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縮小 默認 從全縣“種糧狀元”到“全國種糧大戶” ——記“全國勞動模范”崇陽縣青山鎮鋪前村共產黨員吳正剛
記者 劉玉關 ?攝影 毛亞軒 ?通訊員 ?余輝
早年組建崇陽縣第一家農機專業合作社,擁有各類高新先進農機具308臺(套),流轉承包農民土地4000余畝種糧油,建起了3600平方米的辦公樓和糧油加工廠……返鄉創業的他,一心致力于發展現代農業,闖出了“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產銷一條龍新路子,實現了產業化、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發展,成為當地群眾中有口皆碑的致富“領頭雁”。
他就是全國聞名的種植大戶——崇陽縣青山鎮鋪前村共產黨員吳正剛,先后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湖北省勞動模范”“咸寧市勞動模范”“崇陽縣勞動模范”“最美農機人”等榮譽稱號。6月30日,已有12年黨齡的吳正剛在崇陽縣“兩優一先”表彰大會上,又領回了“崇陽縣優秀共產黨員”證書。
回鄉創業,甩掉“長期貧窮高帽”
6月29日中午,戶外高溫33℃,萬里無云。崇陽縣青山鎮鋪前村八組一望無垠的稻田旁,吳正剛手握遙控器操作著,遠處的無人機來回盤旋飛行噴灑殺蟲劑,青青秧苗迎風舞蹈著……
望著長勢喜人的中稻秧苗,吳正剛對今年糧食大豐收信心十足。談起種糧初心,他滿臉泛笑。
吳正剛今年45歲,在五個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早年,全家7口人全靠父母掙工分養家糊口,他家是全村有名的超支戶,全家人很難混個肚子圓。
1987年,由于兄弟多,剛入12歲的吳正剛放棄了上初中的機會,在家當豬倌、放牛娃,跟著父母干起了農業。成長中,吳正剛也出門在外打拼,遠赴他鄉做泥工、當小工頭、開機械車,嘗盡打工的苦頭。
在外辛苦拼搏多年,見過現代農業發展,吳正剛便想著回鄉創業,依靠自己的雙手謀求更好生活。
最初,吳正剛家雖然有三四畝地,但考慮到現代農業發展趨勢,便自購2臺大型農業機械,幫助當地人耕種收割農作物,使村民從繁重的勞動強度中釋放出來,那一年是2005年。
邁出創業的第一步,吳正剛也贏得“第一桶金”。經過幾年摸爬打滾,腰包逐漸鼓了起來,他覺得一個人的力量太單薄,?加上崇陽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農機推廣是個薄弱環節,便萌生建設一支農業機械隊伍的念頭,滿足農民生產需求。他的這一想法,得到了崇陽縣農機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鼓勵。那一年,是2010年。
2010年7月,”崇陽縣為民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掛牌成立。合作社由15位社員組成,有19臺農業機械,每年經營收入達200萬元。
2011年,吳正剛決定利用農機合作社的優勢,集中連片承租420畝農民土地,當年產出35萬斤糧食,收入40余萬元,徹底改變了自己貧窮的命運。
分四步走,成為“全國種糧大戶”
“這臺新型無人機是今年4月花費7萬多元購買的,可以播種、殺蟲、施肥,比之前那臺先進許多,是現在市面上最潮的農業機械無人機。”吳正剛一邊操控著一邊介紹,現代農業發展讓曾經“荒廢”的土地真正變成金燦燦的“黃金”……
想著近10年農作社的發展,吳正剛慶幸自己每次都是選擇最先進的科技機械助力著“為民”的一步步發展壯大……
10年前,大量土地季節性的拋荒和長年撂荒,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吳正剛一度感到可惜的同時又覺得是機遇,決定將土地的承包面積再擴大。于是,吳正剛利用農機合作社的優勢走了四步棋:一是自己承包撂荒農田辦作業基地;二是服務缺勞戶實行機械作業;三是成立個體糧油貿易公司,實現產銷一條龍;四是擴大農業機械化在周邊鄉鎮的影響。
2012年,為了再擴大種植規模,吳正剛又馬不停蹄地在與相鄰的三個村聯系,連片流轉承包800畝農民土地,經營總面積達到1200畝,推廣“油—稻—稻”以及“麥—稻—稻”三季連作,全部實行機械化作業,成為全縣第一種糧大戶,還實行“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實現產加銷一條龍。
