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在水邊水繞城,情也深來意也長;水連城,城戀水,雋水天城勝天堂!”在輝煌而寬廣的主題歌音樂聲中,滿臺燭光搖曳,一座海市蜃樓般神奇的天城,如夢如幻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一對新人在紅蓋頭的簇擁下,滿懷幸福的甜蜜走進洞房;“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一群少年兒童的讀書聲在崇山峻嶺間久久回蕩。大型崇陽民俗歌舞戲《雋水天城》,就在這樣美輪美奐的情境中徐徐收光,給人留下余音繞梁、蕩氣回腸的藝術享受。
崇陽地處湘鄂贛三省交界之處,居長江經濟開發帶和武漢、長沙、南昌等中南大三角經濟區域中心地帶,“四周崇山環繞,中土平衍,儼如天城”,獨特的地理環境,在相對封閉的農耕文明時期,逐漸形成了別具特色的生存狀態和民風民俗。崇陽歷史悠久,于公元前202年(漢高祖5年)建縣,20世紀70年代,境內出土了國家級重點文物商代銅鼓,充分說明了這里的歷史積淀厚重,文化底蘊淵博。 銅鼓的鏗鏘激昂,磨礪了山里漢子的粗獷與豪放;“水滴石穿”的經典傳奇,陶冶了山民的執著與堅韌;所以就有了《鐘九鬧漕》的剛烈和《雙合蓮》的凄美。獨特的生存狀態所必然產生的獨特情感表達方式,使這里的俚語村言,像音樂一樣優美動聽,傾倒八方。而以獨特方言為主要特征的地方戲曲劇種崇陽提琴戲,不僅是崇陽兒女世世代代愛如珍饈的精神食糧,而且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崇陽縣也因此被譽為“民間文化之鄉”。一灣雋水河,一道回頭嶺,一條茶馬道,一座古天城……秀麗多姿的山山水水,蘊涵著豐富多彩的風土民情。所有這一切,為打造舞臺藝術精品崇陽民俗歌舞戲《雋水天城》,提供了堅實的物質文化基礎。另一方面,把這些優秀的民俗文化搬上舞臺,讓它活在廣大民眾的心里,使“文化惠民”戰略真正落到實處,才是對優秀文化遺產最有效的保護、繼承和弘揚。然而,要把這些土生土長的散金碎玉般的民俗文化資源,進行必要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時尚解讀,整合、加工成精美的舞臺藝術作品,讓現代觀眾在繼承弘揚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的同時,得到賞心悅目的審美愉悅,并且從中吸取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精神動力,這對于創作者們來說,顯然是一個具有探索意義的新穎課題。
《雋水天城》為了使民俗文化走向時尚,從而走進現代觀眾的心里,在總體構思上從客觀的民俗內容出發,力求把現代歌舞擅長表現情緒的功能,和傳統戲曲擅長再現情節的功能進行有機的糅合。舞蹈編排和音樂創作始終貫穿這個總體構思,在廣泛搜集、挖掘民俗文化素材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盡可能地吸收現代藝術元素,使古老的民俗文化時尚化。基于表達“水滴石穿”執著精神的需要,歌舞戲構思了雋妹和天哥從相識到相戀,從相思到相守的故事情節。這個相對曲折而又比較通俗的愛情情節線,很適合崇陽提琴戲的表現形式,又比較容易受到本土廣大觀眾的歡迎。但是,這個線性情節存在一個缺陷,那就是無法囊括崇陽豐富的民俗文化內容,雖然男女愛情的情節線也蘊含著實際生活中婚喪嫁娶的民風民俗。編導者別具匠心地在男女愛情情節線的基礎上,散點透視地融入經典性的崇陽民俗文化精華,用現代歌舞的表現形式,藝術地再現雋水河畔的嫵媚,茶馬古道的粗獷;桃溪落英的香艷,桂泉米酒的甘甜;豪飲對歌的詼諧,竹林鴛夢的浪漫;回頭嶺前的哀婉,水滴石穿的執著;銅鼓奏凱的歡騰,天城燭光的輝煌……凡此種種,無不被上述情節一線串珠地有機地融合成有血有肉的藝術整體而熠熠生輝,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欣喜和振奮。點與面的結合,情節與情緒的結合,歌舞與戲曲的結合,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不僅產生了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審美效果,使其受眾規模實現最大化成為可能,而且還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民俗歌舞戲,為民俗文化的時尚化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雋水天城》所取得的可喜成就,是對當今舞壇的一個突出貢獻。
