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涌
核心提要:咸寧的科技產業在近年來飛速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但與省內其他地區相比,在規模和發展質量上都有明顯差距。未來咸寧的科技產業應該著重從環保產業、精密機電產品加工業、先進化工產業、康養產業、現代農業等方向爭取突破。在發展科技產業時,規范競爭機制,促進資源整合,重視農業科技發展,關注“互聯網+”在科技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同時要做好高科技產業園區的規劃布局。
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主要增長點,科技產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科技產業能改變生產要素的結構,創造出在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下不存在的經濟增長點,這對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是非常重要的,它提供了一條實現“彎道超車”的可行途徑。抓住科技發展的機遇,運用后發優勢,是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咸寧市正面臨著這樣的機遇和挑戰。在咸寧市的“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實現綠色崛起,將本市建設成為中國中部綠心和國際生態城市,以綠色創新引領本市率先建成全省特色產業增長極。要實現上述規劃目標,必須倚仗科技產業的發展。那么咸寧的科技產業發展狀況如何?有哪些優勢與不足?未來應該走什么樣的發展路線呢?
一、咸寧科技產業發展總體現狀
目前,咸寧的科技產業發展已經初具規模。截止2017 年,咸寧市共有高新技術企業192 家,高新企業總產值從2012 年的104.39 億元,增加到2016 年的423.71 億元;省級重點實驗室1 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 個,專家院士工作站31 處,企業技術中心12家,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校企共建研發中心14 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3 家、校園孵化器1 家。“十二五”期間,全市申請專利5406 件,是“十一五”時期的3.1 倍,授權專利2415 件,是“十一五”時期的4.1 倍。2016 年共申報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56 項,是2012年的3.5 倍;規模以上企業研發費用達到5.25 億元,研發人員總數達到了5807 人;全市技術合同年成交額突破14 億元,擁有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3 家,省級知識產權示范企業24 家;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其中有以“名優綠茶連續化清潔化加工關鍵技術”、“全自動搓麻花機的研制”為代表的一批農產品加工技術,有“起重專用節能電機及調速系統開發”、“三相稀土永磁電動機研制”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技術和創新產品,還有“通信用電子精密線材關鍵技術創新與集成應用”、“高性能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及動力電池研發”、“核電站安全監測與預警關鍵技術設備研制”為代表的突破性高新技術,均形成了生產力,有效地帶動了全市的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
但是,與省內其他地區的比較,在科技產業發展的規模和質量上,咸寧不僅無法與武漢相比,甚至與省內其他地級市相比,也處于落后地位。在湖北省“一主兩副多極”的發展戰略下,咸寧所能調配的資源比“一主兩副”的三個城市要少許多,只能與其他“多極”進行競爭,在資源有限而受眾多的情況下,所能獲取的資源非常有限。科技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高層次科技人才,隨著近年來一二線城市“搶人大戰”愈演愈烈,三四線城市逐步成為大城市的人才蓄水池,人才輸出占比逐漸增大,能夠留為自用的人才量越來越少。另外,高科技產業集中度越來越高,也是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科技研發和生產企業將越來越集中到少數地區,以充分發揮智力資源集中的優勢,這將進一步壓縮中小型城市科技產業發展的空間,因此咸寧的科技產業將面臨較大的挑戰。
二、咸寧科技產業重點發展方向
根據目前咸寧科技產業發展的基礎現狀,結合當今國家對科技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布局,不難發現以下事實:在基礎薄弱且缺乏資源的前提下,咸寧在建設科技產業體系時不應該“貪大求全”,謹防“貪多嚼不爛”,而要注重“有所為有所不為”,先從基礎較好的產業做起,狠抓幾項重點產業項目,將其建設成為精品龍頭產業,具備國內先進水平,能在產業競爭等中站穩腳跟。在這里,我們可以梳理一下在咸寧已經具備較好基礎的科技產業,它們是未來若干年內應該被重點扶持的科技產業。
(一)環保產業
在咸寧市“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實現綠色崛起,將本市建設成為中國中部綠心和國際生態城市,以綠色創新引領本市率先建成全省特色產業增長極”。近些年,咸寧一直朝著這一目標穩步前進,在水污染防治、固態垃圾污染物處置、土地污染綜合治理、清潔型生產線建設等領域取得了一些成績。咸寧市完全可以將環保事業產業化,通過承接其他地區的環保工程,不僅可以將部分地區先進的環保經驗傳播出去,還能獲得良好的經濟回報。環保產業在未來大有可為,咸寧可以抓住契機,實現后發先至,在本領域成為地區領頭羊。
(二)精密機電產品加工業
咸寧在精密機電產品加工領域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基礎,在變頻電機、減速機、工業計算機和工業傳感系統等智能制造關鍵零部件、精密研磨設備、汽車電動助力轉向系統、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系統、驅動電機及關鍵零部件等領域處于全省領先地位。咸寧可以對該領域進行深度挖掘,不僅要豐富目前產品種類,還可以向更高端的產品邁進,例如基于信息技術和數控技術的環保設備的開發與生產、基于新能源技術的電動汽車的生產等等。
