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麗(咸安)
日前,我赴赤壁董家嶺。
汽車在一棟普通平房前停下。門前是水光瀲滟的新塘,遠處是連綿起伏的群山,左右皆為不同風格的別墅或小樓房。有雞鳴無犬吠,村莊整潔而靜謐。朱頂紅大朵的紅在綠色葉子的托舉中分外耀眼;叢生的芭蕉闊葉已伸越一層樓面,向空中擴展地盤,將一片綠蔭庇及半墻;四周高大的苦楝樹呈合圍之勢,將平房擁在麾下。門兩側為老舊火磚砌成的拱圓形,與黃褐色鋁合金對開大門格調迥異。檐下為兩塊原色實木拼接的橫向匾額,木塊未經著色打磨,紋路凸凹無序,縷縷清晰,無華帶無鑲邊,上刻繁體行書黑字:新塘畈農耕紀念館。
一腳跨進大門,鄉土氣息撲面而來。風車、木犁、木耙、牛軛、蒲葦編織的黑色泥鰍小籮筐,在不大透亮的窗下半明半晦;紡車、馬燈、水桶、茶瓶、竹筒水壺,讓人仿佛穿越時空,回到父輩苦澀而淳樸的農耕高光時刻;雕有萬字、金瓜坨圖案的圓或扁圓黃褐色大小瓦罐,二耳、三耳四耳或無耳,或高或矮,缺角或裂紋,如打入冷宮的嬪妃,訴說著近年的冷落昔日的輝煌;造型別致的酒罐、油罐、腌菜罐,矮而圓,精雕細琢或造型簡陋,黃釉斑駁,拙樸可人。一款純白瓷茶壺,上有蓋有鐵絲提絆,一側有彎曲壺嘴,在一眾烏舊老物件中鶴立雞群。壺身上端印有豎排八行繁體行書,分別呈四字與三字排列,湊近,觀看良久,才知是乾隆時期的一首詩:春光明媚艷盡芳, 姐妹名園試新裝, 談到落心情亦處,吟來召趣勻猶香。白瓷、黑字、紅印,甚是爽眼。茶壺作為日常的茶具,佐以詩書,就有了高古之意,即便勞作返家,亦苦亦累亦乏,看著壺嘴里悠悠濾出一線茶湯,湯色或橙黃或淡綠,日子便活色生香,苦與累亦釋然了。較之當下人單調的透明玻璃杯、純色不銹鋼保溫杯茶具,古人對于生活的熱衷與積極態度,更有幸福感與滿足感。
更有一個玄黑木桶,兩頭小中間大,三道鐵絲箍就,鐵絲已銹跡斑斑,握一把,眼里滿是老祖母顛著小腳提桶取水時青筋暴怒的手、一手提裙裾碎步負重的踉踉蹌蹌。而一個印有“囍”字的青花圓壇,讓人遙想起父輩們在昏黃油燈下簡樸的婚禮,稚兒成群在夯土地面爬行、打鬧的舊光陰,熟悉而親切,滄桑亦溫馨,心中不由泛起陣陣漣漪。這些老物件,在半墻的三角或四角形原木板上低吟淺唱,喚醒人們對昔日的重溫,對今日的珍惜,對明朝的期待。昨天是今天的歷史,今天亦是明天的歷史,人人都是歷史的締造者,唯有活在當下,不懈進取,方能不負光明,不負韶華。
一件件看過來,斗室里人頭攢動。鎂光燈與手機攝像頭聚焦一處。其中,一個看不清質地的土色大甕,下小上大,無釉光,頗有些年頭,輕摸,有鈍鈍的粗糙感。近前細看,圖為站立的人物雕像,帽壓眉上,長袍闊袖,長髯飄拂,手執羽扇,目視前方,形似諸葛孔明。另一側,乃一肥臉型,直眉闊鼻小嘴,眼神下移,額頭正中,有一圓點,頗似朱砂。躬身前傾,兩手籠袖,左肩上有一板片,如古時臣子上殿面君時舉著的笏板,卻刻有三道橫線及三個明顯的小圓孔,狀似簡易的月琴上部。頭上如帽亦如高聳的云鬢發髻,人物像仕宦亦如宮女,讓人云里霧里男女不辨,心中暗自揣度了良久。輕移步,轉向另一方,乃胖乎乎一笑臉側身像,頭戴漢唐時官帽,臉圓,卷袖,寬長袍,腰系緞帶,須至胸前,頭頂祥云四匯,極像土地公公的典型頭像。三具石刻人像,各有千秋,皆各有意旨,是象征智慧、地位、富足或福祉?按古時石刻圖片特點應是四圖為一組,奈何罐在半墻,高及頭頂,我踮腳伸手,兩手想轉動一下,欲看靠墻那方的圖片,罐身卻紋絲不動,此物,應為鎮館之寶,不敢造次,如此,留下一些遺憾,下回再去看罷!
從農耕生產用具、農民生活用具到鄉村變遷史與鄉風民俗解說,孑然一斗室,陳列的不單是一方舊物件,亦是董家嶺村民農耕文化保護的自覺自省,讓人記住鄉愁、回味鄉愁、反思鄉愁。真可謂:斗室乾坤大,鄉賢視野寬。
編輯:但堂丹
“我會堅持將博物館辦下去,讓更多人了解農耕文化,傳承我們的民族精神。
圖/文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朱亞平通訊員田麗馬橋鄉村記憶館作為我市首家鄉村文化記憶館在網上火了起來后,前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
掐指數來,我們這小小的菜地,迄今已收獲過茄子、豆角、黃瓜、辣椒、葫蘆、藠頭、芋頭、白菜、紅苕、絲瓜、芹菜、萵苣、香菜...
目前,該鎮新增早稻播種面積1300余畝,儲備各類農資物品200余噸,農田水利改造完善投入資金106萬元,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
舒暢似母親溫柔目光一次次陣痛一次次痙攣分娩喜悅隨水花綻放一尾一尾,又一尾美麗音符在魚人眼角舒展,流淌魚行天下從遠古農...
走來風車——走進新塘畈農耕紀念館只是一個句號打在紀念館里佝僂、卑微卷曲在一個角落仿佛有一雙疲憊的手和一個熟悉的身影緊...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馬麗婭通訊員陳君益陶然元旦前夕,寒風瑟瑟。崇陽縣天城鎮新塘嶺村村民陳建華,一早就在自家的地里忙開了...
據我所知,作家寧新路在他一二十年的文學創作歷程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業績。二者都值得我虔心學習:為人為文,皆應以德為上。
據我所知,作家寧新路在他一二十年的文學創作歷程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業績。(作者:石英,系人民日報文藝部原副主任).
記者陳婧攝影趙忠志通訊員許巾韜洪秀黝黑的皮膚,精神的寸頭,由于時常下地務農,身上的衣服總沾染著塵土的痕跡——這就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