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記者肖麗瓊)2023年,湖北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脈動”強勁、步履鏗鏘,五大優勢產業、九個新興特色產業三年方案陸續出爐,令湖北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顯、氣象新。2023年1至9月,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6%,高于全國1.6個百分點。
1月22日,航拍位于武漢經開區的中國電子云研發基地項目。近日,總投資50億元的中國電子云研發基地一期主體結構順利封頂,為今年底建成投用打下堅實基礎。(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皓 通訊員 李巋 攝)
工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石,現代化產業體系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2023年,湖北優化政策供給、強化頂層設計。著力壯大基本盤,以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北斗五大優勢產業突破性發展帶動湖北產業能級提升,以超常規舉措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行動落地見效;全力布局新賽道,聚焦算力與大數據、人工智能、軟件和信息服務、量子科技、現代紡織服裝、節能環保、智能家電、新材料、低碳冶金等9個新興特色產業。推動“鏈長+鏈主+鏈創”三鏈融合,優化產業結構、釋放新質生產力。
隨著優勢產業與新興產業的協同發力,湖北工業經濟動力更強、產業更新、結構更優。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規上工業企業新增、凈增、總量均創歷史新高,湖北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216家,總數達678家,躍居中部第1位。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肖麗瓊 通訊員 張夢龍
“鏈”出動能,“鏈”出活力,“鏈”出效益。2023年,算力與大數據、人工智能、軟件和信息服務、量子科技、現代紡織服裝、節能環保、智能家電、新材料、低碳冶金等9個新興特色產業全面加速、起勢、躍升,一條條產業鏈不斷壯大,“鏈”出高質量發展的新“荊”彩。
1月17日,荊州湖北美的樓宇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線上,工作人員正在趕制空調內機。作為荊州智能家電產業的“鏈主”企業,該公司在2023年實現了5G全連接,打造了數字產線、無人車間。在其導航引領下,荊州市智能裝備制造規模以上企業已經達到450家,總產值超過900億元。
一條產業鏈上,“三鏈”如何融合工作,實現“1+1+1>3”的聚合效應?
高位推進有方向。7位副省長作為鏈長統籌協調,8個牽頭省直部門、22個相關單位、35個鏈主企業、22個鏈創機構協同聯通,找準賽道、推動落實。
工人在楚能新能源生產“楚能一號”鋰電池。(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皓 攝)
精準施策有抓手。相繼出臺9個新興特色產業三年行動方案和重點任務清單,各工作專班積極開展聯席會商,定期研究解決難點痛點,上下聯動、齊抓共管。
要素齊聚有保障。積極落實配套資金,先后設立100億元楚天鳳鳴科創天使基金、20億元量子科技基金、200億元省政府投資引導基金,撬動社會資本形成超過2000億元的基金群。
不斷融合的“三鏈”激活新動能、拓展新領域、開辟新賽道。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6%,高于全國1.6個百分點,規上工業企業新增、凈增和總量均創歷史新高;全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總數從中部第四躍升中部第一;9個新興特色產業競相發展,2023年1—10月,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營收2321億元,同比增長14.2%。
2023年底,抖音電商產業帶“牌級”服務商認定評選結果出爐,位于黃陂區的華紡鏈公司獲得抖音電商“產業帶銅牌服務商”稱號。這也標志著,湖北現代紡織產業正以華紡鏈為有力助推器,與頭部電商平臺建立深度鏈接。
在“三鏈”催動下,荊楚大地產業變革浪潮涌動,傳統產業加速煥新。
工人在長飛光纖潛江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檢測光纖預制棒。(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皓 攝)
紡織服裝產業是湖北傳統支柱產業,現代紡織是我省重點打造的特色優勢產業。依托2023年3月組建的鏈主企業華紡鏈,湖北以供應鏈平臺為紐帶,鏈接各類生產要素、整合資源配置,聚力加速推進湖北紡織服裝產業鏈重構,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目前,湖北華紡供應鏈公司及9個市級子公司,已成功搭建數字化供應鏈服務平臺,打造湖北紡織服裝“產業大腦”。截至2023年11月底,華紡鏈平臺系統注冊上線客戶超7000家,活躍用戶數1000余家,定向服務電商商家1000余家,平臺交易額累計達42.5億元。
傳統產業加快轉,轉出產業效能。2023年,分季度、分行業、分區域召開技改示范經驗交流現場推進會貫穿全年,技改“蝶變”行動積蓄產業發展新動能。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工業投資增長9.3%,全省工業技改投資增長4.1%,技改占工業投資比重穩定在40%以上。
1月11日,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與江岸岱家山科創城進行戰略合作簽約,雙方將開展一系列人工智能領域的合作。
作為人工智能的鏈創機構,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在2023年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模型——“紫東太初”2.0,這個全球首個全模態大模型,能強力賦能千行百業。在法律咨詢行業,它能成百倍提升案件分析速度,而應用于智慧交通領域后,可讓道路通行率有效提升30%。
航拍武漢經開區人工智能科技園新建科技研發樓。(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任勇 通訊員王惠 肖婷 攝)
