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旅游快速通道,繞過富水河濕地公園,就來到了通山縣廈鋪鎮藕塘村。
11月24 日,藕塘村4組村民廖蓮芳正坐在火盆邊和鄰居聊天。算算剛賣的出籠生豬,她一臉樂呵:“我賣了42頭豬咧,上門來收購的人一次就全拖走了。”
廖蓮芳是村里的貧困戶,丈夫身患殘疾,還有冠心病,家里還得供著兩個女兒讀書。村里人都說,以前只看著廖蓮芳借錢,日子是沒一天過舒心過。
今年,廖蓮芳這個長期的“借貸戶”,又是怎么“翻本”的呢?
廖蓮芳說,多虧了政府的扶貧政策,給了5萬元無息貸款,讓我能買豬仔搞養殖,還能有1萬元的獎補金。今年家里不用借錢了,還能還上債務,心里是真開心。
貧困戶徐維可成為護林員之后,每年額外拿到4000元的補貼,借助山林資源,今年6月他申請了3萬元的無息貸款,在山上養牛、養蜜蜂。另外又有4戶貧困戶主動加入到新一輪的退耕還林和美麗鄉村生態建設中,成為護林員。
藕塘村全村10個組,346戶、161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3戶244人。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該村因地制宜,將種養殖業和林特經濟作為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
村里采取流轉耕地和土地托管的形式,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今年新擴建了800多畝油茶基地。14戶貧困戶流轉了山地,受雇人員每個月可領1000多元的工資,年底還可獲得分紅。
當日,在藕塘村的精準扶貧辦公室里,鎮長張獻華帶來一個好消息:規劃許久的光伏發電項目終于要在近期投入興建了,可以為每戶貧困戶安排3KW光伏,增加1000多元的純收入不是問題。
“藕塘村山清水秀,保護好生態環境,借助太陽山的秀麗風光,今后咱們還能將鄉村生態游搞得紅紅火火,真正摘窮帽、拔窮根。” 張獻華說。(咸寧日報記者 劉丁維 通訊員 方習文)
編輯: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