(三)先進化工產業
傳統化工產業的發展常常伴隨著高能耗和高污染,目前已經被逐步淘汰,同時也就造成了部分產品的缺失。先進化工產業通過開發新材料和新加工工藝,能在滿足節能環保要求的基礎上,生產處傳統產品的替代品。咸寧目前在該領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在電器絕緣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新型復合材料、新型及功能性建筑材料、紡織新材料等領域具備省內先進水平。
目前我市在本領域主要從事加工承接,自主研發能力薄弱。今后需要在擴大生產規模的基礎上,在新產品的開發領域中加大投入,力爭拿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龍頭產品。
(四)康養產業
康養產業的發展需要具備幾大條件:靠近大城市、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有良好的康養資源、有較齊備的醫療資源、有較充足的勞動力資源、有便利的交通條件等等,而咸寧是具備上述條件的。咸寧可以依托本地資源的特點,開發溫泉療養、夏季冷泉、中醫藥療養、食藥茶療養、運動康養、天然氧吧康養等項目,建立機構養老、居家養老、組團養老等種康養模式相結合的新型康養產業群,充分發揮溫泉療養度假村、梓山湖度假村、九宮山名勝風景度假村、赤壁三國城等省內外知名度假勝地的旅游接待能力,就近引入同濟醫院、協和醫院的高水平醫療團隊,力爭在全國創建醫養結合的新型經營模式的典范。
(五)現代農業
咸寧在發展現代農業方面已經具備了自己的特色。咸安竹循環經濟產業、赤壁磚茶產業、黃袍山國家油茶產業都具備了較強的區域影響力。但是目前咸寧農業發展的科技含量總體并不高,傳統農業的比例依然較大,農產品附加值依然處于較低水平,農民收入總體偏低。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地區,咸寧不能為了片面追求眼前利益而削弱對農業的關注,而應該通過諸如高科技因子,讓傳統農業煥發新的生機。可以從中草藥的種植與深加工、特色農作物的育種與栽培、有機農產品深加工、生態農業發展示范園的建設、現代魚蝦養殖業等方面入手,全面優化農村的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
三、科技產業發展若干建議
(一)規范競爭機制,促進資源整合我國各地方在科技產業發展過程中,常常出現“萬箭齊發”的局面,即諸多社會資源通常會在相對集中的一段時間內涌入到同一行業中,房地產、家電、汽車、通訊、互聯網業等都曾經歷過這樣的局面。這樣雖然加強了市場競爭,促進了優勝劣汰,但同時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非常普遍,行業內部不正當競爭頻繁出現,行業內耗嚴重,有時企業不得不采取非市場化手段排擠對手。惡性競爭短時間內是讓消費者得到了實惠,但本質上只是賠本賺吆喝,
對于提升行業服務水平、提升產品競爭力而言,并無實際幫助,反而破壞了市場的良性競爭,可能會將一些具有發展潛力但掌握資源不多的企業過早擠出市場。因此,政府部門有必要對市場的無序競爭加以約束和規范,摒棄惡性內耗,促進良性競爭,鼓勵行業資源整合,創建巨頭型、航母型的企業,真正將行業做大做強。
(二)高新產業園區“少而精”
目前全國各地已經建立了為數眾多的新型產業園區,各地在建設規劃中都會把高科技產業園放在重要位置。然而,各地的高新產業園有些陷入了
“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局面,存在著空置、閑置、開工不足的現象。要獲得像武漢東湖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樣的成功,需要資金、技術、能源、人力、政策等各方面資源大量匯集,但現有的資源量顯然無法滿足數量眾多的產業園區的需求。在資源總量固定的情況下,要么“少而精”地重點建設幾個園區,要么建設一批小規模產業園,將資源分散使用。后一種方式對資源的利用率不高,無法形成規模效應,不利于控制成本,也不利于產業融合,因此不宜采納。所以,建設少數幾個規模大、效益高的高新產業園,是目前最合乎現狀的選擇。因此,對濫用“優惠政策”的行為要加以約束,同時做好利益平衡的協調和規劃,避免兩極分化。
(三)重視農業科技發展
農業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是關乎國家安全的重要產業。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越來越多的農業人口不再從事農業生產。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55%,并且還在快速增長,會有更多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將直接導致農村勞動力的匱乏,并威脅到農業生產的質量。目前這種危機并沒有完全展現出來,但勞動力“空心化”已是事實。農民棄農務工的主要原因是目前農村生產力水平不高,單位勞動力務農的收入遠低于務工的收入。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有條件吸引青壯年勞動力重回田間地頭,這就需要提升農村生產力水平,讓農民得到實惠。農民不僅僅需要農業種植、栽培、養殖、加工、農機具使用與維護等方面的傳統農業科技知識,更需要農業市場行情分析、農產品物流、小微額度貸款等現代的科技服務,這對科技服務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關注“互聯網+”
互聯網時代對現代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隨著科技快速發展,互聯網行業已經進入到移動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向社會生產生活各個方面的滲透,新興的互聯網金融、網絡物流、網絡商城、在線旅游、在線租車、電子支付等業務,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意識到:行業中加入互聯網的因素,能極大地促進行業融入到現代社會中去,對提升生產效率有著極大的幫助,于是“互聯網+某傳統行業”的新型發展模式應運而生。“互聯網+某傳統行業”不能簡單等同于二者的疊加,而是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平臺,將傳統行業的信息處理模式變更為互聯網和大數據、云計算模式下的現代模式,對極大影響決策者的決策模式和決策準確度,進而大幅提升行業發展效率。
編輯:chenguo
上一篇:
我市“營養改善計劃”成效、挑戰及政策建議
下一篇:
推進垃圾分類沒有捷徑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