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書記應勇指出,要形成研發在武漢,轉化在城市圈、在全省;主鏈在武漢,配套在城市圈、在全省;融資在武漢,投資在城市圈、在全省的產業發展格局。在建設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示范區蹄疾步穩的黃石,準備推出哪些創新作為?1月21日,武漢城市圈主流媒體聯盟記者聯合對湖北省人大代表、黃石市市長吳之凌進行了專訪。
湖北省人大代表、黃石市市長吳之凌。黃石日報 供圖
記者:黃石剛剛獲批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在全省率先建成黃石(武漢)離岸科創園,創新賦能成效顯著,請給我們分享一下黃石這方面的經驗。
吳之凌:入選新一批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名單,這既是國家對黃石創新能力的充分肯定,也為我市新一輪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近年來,我們緊扣打造光谷科創大走廊黃石功能區的目標,把產業和創新扭在一起抓,重點抓了創新“三塊地”:
一是打造創新“飛地”。在全省率先建成黃石(武漢)離岸科創園,開工建設光谷科創大走廊黃石功能區重點項目24個、總投資223億元,目前,已入駐創新型企業52家、高校成果轉化中心3家,集聚產業研發人才159名,開展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領域“卡脖子”技術攻關50余項,初步構建了“研發在武漢、生產在黃石,孵化在武漢、加速在黃石,引才在武漢、用才在黃石”的“飛地創新”模式。
二是打造創新高地。在大冶湖核心區規劃占地1700畝、投資100億元建設黃石科技城,目前,一期科創中心的展示中心已投入使用,3.2萬平方米的科創大廈已完成預驗收,吸引20個、近30億元的項目簽約落戶,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對接光谷、輻射鄂東、最具活力的產業技術創新中心。
三是打造創新公地。大冶湖高新區晉級國家級高新區,成功引進長城汽車,今年5月份首臺整車將下線。目前,擁有國家級研發機構21家、省級企業研發平臺190家,國家和省級眾創空間(孵化器)分別達到9家、24家,全市主導產業研究院、規上制造業企業研發機構實現了全覆蓋。
通過打造“三塊地”,黃石產業的含新量、含金量得到全面提升。2021年,全市19項科技成果榮獲省科技進步獎、位居全省第二位,入選國家級、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3家,高新技術企業達479家、三年實現倍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比重達23%、居全省第二位,科技創新生態指數首次進入全國百強,有色金屬和特鋼獲批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先進電子元器件獲批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連續十年被評為全省創新綜合考評先進市,連續三年被評為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優秀等次。
下一步,我市繼續發揚科技“三命”精神,以打造全國創新型城市為引領,以光谷科創大走廊黃石功能區建設為抓手,以產業創新為主攻方向,大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三年倍增工程”,著力提升創新平臺能級,持續優化創新生態,努力把黃石建成長江中游城市群區域性科創中心。
黃石(武漢)離岸科創園成為黃石對接武漢科創資源的橋頭堡。黃石日報 供圖
記者:黃石電子信息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勢頭迅猛,已形成與武漢“光芯屏端網”萬億產業鏈配套協作的良好態勢,請問你們是如何做到的?
吳之凌:“光芯屏端網”萬億產業鏈,是全省“51020”現代產業體系的頭號工程。黃石堅持武漢缺什么、我們補什么,武漢做產業鏈0-1、我們就做1-100,承接、延伸、服務、做強產業鏈,構建形成“主鏈在武漢、配套在黃石”的產業發展格局。
一是“熔舊鑄新”,由銅到板二次創業。黃石市是全國銅冶煉及精加工基地,我們立足銅、延伸銅、超越銅,積極謀劃發展“電子產品之母”——PCB(印制電路板)產業,筑牢“光芯屏端網”產業底盤。目前,黃石已發展成為全國三大PCB產業集聚區之一,有全球PCB五十強企業3家、全國電子電路百強企業14家,11個產品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全球每100臺新下線汽車就有15臺用到黃石PCB板,全球每3臺智能手機就有1臺用到黃石PCB板。
二是“借船出海”,對接配套武漢產業。引進的100多家電子信息企業中,有一半直接與武漢頭部企業配套。在“光”上,銳科激光等一批企業,與長飛光纖配套,銳科激光是東湖高新區激光產業鏈的鏈主企業,但把最主要的產業項目放在黃石;在“屏”上,惠晶顯示、赫德納米等企業,配套京東方、華星光電;在“板”上,滬士電子、廣合科技等20多家PCB企業與武漢龍頭企業配套;在“端”上,引進總投資60億元、年產1000萬臺筆記本電腦的聞泰科技項目,一季度將建成投產,今年還計劃再上年產1000萬部智能手機和100萬臺服務器項目,總投資達110億元。
三是“深耕細作”,強鏈補鏈集群發展。在PCB上游發展銅箔、玻纖布、覆銅板等產品,下游發展玻璃減薄、玻璃蓋板、觸摸屏、顯示模組等顯示產品,及芯片封測、晶圓再生、驅動芯片等半導體相關產品。目前PCB主鏈條企業達到20家,鉆孔、檢測等配套企業10余家,顯示企業20余家,構建了從研發到設計、從制造到檢測、從部件到終端產品的完整供應鏈,實現不出園區即可配套的全循環。
四是“按圖索驥”,精準出擊招商選商。高標準編制黃石電子信息產業地圖,按圖索驥、掛圖作戰,連續三年每年在武漢光谷舉行招商推介活動,簽約億元以上重點項目80多個、總投資超過600億元。省兩會召開前,我市專門舉行了首季“開門紅”項目集中簽約和開工活動,總投資666.7億元、26個重大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668.8億元、162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包括志博信高階汽車線路板、激光器智能制造等一批電子信息產業項目,這批項目建成投產后,將為武漢打造“光芯屏端網”萬億產業鏈注入更多黃石能量。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借勢借力,全面導入武漢“光芯屏端網”萬億產業鏈,加快推進武漢東湖(黃石)光電子信息產業園建設,推動與武漢共建電子信息產業聯盟,打造產業共同體,共同構筑200公里產業鏈閉環。“十四五”期間,黃石PCB產能將超過4000萬平方米,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將超過1000億元。
位于江夏區大學園路29號的黃石(武漢)離岸科創園。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攝
記者:省委書記應勇指出,要形成融資在武漢,投資在城市圈、在全省的產業發展格局,黃石靠什么來融資、靠什么來吸引投資?
