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雋水大地,空氣中有著絲絲寒意,翠綠色的油菜葉變得凝重。然而,行走在這片勤勞的土地上,依然感受到脫貧攻堅的勃勃生機。
“五六七月不曬背,十一二月曬寒氣”。往常,正是鄉村曬太陽的好時候,而四莊鄉四莊村外發加工點卻是另一番景象:拉單邊、穿泡、壓泡、驗光……10多位村民緊張忙碌著。
“生產出來的燈飾出口歐美,請大家注意質量?!贝迕褡9鹛m領著10多位村民從事產業代加工服務,從中賺加工費,實現家門口就業致富。
現年39歲的祝桂蘭是廣西省桂林市人,瑤族,肢體三級殘疾患者,2013年,帶著13歲的女兒嫁到通城縣四莊鄉四莊村一組,丈夫老實巴交,家里一貧如洗,2014年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為了生存,丈夫選擇長年在外務工,18歲的女兒上了高中,早年在外闖蕩做過手工雕刻、生產代加工的祝桂蘭,一個人在家里悶得慌,看著同樣貧窮又無所事事的鄉親,總想用自己的特長為鄉親們做點什么。
不讓一個殘疾人在脫貧路上掉隊。該縣殘聯在駐村走訪過程中,了解到祝桂蘭的實際情況,主動聯系縣內外工藝相對簡單、用工需求較大的加工企業,與貧困村建立合作,從事產業代加工,探索一條以外發點為載體、幫助貧困群眾就地就近就業的“造血式”扶貧路子。
力星燈飾是一家專業出口歐美圣誕節燈飾生產的企業,公司將一些操作簡單的半成品分發全縣6個外發點,帶動323名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增收。
2017年,四莊鄉四莊村外發點的建成,不僅讓祝桂蘭脫了貧,也讓魏書蓮老人找到了一條自力更生的謀生門路。魏書蓮老伴早年過世,兒子、兒媳都患有智力障礙,撫養年幼的孫子成了她的重擔,一家人的生活極為困苦。“現在我們娘倆有了活干,日子越過越好。”老人的臉上逐漸有了笑容。
四莊鄉四莊村一組貧困戶王國良,除了村里保潔員的工資外,最近又多了一筆收入,夫妻倆有空就在外發點上班,一個月最少也有1000元收入。
“外發加工點這一模式,改變了通城農村貧困戶單純依靠土地獲得收入的生產生活方式,激發了貧困群眾依靠辛勤勞動增收脫貧的內生動力,讓他們不僅有獲得感,還覺得地位也高了?!闭谂阃稍L的縣殘聯理事長黃國富深有感觸。
代加工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工作顧家兩不誤,忙時務農,閑時務工。祝桂蘭,這位瑤族女青年,身殘志不殘,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為貧困戶撐起致富的藍天。(通訊員 葛四先)
編輯:hefan
上一篇:
下一篇:
嘉魚小伙唐攀:一支野藕的生態農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