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咸寧市第六次黨代會提出構建“武咸同城、市區引領、兩帶驅動、全域推進”的區域發展布局。2022 年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指出,“大力發展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支持咸寧打造武漢都市圈自然生態公園城市”。武咸協同化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但仍面臨諸多難題需要破解。
本文通過對武咸協同發展的現狀研究,針對兩地協同聯動發展的思想共識形成較晚、產業同鏈的發展意識有待加強、武咸協同聯動機制有待健全等問題,提出了設立利益協調機制;設立利益補償機制;創新規劃體系編制機制;創新產業協同發展機制等相應對策。
一、武咸協同聯動發展現狀
(一)起步早,戰略上高度重視
2003 年正式啟動并形成了《關于加快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的若干意見》。2004 年 4 月,上述意見被湖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轉發,標志著武漢城市圈進入到全面推進階段。2021年底,咸寧市第六次黨代會提出構建“武咸同城、市區引領、兩帶驅動、全域推進”的區域發展布局。2021 年,湖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武漢都市圈的發展,出臺區域發展布局總體意見及配套政策。2022 年,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大力發展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支持咸寧打造武漢都市圈自然生態公園城市。
(二)協同發展持續推進
1.武漢城市圈成立了同城化發展辦公室。2021 年 9 月 4 日,武漢城市圈成立了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辦公室,由 9 市選派專人組建,下設 4 個部,分別是綜合協調部、外聯宣傳部、專題聯絡部和城市板塊部,共計劃了 19 個大類共 90 項需要完成的具體任務。包括高速公路建設、“斷頭路”打通、十大示范工程推進、“5 卡通用”等內容,覆蓋交通、產業、科技、人才、市場、民生等多個領域。
2.咸寧市規劃了武咸協同發展區。2018 年,咸寧規劃武咸協同發展區。武咸協同發展區位于“一城十區”總體城市空間的東北部,緊鄰咸寧高新區和武漢市江夏區,是咸寧實現武咸同城化的重要產業過渡承接區,也是咸寧國家高新區實現北拓、通聯武漢高新區的重要戰略空間。該區依托咸安區賀勝橋鎮余花片區發展,規劃用地面積約 67 平方公里,是武漢產業轉移預留發展空間,城市戰略發展留白區域。
3.武漢城市圈出臺了同城化發展方案。2021 年 5 月,武漢“8+1”城市圈簽署了同城化發展合作框架協議;同城化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出爐,明確將進一步推動城市圈中產業的互動合作和聯動發展,提出到 2023 年,形成光芯屏端網、大健康和生物技術、汽車制造等領域的世界級產業集群。據《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發展戰略規劃》,武漢、鄂州、黃石、黃岡、咸寧五市將推動跨園區的產業協作和協同創新。咸寧將重點加強產業鏈的配套等工作,加快發展智能傳感器、顯示面板等領域。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的中長期發展規劃還在繼續編制中。
4.咸寧市印發了“武咸同城”發展 2022 年度工作要點。2022年 5 月發布的工作要點指出,要推動武漢軌道交通向咸寧延伸;編制《武咸跨界合作示范區發展規劃》,建設武咸合作示范區;加快咸寧(武漢)離岸科創園建設;建立武咸聯席會議機制等。
(三)武咸協同發展取得一定成績
經過多年的發展,武咸協同發展成效顯著,在區域交通、市場、產業布局、生態環保、公共服務五個方面取得一定成績。
1.交通趨近一體化。從武漢城市圈尺度看,城市圈大通道被列入《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 年)》和湖北省的綜合交通運輸“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城市圈大通道途經武漢、咸寧等 5 個地區,里程 357 公里。其中擬投資 115 億元的簰洲灣長江大橋(大橋南岸為嘉魚縣簰洲灣垸,北岸為武漢市漢南區)是城市圈大通道環線的長江通道,總里程約 70 公里,該建設項目已于 2020 年 4 月獲批,計劃 2026 年 5 月完工,項目建設必將進一步助推武咸協同聯動發展。
武咸兩地圍繞構建半小時通勤圈,武廣高鐵、武咸城鐵、武深高速、嘉魚長江大橋等相繼建成通車。咸鄂高速、咸寧長江綜合門戶港等項目繼續推進。兩地交通趨近一體化。
2.市場趨近一體化。一方面,咸寧市積極探索“武漢城區展示交易+咸寧倉儲物流”和“武漢大型市場批發+咸寧中小市場就近配送”的發展模式,促進產品和服務供給升級。另一方面,積極招商“下鄉”與“進城”,中百、武商等武漢知名商家,陸續落戶咸寧;同時,咸寧的農副產品加快進入武漢市,已有30 多家企業與中百、武商、漢商等大型商貿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全市約有 40%的農副產品銷往武漢市,兩地市場趨近一體化。