吳之凌:黃石是一座先進制造城市、現代港口城市、山水園林城市,對武漢、對中部、對先進發達地區都具有很強的投資吸引力。
一是大工業基礎雄厚。黃石產業門類齊全、工業基礎雄厚,在省內僅次于武漢,擁有10個省級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79個隱形冠軍企業,50多個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多個產品綜合競爭力全國第一,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產業集群和產業生態,可以為京東方、天馬、華星光電、烽火科技等頭部企業提供產業配套。為更好推動更多產業項目合作,我們正在與聞泰科技共同組建100億元產業鏈基金,還與省高新投聯合設立3億元新動能產業發展投資基金,正在推進與東湖高新區共同設立光電子信息產業基金,對接省長江投資產業基金,整合壯大我市的供應鏈、產業鏈、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基金。目前我們在手、在建的產業項目總投資超過3500億元,產業基金規模過60億元,力爭今年招商引資簽約2500億元以上。
二是“四港聯動”優勢突出。黃石臨江臨港臨空臨光谷,具備公鐵水空“四港聯動”、多式聯運的獨特優勢,正好彌補光谷缺臨空臨港的遺憾。順豐機場離黃石城區8公里,投入運行將形成500萬噸貨運量、150萬人次客運量。黃石新港已經成為長江中上游最大的單體港,今年貨物吞吐量將突破8000萬噸,正打造“億噸大港”。武穴、棋盤洲兩座長江大橋建成通車,武陽高速等重大項目建成,將進一步完善黃石與光谷之間的交通網絡,實現交通物流最優化。
三是山水資源獨特。黃石擁有豐富、獨特、厚重的山水、工業、紅色等資源優勢,正在全力打造“東方山水·天空之城”“工業秀帶”“紅色記憶”等文旅品牌,以特色化、差異化產品填補武漢城市圈旅游空白。近年來黃石已經吸引鄂旅投、卓爾等一批文旅行業龍頭企業重倉黃石,我們還將進一步加大融資引資力度,拓展旅游合作開發的廣度深度,努力打造武漢后花園。
四是營商環境優良。黃石營商環境評價位居全省第二、進入全國50強。特別是今年以來,我們旗幟鮮明提出打造奔跑型政府、當好“奔跑的店小二”,持續深化“四零”改革(開工建設零審批、中介服務零收費、監管服務零縫隙、竣工驗收零跑腿),打造“先建后驗”升級版,創新企業家早餐會等機制,讓審批、政策、服務跑起來,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動更多工業項目拿地即開工,讓投資黃石更便捷更高效。
五是政策機遇疊加。目前黃石有40多項國家級“金字招牌”,特別是去年獲批全省唯一、國家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形成了新的投融資風口,必將帶來更多合作機會。目前,我們正在與央企省企和在漢龍頭企業圍繞片區開發、城市更新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今年力爭合作規模突破1000億元。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資源換資產、空間換時間、市場換投資的思路,以龍爭虎斗之勢抓招商引資、促產業融資、擴項目投資,堅持每月一簽約、兩月一開工,把疊加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以投資的有效突破帶動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示范區建設的整體推進。
(武漢城市圈主流媒體聯盟 黃石日報社全媒記者黃軒 長江日報記者蔡早勤 高喜明)
編輯:hushaopeng
上一篇:
全力打造武漢城市圈副中心 讓群眾享受同城化紅利 ——訪湖北省人大代表、孝感市委書記吳海濤
下一篇:
全面建設武漢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區——訪湖北省人大代表、鄂州市委書記孫兵
近年來,崇陽縣依托幕阜山綠色產業帶資源和鄉村資源,整體打造特色鄉村旅游公園,已建成天城茅井養生小鎮、銅鐘野櫻花天堂小...
糧食安全形勢總體向好,物價運行平穩,基礎設施投資恢復經濟運行總體處于恢復發展期核心閱讀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運行延續了...
同時,張娟文代表認為,鄉村有了產業支持,農民就業就有了方向, “三農”發展終極目標,就是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
19.4:46.5:34.1,這是2010年我市一、二、三產業的比例。 17.5:49:33.5,這是2015年我市一、二、三產業的比例。 五年間...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饒紅斌報道:13日至15日,上海產業合作促進中心考察團在我市考察。市委副書記、市長丁小強與中心主任唐德...
一是要有質量思維,由速度發展向質量發展轉變,要改變過去更多依賴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增長方式,注重經濟增速、質量和效益的協調...
咸寧市清潔能源產業推進會議要求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咸寧網訊記者周榮華報道:2月25日,我市清潔能源產業推進會議召開。市委...
孟祥偉在市委專題會議上強調扎根本地找準方向建好重點產業研究院堅定不移加快推進撤點并校提升教育質量咸寧網訊記者姜明助、...
文/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杜先龍姜明助譚昌強見習記者劉念特約記者謝燕子圖/卞鋒攝嘉魚縣聚力打造臨港生態新城,成效明顯,變化...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龐赟、通訊員廖春旭報道:10月24日,第二屆中國食品農產品產銷與電子商務大會暨電商助力地區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