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山鎮先前只有一戶姓孔的,后來遷來姓曾的和姓孟的。
孔老先生,祥字輩,正宗孔子第七十三代孫。孔老年紀不算老,蓄有長須,須長一筷子。
孔老先生平常不愛串門,喜歡看書。晴天,搬把椅子在門口看,雨天,坐在門里看,看一本發黃的線裝本。
羊山鎮挑擔的、推車的、提籃買菜的路過孔老先生大門口,總要親切地喊句:“孔先生,又看書啊?”
孔老先生一般不作答,最多是點點頭,或者用老花鏡背后的眼晴瞄一下問話人。如果碰上鎮領導,孔老先生就站起身來,搭上幾句話。人家問:“孔老,怎么不出去轉轉?幾時請您到我那坐坐,也給我們指點指點。”
孔老聽了很高興,說:“好的,好啊。”
于是,孔老先生就在家里等,等居委會的人來請,可許久不見人來,孔老就有些想法了,自言自語道:“人無信,難成事啊。”
前年,鎮上搬來一個姓曾的,老先生聞訊喜煞,連夜去拜訪,一進門就說:“哈哈,孔孟曾顏,天下一家。”
姓曾的一見是他,連忙搬凳倒茶,一邊忙乎一邊說:“我一到鎮上本想安頓好就去拜訪您的,沒想您先來了,可惜我的豆腐鋪沒開張,要不然嘗嘗我的豆腐。”
孔老一聽他是開豆腐鋪的,吐出一口有點霉味的茶水,起身就走,走到大門口又轉過頭來說:“本家啊,要叫子女讀書,讀書是正道啊。”
孔老先生的舉動把姓曾的一家人搞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后來,孔老再也沒去姓曾的家,也沒買他家的水豆腐。在他的腦海里,羊山鎮不曾有這個本家。
姓孟的是前不久搬來的,在羊山鎮上開了間畫廊,取名為“承軒齋”。姓孟的是個畫家。
“承軒齋”開張的那天,孔老先生早早地來了,還放了一掛萬字頭的鞭炮。從此,“承軒齋”就成了孔老先生每天必去的地方。他跟畫家談得來,談經論道,縱橫古今,十分愜意。
今年高考揭榜,羊山鎮有五人榜上有名,而頭名竟然是開豆腐鋪的女兒,賣豆腐的女兒考上了清華大學。
在冷湫湫的“承軒齋”里,孔老先生對畫家說:“曾家大喜呀,可惜是個女兒,要不然……”
孟畫家沒有工夫跟孔老先生說話,他正忙著跟人談門店轉讓之事,“承軒齋”實在支撐不下去了。
“承軒齋”關門后,孔老先生又不出門了,又回到了從前 。晴天,搬把椅子在門口看,雨天,坐在門里看,看那本永遠看不完的發黃的線裝本。
小鎮的日子就在孔老先生翻書的手指中一天天翻過。
(作者:阿木 地址:通山縣外貿局)
編輯: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