3.產業布局趨近一體化。咸寧市積極承接武漢產業轉移,與武漢經濟開發區、東湖高新區開展了“飛地經濟”“園外園”合作探索。“十三五”期間,咸寧市共承接武漢產業轉移項目30 個,協議投資 300 多億元,實際到位資金 70 多億元,兩地產業布局趨近一體化。
4.生態環保趨近一體化。武漢、咸寧兩地開展協同治理斧頭湖和梁子湖流域,攜手加快武漢上游長江咸寧段沿線生態治理和防洪設施建設,有力緩解了武漢長江防汛壓力,兩地生態環保趨近一體化。
5.公共服務趨近一體化。(1)醫療方面,咸寧市醫療機構已與武漢同濟、協和、中南、人民等醫院形成醫共體合作,已與武漢的 37 家醫療機構開通了異地門診費用直接結算。(2)旅游方面,多個武漢企業投資的康養與旅游會展類項目落戶咸寧,良好的生態、便利的交通,正吸引越來越多的武漢市民來咸安居、旅游。(3)聯合辦公方面,2021 年 6 月 17 日已正式啟用“武漢城市圈通辦綜合窗口”。(4)住房公積金方面,2021年 9 月 24 日,武漢城市圈住房公積金同城化發展聯席會第一次會議在漢舉行,會上達成了武漢城市圈 9 個城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推進住房公積金同城化發展”的合作協議,明確了武漢城市圈住房公積金同城化的主要合作事項。(5)公共服務組織方面,咸寧市已成立“武咸同城”發展公共服務組,并印發《咸寧市推動“武咸同城”發展公共服務組工作方案》《“武咸同城”發展公共服務組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 年)》和《“武咸同城”發展公共服務組 2021 年度工作要點》,標志著“武咸同城”的公共服務發展進入了深水區。
此外,咸寧市積極吸引武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來咸寧辦基地、建校區,加強科技人才交流。以引進高校為例,目前,武昌首義學院嘉魚校區建成開學,武漢東湖學院南校區已投入使用。
二、武咸協同聯動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同城發展的思想共識形成較晚。盡管 2003 年就已正式啟動武漢城市圈發展,也取得一定成績,由于兩地同城發展的思想共識形成較晚,長期進展緩慢。直至 2020 年 12 月湖北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指出武漢城市圈是全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要加快同城化發展,進而充分發揮對全省的輻射帶動作用。以及 2021 年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加快都市圈的發展,出臺區域發展布局總體意見及配套政策。建設城市圈大通道,兩地的同城發展共識才真正形成,采取了成立武漢城市圈同城化辦公室,制訂規劃,編制三年行動方案、實施 90 項任務清單等積極行動。
(二)產業同鏈的發展意識有待加強。兩地發展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產業同質化,由于武漢市與咸寧市的經濟總量和土地規模相差較大,地形及地理位置等諸多原因,兩地發展不對等,需要擯棄咸寧只能承接武漢產業轉移的固化思維,集中優勢、發展特色,形成與武漢產業同鏈共贏思維。
(三)區域利益協調和補償機制有待建立。由于兩地內部行政壁壘和區域博弈的存在,缺乏區域利益協調和補償機制,因此存在著多年來武漢城市圈進展緩慢、多項活動浮于表面無法深入、斧頭湖等生態環境污染等諸多問題,亟待建立兩地利益協調和補償機制。
(四)缺乏統一規劃。目前武漢雖對咸寧及周邊城市具有較大的“虹吸效應”,但“溢出效應”有限,因此自 2003 年武漢城市圈成立至 2021 年,咸寧市并沒有完全形成“大樹底下好乘涼”的期望效果,總體表現為咸寧的人均 GDP 比武漢增長倍數略大,但地均 GDP 增長明顯滯后。具體數據如下:(1)2003年武漢市的人均 GDP 是咸寧市的 2.83 倍,地均 GDP 是咸寧市的 9.5 倍;2021 年武漢市的人均 GDP 是咸寧市的 2.04 倍,但地均 GDP 是咸寧市的 11.51 倍。(2)人均 GDP 指標方面,咸寧市 2021 年是 2003 年的 9.68 倍,武漢市 2021 年是 2003 年的 6.98倍;地均 GDP 指標方面,咸寧市 2021 年是 2003 年的 9 倍,武漢市 2021 年是 2003 年的 10.89 倍。可見,咸寧市的土地經濟密度明顯滯后于武漢的土地經濟密度,咸寧市與武漢市相比國土利用較粗放,兩市亟待統一規劃,通過規劃同編形成共贏效應。
三、武咸協同聯動機制的對策
(一)設立利益協調機制。打破武咸兩地行政壁壘,一是構建區域間的財稅分享機制,用武漢城市圈層面的經濟政策手段協調兩地利益。財稅分享機制對于深化區域分工合作,促進武咸兩地更好發展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二是逐步共享兩市的優質公共服務,包括教育文化、醫療養老、就業創業、科技創新等,隨著兩地之間就業、養老、休閑越來越普遍,跨地區共享優質公共服務,將成為武咸同城化發展的標志性績效。