“鏈長”統籌,“鏈主”出題,“鏈創”答題。九大新興特色產業鏈上,“鏈創”機構探索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機制,深度參與產業鏈攻關項目選定、人才選派、行業標準建立、科技成果認定等工作,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及前沿引領技術。
目前,我省已擁有1家國家實驗室、10家湖北省實驗室,走在全國前列。同時依托智囊協同發力,充分發揮行業院士、專家的戰略決策支撐作用,依托省內外重點高校院所創新平臺等研究機構,分產業組建高水平專家咨詢委員會。目前,全省9個新興特色產業鏈聘請17位院士作為產業發展的智力支撐體系,支持省內龍頭企業加強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和研究機構的聯系,以“鏈創”為媒推動鏈上大中小企業創新發展。
湖北日報訊 (記者肖麗瓊、通訊員李萱庭)“請大家用平板來觀看一下,然后說說你都看到了哪些氣象數據?”1月初,在武漢經開區神龍小學課堂上,學生們通過桌前的學習終端,視頻、圖片、動畫、文字等信息一目了然,更加直觀地感受課本知識。
這是科大訊飛星火大模型在智慧教育應用的一個場景。眼下,科大訊飛為湖北全省17個市州2000余所中小學校提供智慧教育服務:智能批改作文、英語陪伴式對話練習。伴隨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教育數字化轉型持續加速。
科大訊飛工作人員展示“AI+教育”。(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皓 攝)
在湖北,大數據“星火”漸成“燎原”之勢。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已在鄂11個區縣常態應用;參與智慧水利、城市大腦及智慧政法等多個智慧城市項目建設……訊飛華中公司黨支部書記、副總經理尚上介紹,集團在鄂員工近1800人,其中研發人員占比約82%。作為總部外規模最大的平臺,集團看好華中區域的發展前景,將持續深耕武漢,在產業生態建設、聯合創新研發、技術應用推廣等領域全面布局。
2023年8月17日,湖北算力與大數據產業聯盟在武漢正式成立,科大訊飛入列首批聯盟成員。“科大訊飛要當好湖北算力與大數據的‘領頭雁’,致力于以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賦能千行百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尚上說。
湖北日報訊 (記者肖麗瓊)1月20日,在漢口北,由華紡鏈建設的全球紡織面料展示中心新“布碼頭”迎來四面八方、采購面料的服裝廠老板們。寬敞明亮的店堂內,數萬款最新時尚面料分門別類,整齊陳列,匯集了中外100多家源頭面料廠商的產品。
眼下正是羽絨服的熱銷時節。潛江一家童裝企業是國內多家知名品牌服裝的生產商,年生產能力超500萬件。該公司在新“布碼頭”比對了上百款當季面料材質,經過樣品測試,成功匹配了兩款面料,并由工藝師制作出設計樣衣。在市場測款成功后,將持續在華紡鏈采購樣衣,全年采購預計可達到百萬米。
十堰市房縣紡織工業產業園恒達紡織有限公司,工人在紡織車間生產高端緊密紡紗線。(視界網 張啟龍 攝)
“湖北老板再不用舍近求遠,可以在家門口選購面料。”卓爾智聯執行董事、“華紡鏈”董事長齊志平說,“布碼頭”鏈接柯橋優選、珠江優選等全國100多家優質源頭面料廠商,并在孝感、荊州等市州重點服裝產業生態圈布局面輔料前置倉,建設集原創設計、面輔料展銷采購、打版制作、電商服務于一體的專業服裝市場,可為服裝企業降低5%至10%的面料成本,解決湖北紡織服裝企業訂單、貨源在外的痛點。除了前端的布料,華紡鏈已切入紗線、面料、成衣等板塊的數字化服務,陸續實現“按需生產”“小單快返”“大規模定制”等新生產模式,以研發設計、生產基地、電商物流等全流程的數字化賦能湖北及全國紡織服裝產業升級發展。
湖北九大新興產業的“三鏈”機制,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生動實踐,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舉措,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抓手。“三鏈”機制在過去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績,現在湖北要乘勝而上,持續提升運行效率,未來必將取得高質量發展新成效。
——華中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 胡繼亮
湖北紡織如何聚焦“科技、時尚、綠色”,加速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湖北高水平搭建的華紡鏈平臺有望成為關鍵突破口,在這個平臺上,湖北紡織行業鏈接各類生產要素、整合資源配置,聚力加速推進湖北紡織服裝產業鏈重構,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
——仙桃服裝人 鄧雯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下一篇:
近年來,崇陽縣依托幕阜山綠色產業帶資源和鄉村資源,整體打造特色鄉村旅游公園,已建成天城茅井養生小鎮、銅鐘野櫻花天堂小...
糧食安全形勢總體向好,物價運行平穩,基礎設施投資恢復經濟運行總體處于恢復發展期核心閱讀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運行延續了...
同時,張娟文代表認為,鄉村有了產業支持,農民就業就有了方向, “三農”發展終極目標,就是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
第四產業未來已來,愿《第四產業》揚起一面思想的風帆,帶我們一起駛向數據業的星辰大海。
市領導楊良鋒、吳剛、吳曉波、李麗、熊享濤,咸寧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夏福卿出席會議。
19.4:46.5:34.1,這是2010年我市一、二、三產業的比例。 17.5:49:33.5,這是2015年我市一、二、三產業的比例。 五年間...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饒紅斌報道:13日至15日,上海產業合作促進中心考察團在我市考察。市委副書記、市長丁小強與中心主任唐德...
一是要有質量思維,由速度發展向質量發展轉變,要改變過去更多依賴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增長方式,注重經濟增速、質量和效益的協調...
咸寧市清潔能源產業推進會議要求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咸寧網訊記者周榮華報道:2月25日,我市清潔能源產業推進會議召開。市委...
孟祥偉在市委專題會議上強調扎根本地找準方向建好重點產業研究院堅定不移加快推進撤點并校提升教育質量咸寧網訊記者姜明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