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韓曉玲
博物館里過大年,近年來已成新年俗。這個春節,省博物館人氣爆棚,省內外游客絡繹不絕,觀國寶、“讀”歷史,品鑒具有荊楚風味的文化盛宴。
“在博物館里過年,我很開心,因為這里能看到很多寶貝。”2月11日,大年初二,7歲的嚴紫蕓和父母、姐姐一起來到省博物館,興奮不已。
嚴紫蕓的父親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自己是武漢人,在廈門工作。除了疫情期間,每年春節回家探親時,都會帶孩子來省博物館。“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理解不一樣,對文物和文化的理解會逐漸加深。”他說,兩個女兒閱讀有關歷史文化和“尋寶”的圖書后,對博物館的興趣更濃厚了,想尋找書上看到過的“寶物”。
廣東游客曹祎龍和妻子帶著6歲的兒子,除夕來到武漢。一家三口的江城之旅,原本第一站便定在省博物館,但大年初一未能預約上,便預約在初二參觀。入館后,他們首先直奔越王勾踐劍展廳。展柜前人頭攢動,兒子騎在他的脖子上,興致勃勃地觀看越王勾踐劍,發出了驚嘆聲:“哇!”
曹祎龍說,夫妻倆帶孩子參觀過不少地方的博物館,但這還是第一次在博物館里過年。“湖北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博物館里的珍貴文物特別多。”他笑言,自己來之前就做過“攻略”,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等鎮館之寶都是這次參觀的重點。
春節期間,省博物館每日開放時間延長。除了各個展廳的精彩展覽,該館還“上新”一系列有趣活動,如手繪文物中的龍元素圖案,制作龍文物元素的手工帽飾、龍文物剪紙體驗、成語接龍等。
親子“尋龍之旅”活動吸引了不少家庭參加。他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以8件文物為主線,到各展廳尋找“龍”的身影,并探訪更多有著龍元素的文物。“這不是之前出圈的‘顯眼包’嗎?”看到盤龍獸面紋銅罍時,有些游客樂了。這件文物以呆萌可愛的盤龍形象在網上圈粉,成為“網紅”。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象征。尋“龍”探寶的過程,讓參與活動的家庭驚嘆不已:博物館里隨處可見“龍”的身影,出現在不同時期、不同質地的文物中,中國龍文化源遠流長。他們感嘆,尤其像曾侯乙尊盤、建鼓座等文物,龍的造型復雜生動,青銅工藝精湛,令人震撼。
一些地方博物館推出新展或相關活動,豐富市民春節文化生活,讓他們在觀展中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隨州博物館這個月推出“龍行中華”專題展覽,既有近百幅各歷史時期祥龍題材珍貴文物的圖片,也集中展示了隨州出土的西周早期盤龍蓋罍、半環形龍紋銅鉞等9件珍貴文物。
隨州博物館講解員熊心怡為一批又一批游客進行了講解。“和游客們一起在博物館里過大年,很有意義。”她表示,自己很高興這個春節能向游客們講解展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了解和熱愛荊楚文化。
編輯:yangweijie
上一篇:
習近平話“團圓”
下一篇:
年俗里品年味|今天,你吃發糕了嗎?
姜洪(赤壁)去年十一月下旬,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聚焦“全球視野下的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劉子川通訊員李婷婷3月10日,咸安區溫泉辦事處金葉社區聯合市啟善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組織30余名家長和孩子...
元宵節當天,園博園東廣場還將開啟惠民湯圓免費贈送活動,漢口里“提燈猜謎”現場,市民游客可掃碼參與,通關贏精美小禮品。
4月15日是#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
……“蒙山高,沂水長,軍民心向共產黨,紅心映朝陽……”當年紅嫂情,化作新時代奮斗精神,繼續傳揚在蒙山沂水、神州大地上。
元宵節當天,園博園東廣場還將開啟惠民湯圓免費贈送活動,漢口里“提燈猜謎”現場,市民游客可掃碼參與,通關贏精美小禮品。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記者朱亞平報道:近日,咸寧市博物館7名館員參加了由中國文物報社主辦、文博圈承辦的2020年博物館線上培訓班...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記者朱亞平報道:近日, ,該館已恢復開放,居民入館須提前預約。參觀時,觀眾可使用手機掃碼“咸寧市博物館”...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記者王恬報道:9日,記者在市博物館微信公眾號上看到,該館推出了“漫說咸博”專欄,第一期《國寶說國寶》正...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記者陳希子報道:“我想繼續參加類似的活動,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并以自己的力量宣傳家鄉。”近日,咸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