(二)設立利益補償機制。設立武咸兩地利益補償機制,一是進一步建立健全跨區域生態保護機制。在斧頭湖、梁子湖等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方面,首先,設立由共治受益各方共同出資的基金會,用于解決整治地區的區域性排污納管及集中處理、關停、遷移、改造等資金問題。同時探索流域治理的立法,對資金來源、治理措施、資金使用、治理效果評價等舉措進行制度性的安排,確保兩地共治制度化與常態化。其次,要在長江大保護、湖泊綜合修復等方面建立聯席會議機制,推進生態空間共建、環境協同治理,提升生態宜居水平。實施湖泊保護與修復、清水綠廊和活水暢流等行動。二是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包括統籌運用用地指標,組織兩市的耕地占補平衡等。
(三)創新規劃體系編制機制。一是找準武漢、咸寧發展的耦合點,加快建設好武咸同城化的深度融合發展區,嘉魚武漢融合發展區和武咸協同發展區,引領武咸同城化高質量發展。深度實施北部空間計劃,推動城市向北發展,將高新區、咸安區、嘉魚縣打造成對接武漢的“橋頭堡”。二是重新整合咸寧與武漢的空間規劃信息,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合理配置三生空間,推進武咸協同聯動發展的整體空間規劃。三是規劃同編,創新規劃編制機制,實行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專項規劃等多項規劃的共同編制,對標武漢城市圈的空間規劃體系。
(四)創新產業協同發展機制。創新產業協調發展機制方面,一是成立咸寧產業發展基金有限公司,高標準對接城市圈政策,并與社會資本合作,發起設立母子基金,在支撐穩增長、調結構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成為提升咸寧產業優勢的主力軍。二是破除承接武漢梯度產業轉移的傳統思維,強調在產業協作中實現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在賦能中共贏。例如充分利用咸寧在信息產業硬件、汽車零部件、智能機電等方面的產業基礎優勢,打造咸寧電子信息產業園示范工程,對接光谷科創大走廊,強化智能終端元器件等行業作為發展重點和主攻方向,組建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打造萬億級特色產業集群。三是加強光谷南大健康產業園與咸寧大健康產業結合發展。四是進一步推進科教資源共享,積極培育產業發展環境。第一,以共建光谷科創大走廊為抓手,探索合作建設橫溝科學城,提升咸寧科技創新能力。第二,在現有基礎上積極吸引武漢市屬高等院校外遷咸寧,著力打造咸寧“武漢南”大學城。第三,充分利用東湖科學城及重大科技項目的開工建設的契機,加速帶動咸寧市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人才集聚。五是進一步推進交通互聯互通。第一,在武漢城市圈大通道建設基礎上,加快武咸快速通道、長江綜合門戶港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用時間距離來衡量與武漢的順暢度。第二,積極對接市際“斷頭路”“瓶頸路”主體,按照“一路一策”的原則,實現年內基本打通斷頭路。第三,探索推行武咸城鐵、高速公路的“月票制”和兩地公交輪渡。
湖北科技學院課題組
課題組組長:張敏
課題組成員:朱俊成 何國松
劉彥文 周霞
編輯:hushaopeng
上一篇:
咸安區“四輪驅動”兩新黨建換檔升級
下一篇:
咸寧紅色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探究
咸寧新聞網訊(香城都市報記者徐浪通訊員張興)10月31日上午,市工商局組織事中事后監管聯席會議46家成員單位進行業務系統操...
咸寧網訊:4月28日上午,新華保險召開“新華家園·頤養金生”壽險與康養業務協同啟動會,首次對外詳細闡述康養產業的規劃及最...
近年來,市委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戰略部署,以推進巡視巡察上下聯動監督網試點工作為契機,積極探...
增量資金入市可期日前中國銀保監會相關人士表示,促進保險公司發揮自身優勢,為資本市場提供更多長期資金,允許保險資金投資...
8月8日上午,市委副書記、市長楊軍召開專題會議,聽取市城區污水處理有關項目方案匯報,研究部署城區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
楊軍專題聽取城市污水處理相關項目規劃要求加快構建高效完善的治污防澇體系咸寧網訊記者吳文謹報道:8月8日上午,市委副書記...
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海南自貿港建設等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正迎來金融政策的支持。去年8月,該局印發了《關于上海...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社會影響最深的一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不僅是對...
4月22日,市教育局在市幼小銜接試點園——咸寧市交通實驗幼兒園舉辦全市幼小銜接推進會,進一步推動我市幼兒園與小學科學有效...
與會人員一致認為,此舉是推動“武咸同城”職教實踐,將充分優化資源配置,搭建“政校行企”四方聯動大平臺,構筑產教融合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