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亞平 通訊員 田麗
馬橋鄉村記憶館作為我市首家鄉村文化記憶館在網上火了起來后,前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這里一度成了眾多游客的打卡地。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咸安區馬橋鎮曾鋪村的馬橋鄉村記憶館。該館的主創人員湖北科技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彭勁,帶著記者一邊參觀,一邊回憶整個文化場館的建設故事。
廢墟中的歷史
青山之間,裊裊白霧之下,古樹枝繁葉茂,樹身斑駁,濃蔭如蓋,古村落掩映其間,靜靜地守護著一代又一代馬橋人,石門上的雕刻鐫刻著一波又一波游子的鄉愁。在馬橋鄉村記憶館一棟接一棟的古民居建筑里穿梭,歲月仿佛在這里放慢了腳步。
從古門樓進入,漫步于馬橋鄉村記憶館中,右邊是非物質文化館、古建筑館、古橋館、演武堂、歷史名人館、文化景觀庭院等,左邊是農耕館、民俗館、四季自然館、民俗體驗館、紅色英烈館、民俗客棧等。除了歷史性的展廳,記憶館里還設有現代化的文創體驗館、文藝創作中心、鎮文化綜合服務中心等。
古建筑館內,純手工制作的微縮古建筑模型吸人眼球,小橋、人物、山水活靈活現,荊楚風格的建筑,加上設計者的奇思構想,無不展現著古橋、古民居豐富的文化之美。
非物質文化館內,國家級非遺麻塘鎮氏風濕病祖傳秘方的由來被編成故事,省級非遺錢六姐的故事、長篇敘事山歌等被搬上了屏幕,馮京的傳說、傳統鑼鼓口訣、打硪歌、火龍、咸安木雕、合菜面、栽田鼓、花燈、水車制作等工藝傳承,用現代的藝術手法表現得淋漓盡致。
農耕館里,篩選稻谷的風車,老農的蓑衣、斗笠、扁擔……每一件藏品都讓參觀者的記憶回到了鄉村,不禁讓入浮想“日出面作,日落面息,維井時歡,耕田而食”的畫面。
“雖然這些農具、紡具、生活用品離人們漸行漸遠,但這些物件是記錄農耕生活的活字典,反映了過去幾代人的生活和智慧,是留住鄉情的重要載體。”彭勁介紹說。
“這里原來是一片廢墟,沒想到短短3年時間就變得這么漂亮。”咸安區政府一工作人員介紹,這里原來是一處百年老屋,已荒廢多年,3年前,鎮里請來了湖科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師生們,對這里進行了保護性翻新,倒塌的房屋進行了重新修補,除了最大程度的保存了原有的古民居以外,還進行了重新設計,讓廢墟從此大變樣。
文化中的故事
“以文化的力量,凝聚核心價值,增強文化自信,以高質量文化供給不斷提升居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這是我們最開始來到這里對當地的承諾。”2018年,彭勁帶著自己的團隊來到了曾鋪村。
那時沒有支句片語的詳細資料,沒有一張圖片,面對這片27戶古民居廢墟,參加過省里、市里多項工程設計工作的彭勁也曾犯過難。彭勁回憶道:“壓力還是挺大的。當時,能拿到手的資源非常有限,所以只能自己去找,自己去挖掘。”
“當時想著要結合當地的旅游景區開發項目,要讓這里成為一個能留得住鄉村記憶、村民們喜歡的地方。27名師生分頭行動,奔波于馬橋的16個村莊,收羅當地的文化元素。”彭勁說。
為了挖掘馬橋文化,彭勁及設計團體一邊秉承修舊如舊的原則,對27戶廢棄古民居進行修復重建,整體建筑風格定位鄂南傳統民居;一邊收集散落在馬橋各處的文化故事。他們對馬橋鎮的歷史文化進行調研,搶救性挖掘出一批即將消失的史實資料,他們又系統、完整地梳理出馬橋鎮歷史文化的脈絡,進行整理呈現出了較詳實的圖文資料后,大家都樹立了場館的建造方向。
在3個多月的走訪工作當中,大家收集到公元208年,馬橋地名由來的故事;訪問了馬橋魚門拳傳人;找到了淦河水陸交通節點高賽畈渡口上的最后一任船工程方友;到村民家里收集農具……彭勁及其團隊決定將收集到的文化元素進行分類匯總,27人分成小組負責場館的建造工作。
“說起茶文化,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赤壁的羊樓洞,但是誰也不知道馬橋也是‘萬里茶道’的發源地之一,在這里,我們發現了與羊樓洞同一時期擁有的茶文化特殊的文化符號。”在茶文化館,彭勁介紹說,建設馬橋鄉村記憶館傳承當地文脈,可提升鄉村振興示范基地文化內涵,弘揚馬橋地域傳統文化,展現荊楚古樸歷史底蘊。馬橋鄉村記憶館一開始就秉承著高起點、創新型、示范性的建設目標。
