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位于潛江的后湖農場,已經開始熱鬧起來,村民們開始了一天的忙碌,撒籠、開捕、起蝦,一只只鮮活的小龍蝦張牙舞爪的亮相了。夏季,正是小龍蝦上市的旺季,“每天三點多起來收網,五六點賣蝦。現在的龍蝦都不愁賣。”豐收的喜悅掛在村民田久國的臉上。
“早起一碗武漢熱干面,中午一頓潛江小龍蝦。”這是武漢都市圈打造“一小時交通圈”的縮影。
2002年,在“中部崛起”這一國家戰略的推動下,湖北正式提出了“武漢都市圈”的發展理念,潛江成為了圈內一員。多年來,在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聯動中,潛江感受到了“入圈”的紅利。
捕蝦 潛江市委宣傳部供圖
“一蝦一稻”向千億產業集群挺進
“穿紅衣、劃紅船是為了討一個好彩頭,希望我們的小龍蝦一年比一年高產,日子一年比一年紅火!”趙腦村村民毛愛林信心滿滿地說。
說到村里的幸福生活,趙腦村黨支部書記趙常洪笑得合不攏嘴。他介紹,現在村里每年可以收兩季蝦一季稻,依托“蝦稻共作”這種現代高效農業模式,全村實現整體脫貧致富,戶均年收入超過10萬元,年人均純收入達2.4萬元。
目前,潛江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的蝦稻共作基地85萬畝,其中萬畝基地13個、千畝基地70個,畝平純收益超過5000元。
隨著蝦稻產品的市場反響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農戶也想參與進來,學習潛江養蝦種稻的經驗。對此,潛江市趙腦村在合作社的引導和組織下,形成了技術、服務雙輸出,引導更多農戶和合作社聯合起來,參與蝦稻標準化養殖。
“以天門石家河鎮為例,經當地政府牽線,我們除了帶頭承包田地進行蝦稻示范種養外,還聯合當地農戶成立了綠途(天門)蝦稻共作專業合作社。”趙常洪向記者介紹道,合作社結合當地實際,對蝦苗培育、蝦苗生長周期進行規范合理的指導。在綠途(天門)蝦稻共作專業合作社帶動下,天門石家河鎮已發展蝦稻種養面積3000畝,新增家庭蝦稻養殖單元96個,畝均增收3000元,戶均增收10萬元。
目前,潛江蝦-稻綜合產值超600億元,湖北小龍蝦產業也展現出勃勃生機。今年,潛江將專心專注小龍蝦產業發展,聚力強鏈、補鏈、延鏈,推動從“大養蝦”向“養大蝦”轉變、從“論噸賣”向“論頓賣”轉變、從“賣資源”向“賣文化”轉變,全力建設千億產業集群。
發展光芯配套產業
向武漢追“光”
提起潛江的優勢產業,除了小龍蝦,人們還會想起什么?
2017年,潛江主動承接武漢長飛集團產業在武漢都市圈內轉移,投資50億元建設長飛潛江科技園,20多家上下游配套企業抱團入駐,一座省級“光纖小鎮”崛起。這也徹底改變了潛江產業結構單一、類型偏重的發展格局。
2022年湖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的‘光芯屏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潛江積極作為,向武漢追“光”,與武漢同“芯”,加快引進更多光纖光纜、半導體材料產業龍頭企業,打造湖北“光芯屏端網”最大配套產業基地。
2022年2月18日,中巨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巨芯”)華中基地在潛江開工。作為中國電子化工材料10強單位,中巨芯將華中基地布局潛江,再次印證光芯屏端網配套企業正加速向潛江聚集。
中巨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陳剛說:“爭取今年內實現一期項目投產,盡快為武漢新芯、華星光電、京東方等武漢客戶提供服務,助力解決本土供應鏈安全問題。”
截止2022年2月,潛江共引進光芯屏端網配套產業項目26個,其中上市公司和行業龍頭投資項目17個,總投資額210多億元。光芯屏端網配套產業產值已突破300億元,稅收突破6億元。
潛江瞄準武漢光芯屏端網產業快速發展機遇,不僅與武漢同“芯”,還從武漢借“智”,主動對接“光谷科創大走廊”,推動長飛光纖、晶瑞化學、新硅科技等企業與武漢科研院所合作,從武漢引進一批國內頂尖的院士專家團隊,建設重大產學研聯合創新平臺,實現人才培養在武漢、創新創業在潛江,科技研發在武漢、成果轉化在潛江。
小龍蝦給夜經濟加點“紅”
“世界小龍蝦看中國,中國小龍蝦看湖北,湖北小龍蝦看潛江。”
吃潛江小龍蝦,追求的就是鮮活、現燒。潛江市蝦跳供應鏈負責人告訴記者,在疫情常態化管理下,武漢食客可通過網上視頻選蝦、現場烹制、現場打包后通過潛江至武漢的高鐵,“活蝦現燒”最快兩個多小時可送到武漢市民的餐桌上。
經過短途運輸,一車車潛江小龍蝦抵達武漢市白沙洲大市場,多名商販已在此等候多時,“潛江小龍蝦品質一直很好,清水養殖,一直供不應求。”
夜幕降臨,在武漢玫瑰街上,潛江“蝦皇”餐廳里已開始熱鬧起來。“每年的夏天都離不開小龍蝦,配上啤酒,這才是夏天該有的樣子。”正在店里等待龍蝦大餐的武漢市民夏女士說。
美味蝦球
編輯:yangweijie
上一篇:
【九城同心向未來】揭秘武漢都市圈的“黃金皮膚”
下一篇:
【九城同心向未來】黃岡的“密卷”是什么?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譚昌強、通訊員魯煉報道:4月22日,嘉魚縣高鐵嶺鎮白果樹村村委會里擠滿了人,數十位村民自覺排成...
咸寧網訊通訊員楊惠春報道:在嘉魚農商行信貸資金的支持下,嘉魚官橋三湖茶葉專業合作社300畝優質白茶今年開始批量生產上市了...
■記者王奇峰通訊員申麗萍“今年龍蝦市場還不錯,這批龍蝦很快就可以上市了。通過產業發展幫扶政策支持,張治兵參加了縣里舉...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賀春音通訊員曹杰周雨開欄語:2018年,通山縣、崇陽縣如期“摘帽”。合作社對藕塘村上冊的貧困戶關愛有加...
新華社西寧9月16日電題:盆地里的生長新華社記者熊爭艷、王浡青海,地處中國西北。決戰脫貧攻堅進入收官,記者來到柴達木腹地...
純白的大棚、蔥郁的小白菜,白加綠的主色調,讓整個基地透出滿滿活力。9月9日清晨,走進位于嘉魚縣新街鎮的余碼頭蔬菜專業合...
咸寧網訊(通訊員王能朗?劉思洋)“多虧了黃沙鋪鎮黨委政府對我們企業傾心助力,使我們廠房能快速建成投產……”日前,湖北...
記者劉玉關?攝影毛亞軒?通訊員?余輝早年組建崇陽縣第一家農機專業合作社,擁有各類高新先進農機具308臺(套),流轉承包農民...
在崇陽縣青山鎮鋪前村4000余畝低洼地里,村民們在全國種糧大戶吳正剛的帶領下種糧油、辦工廠,實現了產業化、規模化、專業化...
通城縣供銷社創新“惠民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模式,在縣農業、農機部門全面幫扶下,積極探索開展水田耕種合作,創新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