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的感覺里,中國運河是從司馬遷的《史記》里流出來的,流成之后的洶涌澎湃、汪洋恣肆。
司馬遷《河渠書》歌唱華夏文明
司馬遷青春的腳步走遍了他那個時代所能夠抵達的地方。一次次跋涉、穿越,奔騰在大地上的河渠不可能不進入他雄闊的視野。這是偉大河渠與偉大歷史學家的第一次相遇,兩邊都蘊含著一種不可言喻的澎湃。任何智者將目光投向河渠時都會振奮,何況是司馬遷;在司馬遷的目光中,任何圖景都會變得深遠遼闊,何況是波瀾壯闊、氣勢磅礴的河渠。八書之一《河渠書》列于《史記》卷二十九就成為必然。司馬遷對大地山川間的河渠不是做靜態(tài)的描述,而是滿懷激情、濃墨重彩地描繪各個時期、各色人物的疏浚、開鑿、治理,闡述智慧的民族化水害為水利的偉大實踐,文明生成于、蘊含于這樣的偉大實踐中。自然之水由此流淌成人文之水、文化之水、文明之水,激蕩、澎湃、匯聚成中華文明的壯美史詩。
由是,認為司馬遷的《河渠書》只是中國第一部水利通史是遠遠不夠的。人類文明的曙光,首先是從水的波濤中冉冉浮現(xiàn),地中海岸的古羅馬文明、愛琴海邊的古希臘文明、尼羅河畔的古埃及文明、恒河之濱的古印度文明,無一不是經(jīng)歷水的滋潤而結出的碩果。而數(shù)千年唯一綿亙不斷的華夏文明,也是從黃河涌天的波濤中噴薄而出。《河渠書》正是對華夏文明曙光的一次深情瞭望、描繪和由衷歌唱。
公元前90年的中國河渠屬于司馬遷,我們能做的最多只是賞析注釋;后司馬遷時代的中國河渠可以讀一讀《大運千年——古運河歷史文化鉤沉》這本書。不是說《大運千年》在思想性、藝術性、系統(tǒng)性特別是歷史價值上可以與《河渠書》等量齊觀、相提并論,僅在于它續(xù)寫了《河渠書》之后中國河渠更壯闊、更磅礴、更多彩的歷史。當然,我肯定《大運千年》與《河渠書》精神上的一脈相承,那就是把河渠文明看成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把河渠文明看成中華文明的生動展開,通過對河渠文明的書寫,展示出中華文明的寶貴質地、深邃內涵、豐富形態(tài),尤其展示出河渠文明對民族性格的塑造、對民族精神的浸染、對民族胸懷的拓展、對民族歷史的鐫刻,是繼《河渠書》之后的一部“書河渠”。
運河貫穿南北征服大河自然屏障
司馬遷之后約300年,《河渠書》里的河渠流進了建安七年(202年),曹操“以通渠積谷為備武之道”,率兵士、民夫沿鴻溝古道,疏浚開筑出一條新水道,稱睢陽渠。魏文帝曹丕全盤接過父親的運河遺產(chǎn),更在其基礎上奮力開拓進取,不遺余力,討虜渠、千金渠、廣漕渠、賈侯渠……于沙、洧、潁、汝水之間,淮河以北各支流溝通舟楫,所開運道數(shù)量之多、徑流之長、影響之深,刷新《河渠書》,將一個樸素的事實書寫在中原大地,顛撲不破:得中原者得天下,得運河者得中原。《河渠書》的思想精神,在河渠的歷史性展開中不斷呈現(xiàn)。
歷史跨入大業(yè)元年(605年)三月,隋煬帝楊廣“命尚書右丞皇甫議發(fā)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后百余萬,開通濟渠”;大業(yè)四年(608年)春正月,河南、河北諸郡百萬役丁遵旨走上筑河工地,開筑永濟渠。《河渠書》時代有溝渠、溝洫、漕渠開筑……不管它們叫什么名字,主要還是利用自然河道,把自然河流串聯(lián)溝通起來,新開筑的河道有限;而在通濟渠、永濟渠的修筑中,自然河道已經(jīng)降至輔助地位,更大規(guī)模的是人力的全新開筑,賦予“運河”新概念。華夏地貌西高東低,大江大河多自西向東歸入大海,它們聯(lián)結東西,溝通山海,養(yǎng)育民族。造化天地的大自然沒有恩賜給我們縱貫南北的天然大河,在暢通東西的同時,客觀上也在阻礙和屏蔽南北,影響著南北之間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和政治上的統(tǒng)一。通濟渠、永濟渠等運河征服自然屏障,將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5大水系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形成以洛陽為中心,西通關中盆地,北抵河北大地,南至太湖流域,流經(jīng)今天的京、津、陜、豫、冀、魯、皖、蘇、浙九省市,全長8000里的龐大的運河系統(tǒng),總長度達到中國運河的歷史峰值,把中國送進了司馬遷心中有、筆下無的“運河文明”時代。
人工水道與自然河流等量齊觀
盡管中國位于太平洋西岸,但古代中國事實上把自己當作以內陸為中心的國家,與海洋文明幾乎絕緣,開墾、播種、澆灌、收獲,五谷豐登,周而復始,豐衣足食。運河正是這種內陸中心國家生存發(fā)展的內在需要,缺了就開挖,淤了就疏浚,以通濟渠、永濟渠為主動脈的大運河形成,用之漕運,用之軍事。伴隨皇朝的嬗變與鼎革,在運河地區(qū)的武力爭奪和戰(zhàn)爭角逐也總是最為激烈。從某種意義上說,誰擁有了運河區(qū)域,誰就有了建立起穩(wěn)固政治統(tǒng)治的基礎和本錢,從而得以控馭全國。這個時期的王朝重開筑,重使用,把運河當作工具,還沒有形成對運河制度化、長期化、細致化的維護管理。運河還沒有進入王朝的體內,成為王朝機體的組成部分。至北宋,朝廷認識到“天下利害,系于水為深”,運河管理官僚體系在這樣的認識中形成。
因此,“運河”一詞在宋朝得以出現(xiàn)順理成章。人工水道有了“河”的地位,與自然河流等量齊觀,這是對運河意義作用在認識上的一次歷史性提升,體現(xiàn)著對運河功能的歷史性拓展,賦予了運河關乎國計民生的更多功能,這對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舉足輕重。
兩千年滄海桑田,兩千年天翻地覆。
(原載《北京日報》,作者為王立群)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讀書讓人間更有味
下一篇:
閱讀習慣成就書香人生
劉斌是良渚古城的發(fā)現(xiàn)者、發(fā)掘主持人,崔勇則是中國第一代水下考古隊員、南海I號考古發(fā)掘領隊……這10位學者將考古報告中的地...
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與開放性特質——基于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作者:楊共樂(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研究員、歷史學...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作者:張明(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助理、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
“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人類文明...
繪畫藝術,不僅是以線條、色彩、構圖等藝術手法,表達畫家情感的藝術創(chuàng)作,亦是反映文明進程的重要載體。
這是一本田野考察片段的記錄,帶你回到傳統(tǒng)的春種、夏耕、秋收、冬藏,從中重拾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技藝,激發(fā)傳統(tǒng)造物在民眾生活...
特別是要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充分吸收其中...
(作者:蔣樂平,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跨湖橋文化和上山文化主要發(fā)現(xiàn)者、發(fā)掘者).
內容提要: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提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xù)推動...
大會主題為“全球視野下的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當日在上海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