放下世俗的喧囂紛擾,任自己掉進這滿懷的古風古韻,剩下的只有回歸自然的沖動與輕松。
8月19日晚,武漢楚劇院走進黃陂區木蘭鄉塔耳崗村,送上經典楚劇表演,現場1800名熱情的村民們一飽戲癮。為給觀眾呈現最精彩的...
小滿之前, 《春城晚報》記者李榮寄來了一份3月24日的《春城晚報》、一張5月7日的簽名照。以程應峰為例,從2001年起,他的作...
金秋稻谷熟,碩果秋色賦。今年,通山縣種植水稻15.56萬畝,預計總產量將達到7.5萬噸。
3月12日,咸安向陽湖鎮北嶺村1組的稻田里,連片的稻田看不到邊,田埂上到處都是一叢叢的油菜花,黃綠相間,種糧大戶吳新法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