此外,吳正剛還幫本村和周邊村缺勞戶開展農田“保姆式”服務,農機服務區域由本地800余農戶擴大到青山、天城、石城、港口四個鄉鎮2800余農戶。服務項目由開始時的耕、收2項擴大到現在的耕作、育秧、插秧、播種、直播、機收6項,年機耕種面積達到3.5萬畝,年服務收入達到320萬元。
通過多年土地流轉承租大量農田,進行科學種植水稻,吳正剛成為全縣“種糧狀元”。2014年12月,他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種糧大戶”榮譽稱號。
科技機械,引領“農機專業示范”
“如今人力成本高且不好請、效率低,之前雖說也在使用半自動打藥器,但前后施農藥需一個多月,太耗時耗力。”短短兩分鐘,吳正剛便完成了面前三四畝秧苗的噴灑任務,“無人機啟動后高效又安全,通常一個人每天早晚作業兩三個小時,就能完成三四百畝水稻的噴藥。”
要用好高科技產品,需要不斷鉆研學習, 吳正剛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對農業科技的學習和使用卻是非常用心。他先后多次參加了由省、市、縣農業部門組織的新型農民、職業農民、種植大戶培訓,同時積極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生產實踐。經過多年的起早摸黑,鉆研磨礪,積累經驗,如今吳正剛儼然成了一名農業機械“土專家”。
在科技機械助力糧食增收的同時,吳正剛也遇到麻煩:2013年,因沒有倉庫、曬場和烘干機,七八萬斤糧食隨后發芽,損失了10余萬元。隨后,吳正剛在2014至2015年投入300余萬元修建了一個3600余平方米的儲物倉庫,既能存儲糧食,又能減少損耗。
始于三四畝地、兩臺農業機械的吳正剛,發展到如今每年流轉種植面積達到4000余畝的“為民合作社”,一直堅持著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機械助力發展現代農業。2016年,合作社還被農業部評為“全國農機專業合作社示范社”。截至目前,全合作社擁有各類農機具308臺(套),機械資產達到360萬元。
依靠這些科技農機,吳正剛大大提升了土地的價值,增加了服務社會的能力。“如今種植機械化達到90%,年產糧食3000余噸,年糧油生產收入達到900余萬元。”吳正剛種植的鉆石水米,也于2020年申請到“雨會”商標,由武漢一家科技有限公司銷往全國。
“我希望有一天,全國人民都知道雨會,都吃雨會。”吳正剛告訴記者,這是他接下來要付諸心力努力實現的目標和夢想。
真心為民,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每天早上5點就騎三輪車奔走在幾千畝田地間,僅僅沿路邊邊走邊看一圈都要三個小時。”吳正剛告訴記者,所幸十幾年的種植經驗已練就了他“望”的本領,只要遠遠地看到稻苗就能準確判斷出稻苗的長勢情況和存在問題,并以此進行正確種植和養護方式,確保稻苗能茁壯成長和飽滿掛穗。“現在每天夜間10點還在田間放水。雖然說放水是簡單工作,但如果有幾千畝都要放水時就需要進行科學規劃和精細管理了。”
吳正剛的辛勤付出,收獲了累累碩果。2020年,吳正剛榮獲“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這是對他15年逐夢稻田,帶領群眾致富增收的最好贊美。
52歲的程四兵是2014年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之后,他和妻子兩人到合作社打工,學習新技能,每年有5萬元的收入,家庭條件大大改善。“我是一名黨員,黨員就應當為黨分憂,為政府出力,做好群眾的表率。”吳正剛支持貧困戶無機具入社,給予免費技術培訓,上崗作業分成。幾年來,吳正剛帶領周邊農戶320余人脫貧致富,被當地群眾稱為稻田里飛出的“領頭雁”。
去年疫情發生后,吳正剛連夜加工15噸大米和2500公斤菜籽油,送往地處偏僻的高枧鄉、銅鐘鄉大嶺村、青山鎮尺沖村,解決了村民缺糧缺油的困境。
“吳正剛同志一直以來作風嚴謹,吃苦耐勞,踏實肯干,大膽創新,成立的為民農機合作社帶動周邊村民脫貧致富,起到了一個黨員先鋒模范帶頭的作用。”鋪前村黨支部書記程軍介紹,吳正剛是全村人的驕傲,是新型農民的驕傲!
作為一名普通黨員,吳正剛用自己對土地的熱愛與執著,用時代賦予的科技與技術,繪就了一幅脫貧致富新藍圖。相信在未來日子里,他一定會在鄉村振興路上續寫“稻話香里說豐年”的故事……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下一篇:
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