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国模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

首頁 新聞 政務 圖片 要聞 聚焦 縣域 專題 文娛 科教 旅游 財經 論壇 名醫 招聘 數字報 新媒體 返回
首頁 >> 專題報道 >> 2021專題 >>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 正文

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時間:2021-03-22 16:35

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秈型雜交水稻培育背后的糧食安全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禹愛華 龍軍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實現“十七連增”,糧食產量連續6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民以食為天。糧食關乎國運民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糧食生產成績斐然。糧食生產總量增長了4.9倍,單產增長了4.5倍。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了470公斤,14億人口徹底告別了饑餓困擾的歷史。

1973年,以袁隆平為首的我國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養出秈型雜交水稻。秈型雜交水稻被外國人譽為“東方魔稻”,大大豐富了水稻遺傳育種的理論和實踐,為水稻大幅度增產開辟了新的途徑。它的應用被稱為“新的綠色革命”,為改善人類的糧食供應立下了汗馬功勞。

從畝產700公斤到畝產1149公斤,袁隆平團隊屢次刷新紀錄。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供圖

攻克雜交水稻科研難關

作為我國第一大口糧品種、全國超65%人口的主食,保飯碗,首先保大米。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說:“提高水稻的單位面積產量,對保證糧食安全,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我國攻克、推廣水稻矮化育種技術使稻谷產量增加20%-30%,給水稻生產帶來第一次突破性飛躍。隨后雜交水稻的出現,平均畝產在矮化育種的基礎上增產20%,正式按下增產的加速鍵!

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遺傳育種專業畢業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工作。作為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代學農大學生,袁隆平立誓要解決糧食短缺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

1956年,袁隆平帶著學生開始了農學實驗。袁隆平發現,水稻中一些雜交組合有優勢,認定這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培育雜交水稻的念頭,第一次浮現在他的腦海。

雜交水稻,是由兩個具不同遺傳特性的水稻品種或類型,一個作為母本,一個作為父本,經有性雜交之后而產生的一種新的雜合體。這一種雜種的第一代,在生產優勢、適應性與經濟性等方面勝過母本以及父本,這一現象稱為雜種優勢。

隆平水稻博物館?光明圖片

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有外國學者發現了水稻的雄性不育現象。但幾乎所有國家的研究都只停留在理論層面,實驗屢屢失敗。學界普遍認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

1966年,袁隆平發表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此后,他與學生李必湖、尹華奇成立“三人科研小組”,開始了水稻雄性不孕選育計劃。1970年,在海南發現的一株花粉敗育野生稻,打開了雜交水稻研究突破口,袁隆平給它取名為“野敗”。

為了支持雜交水稻的研究,1971年,湖南省把袁隆平領導的雜交水稻科研組調入省農科院。1972年,農業部把雜交水稻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組成了全國范圍的攻關協作網,一場轟轟烈烈的全國攻關大會戰打響。1973年,廣大科技人員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礎上,選用1000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1000多個具有恢復能力的品種。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優勢強、花粉量大、恢復度在90%以上的“恢復系”。

1973年,在第二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會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育成了具有根系發達、穗大粒多等優點的強優勢雜交水稻。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1976年,雜交水稻迅速擴大到208萬畝,并在全國范圍開始大面積應用于生產。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個在生產上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國家。

1981年6月6日,新中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授予了全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

但中國對雜交水稻的科學研究沒有止步。三系法獲得成功后,我國很快啟動了兩系法雜交育種技術研究。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大面積推廣,平均畝產又增5%-10%。

1996年至今,我國實施的第三代雜交水稻——超級稻育種計劃,在基礎理論和品種選育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屢屢刷新世界紀錄。

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雜交水稻技術,還成為中國農業走出去的先鋒。

20世紀80年代,雜交水稻作為我國第一個農業技術轉讓給美國。此后,中美間的雜交水稻技術合作持續至今。有學者研究中國海關數據庫后指出,種用稻谷是中國具有競爭優勢的農作物種子,已成為大田作物種子中出口最多的產品。