“先要深入了解當地文化,熟練掌握這些文化元素,再在這些文化歷史的背景下,用現代的、通俗易懂的藝術設計形式,講好馬橋歷史文化故事。”彭勁及團隊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在馬橋園里,記者看到,有只能站下一個人的石橋,微縮版的淦河,風吹可現的楠竹林,還有用石料雕刻的精致的戰馬和正在農耕的村民,一物一景精致至極。
記憶中的鄉愁
在古建筑館的王家畈學堂的展區,70多歲的王爹爹久久不肯離去,看到自己曾經讀過的學堂的照片,他回想起了往昔。
王爹爹說,當時建學堂的王職夫是個大好人,為了建學堂,要求當地村民每家出一個雞蛋。“每家出一個雞蛋,這個學堂就是公家的,各家各戶的子弟都可以理直氣壯的來這里讀書。王職夫的后人也不能說這個學堂是他們家開的。這個故事現在村里的人還在傳。”
在自然館里,通過聲光電的展現形式,創作團隊反映著馬橋億萬年來的自然生態變化,還原了馬橋氣候變化與地理變遷,彰顯了馬橋丘陵地域的自然資源的豐富和無窮魅力,也濃縮了動植物精華,使觀眾有機會一覽馬橋動植物王國的大千世界,領略科普解密的快樂。
“每一件藏品本身就是一個故事,在將這個故事的挖掘和呈現間,本身又會有很多故事。這真的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彭勁說,穿越于歷史長河的時光遂道中,一邊是滾滾前行的歷史車輪,一邊是沉睡的歷史物件,細細品味,感覺自己有一種時空錯覺,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身為何人了。
在這座2000平方米的場館中,不僅展出了反映農耕、鄉土、民俗文化的物件,還以現代圖片、手工藝術作品的形式展現著馬橋的特色文明村風、村莊概況、組織沿革、村情變化、人物春秋等群眾喜聞樂見的精神文明元素。
記憶館的管理員段員介紹,現在10個場館已完成7個場館的建設工作,雖然還沒有正式對外開放,但每天也要接待300人左右,有的是來自中央文化部的調研人員,有的是省里的參觀隊伍,有的是慕名而來的附近居民,有的就是慕名而來的旅游團。
歷史名人館里,一個個歷史故事不斷在耳畔回響,令人精神振奮。館內,一群游客正在參觀,不時駐足觀看或提出問題,對于展廳內的馬橋文化表現出極大興趣。
聞著桂花香味,摸著木雕石刻,聽著歷史過往,感受撲面而來的鮮活故事,在這里,馬橋文化可見,可觸,可感。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省總工會職工講堂在咸寧精彩開講
下一篇:
通山舉辦“豐收杯”中國象棋賽
原標題:央視播出第21個記者節特別節目,多名記者用情講述采訪故事——報道匯聚力量鏡頭見證巨變多位記者的現場講述,將觀眾帶...
題:聆聽“好記者”的“好故事”——寫在第二十一個記者節到來之際新華社記者白瀛、何凡牢記初心使命,奔赴新聞現場,見證時代...
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記協主辦了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來自多家媒體的優秀記者講述他們參加...
從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梨子寨提出“精準扶貧”,到2019年初冬著名作家李迪采訪苗寨6年脫貧致富歷程, 《十八...
《在一起》以抗疫期間各行各業真實的人物、故事為基礎,講述了平凡人挺身而出、迎難而上的感人故事。秦雯、高璇、任寶茹、梁...
《一個人就一個人》劉同著內容簡介:一個人也可以很精彩,一本書也可以有新意, 《你的孤獨,雖敗猶榮》寫的是一個人面對世界...
○劉念幾年前,我和表姐們去西安旅游,那也是我第一次出去旅游,領略了不一樣的風土人情,邂逅了不同的人物,開闊了眼界,增...
陳希子初讀這本書,完全是被文藝腔調的書名吸引。在江南小鎮長大的主人公由殘疾的母親收養成人,后與表姐葉知秋共進一所大學...
徐海?新中國成立以來,中華民族一掃近代以來積貧積弱、任人欺壓和宰割的局面,國家贏得獨立,經濟社會獲得發展,人民生活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