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作者:儲峰(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和”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精神中,深深體現在中國人的行為上。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一直追求和傳承的理念”。準確理解、系統闡釋中國“和”文化蘊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有助于深入領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特質和當代價值。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歷來強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與天地參”“不違農時”“以人為本”“眾生平等”等自然生態觀。正所謂“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儒、釋、道三家在人與自然關系的終極理念上是基本一致的,都致力于闡發一種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與價值理念。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深刻體現了中國古人樸素、整體的哲學觀,即把天地萬物視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把人與自然看作是渾然一體。這種樸素、整體的哲學觀為后世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關系提供了睿智的認識論原則與方法論指導。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整體哲學觀,借鑒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的思想精髓,立足于當前中國乃至世界面臨的生態危機,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系統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有力指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其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等理念,均是對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化和發展。
協和萬邦的國際觀
協和萬邦的國際觀是中華“和”文化傳統在處理民族與國家之間關系時的重要體現。具體來說,就是追求民族與國家間珍愛和平、和平發展、和而不同、和平共處、和諧共生的理想狀態。協和萬邦的國際觀是中華文化一貫的傳統。中國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在“天下”情懷的指引下,在與周邊國家的交往中始終秉持著“協和萬邦”的和平發展原則。
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對人類文明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新時代,如何抵御風險,抓住重要歷史機遇,從容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風險和挑戰,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正確的選擇是,充分利用一切機遇,合作應對一切挑戰,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世界各國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作出正確選擇,齊心協力應對挑戰,開展全球性協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近年來,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支持下,中國與沿線國家一道,本著互利互惠、平等協商、共同發展的理念,堅持正確的義利觀,道義為先,義利并舉,兼顧各方利益,反映各方訴求,不但實現了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大開放、大交流、大融合,而且為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始終貫穿于我國外交實踐中,對我國外交工作起到了巨大促進作用。當今國際形勢復雜嚴峻,部分國家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逆流橫行,協和萬邦的國際觀要繼續彰顯其巨大的生命力,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引領人類進步潮流。
和而不同的社會觀
“和而不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經典理念,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底蘊。社會觀是人們對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社會及其歷史發展的總體看法和觀點。春秋時期,儒家創始人孔子明確提出和而不同的社會觀。孔子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宋代朱熹指出,“和而不同,執兩用中”,意思是要看到事物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在矛盾的對立中尋求統一,在矛盾的統一體中,雖然矛盾雙方的觀點、意見有所不同,但是矛盾雙方依然能夠和諧相處。儒家和而不同的社會觀,還集中表現在對待不同民族文化的態度等層面上,即不同民族文化之間應以開放包容的姿態進行平等交流與有機融合。
和而不同的社會觀蘊含著深刻的哲學和倫理智慧。“和”即“和合”,《國語·鄭語》中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所謂“和合五教”,就是調和“義、慈、友、恭、孝”五種禮儀教化,使“父、母、兄、弟、子”之間的關系和諧而成為統一體,這是達到“保于百姓”這一目的的具體手段。“和”與“合”從動與靜、過程與結果等不同角度,揭示了天地萬物存在的本質和機理。
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對于新時代培育和踐行和而不同的社會觀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我們應以“和而不同”的態度對待不同國家、民族、地域的文化,充分吸收他們的文化成果,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自己的傳統文化;以“和而不同”的態度對待我國國內不同民族、地域以及社區的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人心和善的道德觀是中國傳統文化倫理道德思想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和”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主張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做到“溫、良、恭、儉、讓”,在處理矛盾、面對問題時,以和善為行為準則來規范人們的行為;要求人們積德行善,自覺追求“仁”“義”,使自身擁有“君子”“圣人”的優秀品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傳承發展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就是要以“和善”化人、以“和善”育人。具體到個人來說,就是要胸懷善心,樂于奉獻,以感恩生活、積極樂觀、待人寬厚的心態收獲生活的幸福快樂;與人為善,以善良的心地、愿望、行為去幫助和團結他人,從而明善道、行善為;善言善語,好的語言能夠調節和激發人們好的行為,達到向善的目的;好施善舉,救濟、援助、捐贈等手段是實現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互助的社會行為,將極大地推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人心和善的道德觀不僅是一個人修身養性的過程,也是一個社會正確的道德準則。人心和善的道德觀,有助于建構道德規范、強化道德認同,引導人們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有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全社會、全民族的道德水準和文明程度,夯實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
《光明日報》( 2021年12月08日 06版)
編輯:yangweijie
上一篇:
用初心使命鑄就精神高地
下一篇:
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咸寧新聞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周榮華報道:11月20日,市委書記丁小強主持召開市委常務委員會會議,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
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曾國平(2019年1月24日)各位委員、同志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咸寧市第五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經過全...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朱哲按照省委部署要求, 1月29日,市委常委班子召開2018年度民主生活會。認真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
在市委辦公室機關黨支部,大家集中交納黨費,齊誦《黨章》,共同研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點學習習近平總書...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朱哲、通訊員蔣揚眉、陳愛華2月21日,中國共產黨咸寧市第五屆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擴大)會議在溫泉...
學習支部主題黨日活動學習資料和《關于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廣泛開展向黃群、宋月才、姜開斌同志為代表的抗...
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代表團審議時發表的重要講話精神,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理論結晶,都是靠奮斗得來的。”全國...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朱哲19日,市委書記丁小強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
在本期支部主題黨日活動中,全市各黨支部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