袁隆平寫于1985年的《雜交水稻簡明教程》,經聯合國糧農組織出版后,目前已發行到40多個國家,成為全世界雜交水稻研究和生產的指導用書。截至2020年年底,已有40多個國家種植了超過700萬公頃的雜交水稻。

中國來養活中國

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辦公樓的一間會客室墻上懸掛著一幅照片,金黃色的稻浪翻滾,左上角有袁隆平寫下的一行字:湖南溆浦,首次畝產突破1000公斤。

“畝產1000公斤”,這是袁隆平80歲時許下的生日愿望,在2014年就已經實現。

2020年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縣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試驗示范基地迎來晚稻測產,測得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此前的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產攻關田進行測產驗收,測得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早稻加晚稻實現了畝產1500公斤的目標。

這是袁隆平團隊在屢破超級稻單產700公斤、800公斤、1000公斤、1149公斤等世界紀錄后,再次刷新世界紀錄。

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萊斯特·布朗曾對中國的糧食安全提出疑問:21世紀誰將養活中國?當時的西方學者普遍認為,新中國成立前的歷代政府都沒有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未來,以全球的糧食生產也難以滿足中國巨大的需求。

然而,事實證明中國不僅解決了自己的溫飽問題,還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袁隆平科研團隊開創雜交水稻研究以來,中國已經實現從三系到兩系再到超級雜交稻的三次重大技術創新。同時,我國全面建立起糧食科技創新體系,深入推進水稻國家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水稻種業科技工作者們,在雜交水稻前沿不斷創新。

1976年以來,雜交水稻在全國累計推廣面積約85億畝,增產稻谷8.5億噸。每年因種植雜交水稻而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約8000萬人口,為中國人牢牢掌握自己的飯碗作出了突出貢獻。

 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

迄今為止,糧食安全依然是全世界許多國家面臨的重大問題。2019年,全球有近6.9億人遭受饑餓,與5年前相比增加近6000萬人。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2020年全球饑餓人數新增1.3億,40多個國家出現糧食短缺現象。

中國糧食連年豐收,是否可以安枕無憂?

“從中長期看,中國的糧食產需仍將維持緊平衡態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2019年發表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寫道。2020年,糧食安全被同時寫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和“十四五”規劃建議。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再次提出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在袁隆平看來,增加糧食產量的根本出路還是向科技要單產、要效益,堅持農業科技要自立自強,下決心打好種業翻身仗,用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強化糧食安全支撐。

近年來,袁隆平科研團隊著力于海水稻種植,并取得了更多的技術突破。

今年1月15日,袁隆平團隊在海南三亞舉行的第五屆國際海水稻論壇上宣布,已在全國簽約600萬畝鹽堿地改造項目,今年將正式啟動海水稻的產業化推廣,擬用8至10年實現1億畝鹽堿地改造整治目標。

2020年,由袁隆平領銜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在全國示范種植海水稻面積擴展到10萬畝,平均畝產穩定在400公斤以上,最高畝產突破800公斤。

“我們現在研究海水稻,就是希望通過利用沿海灘涂來擴大水稻種植面積。”袁隆平說,“全國沿海灘涂、鹽堿地有十多億畝,能夠種上水稻的有2億畝。如果推廣1億畝,按照示范種植平均畝產400公斤計算,就可以多產400億公斤糧食,相當于云南省全年糧食總產量。”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規定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進一步壓實了地方黨委政府的義務和責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掃描二維碼,了解糧食安全背后的故事

《光明日報》( 2021年03月22日?05版)



編輯:yangweijie

上一篇:
下一篇: 尼克松訪華:汲取相向而行的智慧和力量

相關新聞

咸寧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咸寧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咸寧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咸寧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咸寧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新媒體

  •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門紅
  •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u id="mkfrf"></u>

          <p id="mkfr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