紅花還需綠葉扶。舞臺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與生俱來就要求具備木桶效應。一個好的創意,需要編、導、演、音、舞、美、化、服、道各個藝術門類的通力合作。《雋水天城》的舞臺美術設計,就是襯托這樹紅花的一片鮮亮的綠葉。根據編導者的總體藝術構思,舞臺美術設計用兩根巨大的畫軸裝飾臺口,使舞臺上的歌舞表演,仿佛成為一幅向觀眾依次展開的絢麗畫卷,生動形象地展示崇陽的民風民俗和人文精神。畫軸在青銅底色上繪制白霓古堰水紋石圖案,蘊含著崇陽豐富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使觀眾很自然地產生豐富的聯想。為了表現貫穿全劇的執著精神,舞臺美術設計了從空中緩緩墜落的水滴,不停地滴向臺口矗立的巨石,使“水滴石穿”的象征成為跨越時空的永恒。其次,復合式旋轉舞臺的運用,不僅極大地拓展了舞臺表演空間,產生山道彎彎蜿蜒曲折的立體感,而且還使劇情行云流水般一瀉千里,給觀眾耳目一新的藝術美感。還有,回頭嶺上夸張、寫意的一只眼睛,使劇中人的思念和牽掛外化為生動具體、可以觸摸的藝術形象;群舞《社戲鄉情》中竹馬、龍燈等豐富多彩的民間舞蹈,在俯瞰視角下的寫實街景中有序呈現,給人以震撼的藝術感染力。此外,編導者還充分運用LED、鐳射燈、電腦燈等聲光電子現代科技手段,使豐富的思想內容在盡可能時尚完美的藝術形式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示。群舞《蓮開并蒂》中的光纖姑娘,《鼓舞天城》中的視頻舞蹈,等等等等,無不給觀眾帶來夢幻般神奇新穎的審美愉悅。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大型崇陽民俗歌舞戲《雋水天城》高起點、高效率、高品位的悄然問世,受到廣大觀眾由衷的喜愛和熱烈的歡迎。相信她必將在和諧盛世黃鐘大呂的華彩交響中,奏出響亮而優美的動人的樂音。
(王自力)(作者系資深戲劇評論家、國家一級編劇)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咸寧長篇敘事山歌唱響民間的故事情歌
下一篇:
通城打鑼腔:華中戲曲的“活化石”
擊鼓而戰、擊鼓而歌、擊鼓而舞,這是鄂南文化藝術領域的一枝奇葩——盆鼓。雖飽經滄桑,卻歷久彌新。 “盆鼓”,又稱“...
“干完活,歇歇火,拍拍打打呀咿子喲。我拍你,你拍我,拍走辛苦就快活。拍拍打打真高興,叫聲伙計漲點勁。漲勁拍得事事順,...
三千年的歷史,恍如一瞬。那吳楚交兵的聲聲戰鼓,依然回響在人們的心頭。走近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鼓,我們可以聆聽...
一個稀有文化物種,在光怪陸離的現代藝林,奇特地芬芳著,這就是咸寧崇陽提琴戲! 在我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中,提琴戲,...
約2000年前,一個咸寧嘉魚的牧童,用腳下的泥土,捏成世界上第一個泥哨子,這就是被稱之為“天籟之音”嗚嘟的前身。 說...
12月6日,記者從省文化廳獲悉,由國家文化部主辦的全國地方戲精粹展演活動將于12月19日在北京開幕。省豫劇二團的豫劇《程嬰救...
近日,上海滬劇院傳出消息,經典滬劇《雷雨》將代表上海戲曲院團,于明年1月8日、9日與全國各地區18臺劇目一起參加由國家文化...
早在1959年,作為隴劇開山之作的《楓洛池》進京向國慶10周年獻禮演出,一經亮相火爆異常,連演20多場,并兩次走進中南海懷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