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韋豐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又到一年重陽節。在中國人的觀念里,每個傳統佳節都有著它獨有的行為方式,用唯美的文字把它記錄下來,這是屬于我們的特殊浪漫——“九月九日眺山川”的登高望遠,“中有孤叢色似霜”的賞菊悅目,“遙知兄弟登高處”的遍插茱萸,“東籬把酒黃昏后”的聚會飲酒,“持螯切嫩姜”的享用螃蟹……傳統的重陽總有一份中華兒女的念茲在茲,而在傳統文化氤氳的新時代,現在的重陽節則多了份主題文化的絲絲入扣。無論是去敬老院的文藝匯演,還是校園里回蕩與重陽有關的朗朗書聲,更加濃郁的文化色彩,使得重陽佳節在人們的心中增添了一份溫情與美好。
中國的傳統節日,總能在數千年的歷史沉淀中找到薪火相傳的精神密碼。華夏文明發軔于農耕社會和儒家思想,兩者的發展演變,都有依靠前人總結之教訓、祖先遺留之智慧的重要特質。因此,極其重視祖先經驗并形成了尊敬老者的一種文明形態,這成為上下五千年的“一脈相承”。九九重陽,九九與“久久”同音,自然容易被賦予長久長壽的諧音之意,重陽節也由此與除夕、清明、中元三節并列為中國傳統里祭祖的四大節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無論是祭奠祖先,還是長情陪伴,中華民族尊老和敬老的良好風氣,有了與時代同頻共振的發展與傳承。而這,也是現在的我們如此重視重陽節的原因所在。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一個運行良好的社會構成,必定對老年人充滿了尊敬和關愛。十九大報告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情懷需要付諸現實,就必然有它最微觀的落腳點。重陽佳節正值秋高氣爽時,此時在公園廣場上,退休大媽享受著廣場舞的歡愉;國內各大景區里,“夕陽紅老年團”是一道必不可少的風景;而在社區服務中心里,老年人正在聆聽著專家的健康講座……老人們享受晚年生活的美好場景,正是基于我們國內經濟社會發展所賦予的紅利,而這美好的生活來自一代代人不懈奮斗的積累。從這個角度上說,老人們既是奮斗者,也是見證者。
尊敬老人,既是晚輩的責任,亦是社會的共識。重陽節前夕,山東青島的志愿者帶著慰問品和《長津湖》電影票來到了89歲高齡的抗美援朝老戰士孫思忠家中,聽孫思忠老兵講述歷史故事。在時代的宏觀敘事里,總有人把責任與忠誠扛在肩上,昂首挺胸地走在時代的最前列。歲月讓他們從青絲變成白發,而他們讓山河從破碎轉為無恙,讓家園從瘡痍變成富饒。和平與幸福并非輕輕松松得來的,而是前人與后輩的接續完成。今天,中國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接過前輩遞過來的接力棒,我們責無旁貸、我們砥礪向前——“老”與“新”并非絕對而言,但“時”與“勢”的交錯卻真實可見。敬老尊老,從前人身上汲取奮進力量,這份傳承與賡續,讓我們在重陽之日更為真切地感到了。
九九重陽,不負韶華是對歲月的最好輝映。時間從來不會因為任何人的意愿而按下暫停鍵,但它卻能體現出從個人到家國的情感升華。前段時間,在《朗讀者3》節目上,國家級刑偵專家崔道植為青年人寄語。這位老者在82 歲的高齡,依然能對犯罪嫌疑人指紋進行同一認定,為積案偵查發揮積極作用。前輩還在拼搏,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基于此,我們所浸染于重陽節的那份敬老情感,不全部都在歲月靜好和唐詩宋詞里,還在于我們在奮斗價值觀最淳樸的精神追求。唯有在傳統之上進行有價值的賦能,重陽節才能擁有更加豐富的時代內涵。(韋豐)
編輯:yangweijie
上一篇:
下一篇:
從“數字遺民”到“數字移民”,“銀發族”這樣跨越鴻溝
10月14日,武漢大學外語學院的志愿者們來到武昌區徐東路社區,教社區老人們唱英文歌。啟動儀式后,省衛生健康委、省老齡產業...
恩施州城航空路社區舉辦“秋高氣爽話重陽”活動恩施日報訊(全媒體記者阮璐)10月24日,恩施市小渡船街道辦事處航空路社區聯...
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14日訊?金菊吐蕊,丹桂飄香,在重陽佳節到來之際,榮成市文明光影志愿服務團開展了“愛在金秋情暖重陽...
針對老年群體這一需求,該行將傳統服務與智能創新相結合,將普適性金融服務與老年客戶特殊需求相結合,將線下柜面服務與線上...
“歲月里奔波從無抱怨充實的生活,慢慢的幸福……”11月15日,通山老屋小學的操場上,話筒中傳出悠揚綿長的歌聲,吸引了附近...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
周緒成(咸安)熊家灣是咸安區汀泗橋鎮洪口村一個中心的灣落,溫古公路必經之路段,屬丘陵山區,是屬省貧困村。風景道邊有廊亭...
王恬關于中華民族先秦以前的文明史一直是迷霧重重,傳說和史實糾纏在一起,虛實難辨。炎帝代表早期部落,文化由面發展成片,...
孟慶忠(溫泉)陽春四月,當一場一場的春雨輕輕地灑過,記憶的塵埃,便在一種漠然里開始蘇醒。祠堂的上方,供奉著祖先的靈位,...
作者:常淑敏(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后)我國研究古器物的歷史源遠流長。據統計,甲骨文中的“器物字”占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