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向溫,男,1935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抗美援朝老戰士,赤壁原蒲圻碳素廠退休職工。1951年7月,年僅16歲的張向溫隨志愿軍赴朝作戰。戰場上,他視死如歸、奮勇殺敵;復員安置后,他省吃儉用,將省下來的30多萬元捐獻給國家;頑疾纏身行動不便,他坐輪椅到學校給孩子們講述革命故事,推動紅色精神代代相傳。曾獲得湖北省模范退役軍人、湖北省優秀共產黨員、荊楚楷模、咸寧市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
赴朝作戰,奮勇殺敵保家衛國
1951年,年僅16歲的張向溫隨中國人民志愿軍第50軍150師入朝作戰,保家衛國。
在朝鮮戰場,張向溫和戰友們出生入死、奮勇殺敵。有一天,美軍發起突襲,敵機先后四次轟炸,全連將士激戰兩晝夜,用生命堅守陣地。
老人含淚講述戰爭的激烈:“袁指導員和戰友們全部犧牲了,全連就我一個人活了下來。”
“Surrender quickly(快快投降)!”回憶起使用“中式英語”向美軍喊話勸降的情形,已88歲高齡的老人精神振奮,言語鏗鏘有力。
一心向黨,捐款捐物“應獻”盡獻
1984年9月,有關部門為張向溫落實政策并解決工作,49歲的他來到赤壁原蒲圻碳素廠工作。
1986年,赤壁市啟動重修烈士陵園計劃。得到消息后,張向溫立刻將積攢下來的280元錢全部捐了出去,而當時他每個月的工資才幾十元。
“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是黨養育了我,我愿用一切回報黨。”張向溫懇切地說。
1994年,支持三峽工程,他捐去3000元;1996年,支持赤壁新區建設,他捐出3000元;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張向溫老人次日就匯款6600元。匯款回執單上,他留下姓名“應獻”。
為什么留這個名字?張老說,國家受災,我是一名共產黨員,這種時候應該作奉獻,所以匯款人就寫“應獻”。
對黨對社會,張老是毫無保留、“應獻”盡獻。對自己和家人,張向溫老人則能省則省:常年租住在一間十幾平米的破舊車庫里,全部家當不超過一千元。女兒出嫁,張向溫沒有給她置辦一件像樣的嫁妝。
30多年來,張向溫老人累計捐款捐物三十余萬元。一張張匯款回執單,一個個“應獻”簽名,見證的是一名志愿老兵對黨、對社會的赤膽忠心。
賡續精神血脈,坐在輪椅上播撒紅色種子
2021年,建黨一百周年之際,張向溫以一名老黨員的名義,將存折里6萬元積蓄全部捐出;組織上送來的1萬多元慰問金,他自己分文未留,全部用來購買《紅星照耀中國》《閃閃的紅星》等紅色革命書籍捐給學校,推動紅色精神代代相傳。
因患有嚴重的脈管炎,加之腰間盤突出,晚年的張向溫老人行動不便、長期臥床,偶爾起身也只能坐著輪椅。
“我要給孩子們講講‘紅船精神’講講‘跨過鴨綠江’的故事,讓孩子記住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張向溫老人硬是讓志愿者把他抬到學校,自己坐在輪椅上給孩子們講述革命故事,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里播下紅色的種子。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劉細谷:雙腳當手寫就大愛人生
下一篇:
劉弄璋 赤壁市官塘驛鎮張司邊村村支部書記、主任
創新社會中的全能型人才講述人:汪永富(市教科院院長)在鄂南高中從事教學、行政工作21年后, 2016年,我調到市教科院工作。...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宋文虎特約記者孔帆升海南咸寧商會會長孔祥富,是通山縣慈口鄉下泉村巖山莊人,他在外致富后不忘鄉鄰,相...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劉子川通訊員李婷婷3月10日,咸安區溫泉辦事處金葉社區聯合市啟善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組織30余名家長和孩子...
領隊周舟拿起話筒給孩子們“開講了”,她要求孩子們遵守紀律認真聽講,并鼓勵孩子們完成今天的書畫學習任務和手工任務,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