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国模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

首頁 新聞 政務 圖片 要聞 聚焦 縣域 專題 文娛 科教 旅游 財經 論壇 名醫 招聘 數字報 新媒體 返回
首頁 >> 文娛 >> 文化名人 >> 正文

林陽:“仰止高山終不悔 詩家落筆萬千言”——《向陽軒詩稿續編》跋

來源:咸寧網 時間:2023-02-19 14:21

湖北咸寧的好友李城外又要出版新書了,囑托我作個跋。這是義不容辭,應當的,也是必須的。

第一次見到李城外,似乎是2006年前后的事。那時我正任中國美術出版總社副總編輯。他帶來了不少研究湖北咸寧文化部五七干校的資料,希望我提供一些人民美術出版社老人的聯系方式。李城外是一位傳奇人物,父親林鍇給過我李城外供職的小報,我是從小報上知道他大名的,小報上刊載著許多采訪下放向陽湖老先生的文章。為了滿足李城外的需要,我向老干部處要了若干他需要的電話,盡可能地給他提供信息。

李城外對我說,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他就利用一切出差機會,到北京采訪當年生活在湖北咸寧干校的老人。有時,一天采訪多人,晚上回去趕寫成專訪。正是這一段近乎瘋狂的采訪、寫作,使一大批著名的作家、學者、專家讓大家重新認識。從他們口述的歷史中,回望那段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生活,有著深刻而又不同的解讀。李城外正是以這種別開生面的方式,拉開了重讀中國干校歷史的序幕,與此同時,李城外,走進京城文化界人們的視野。

干校這段歷史,許多年輕人已經完全不了解了。對于他們而言,似乎太遙遠了。我曾給外甥女講過“五七干校”的一些故事,她似懂非懂,直到有一天她去寧夏旅游,看到了“國務院直屬口五七干校博物館”,她才恍然大悟,有所了解,她原以為“五七干校”是“武器干校”。我們認為不可能發生的事,還是這樣一件一件現實生動地發生著。

李城外最大的功績,是讓人們了解共和國一段不可忘卻的干校歷史,從而讓今天的人們回望歷史,獲得啟迪。

我曾對李城外講,一輩子,做一件事就可以了,堅持不懈地做,就會成為一個行業的“祖師爺”。如果不限于向陽湖文化的研究,放眼全國,他就是全國五七干校研究第一人。眾所周知,全國研究知青文化已成氣候,而研究干校文化仍然遠遠不足!一語成真,如今的李城外因捷足先登,已成為這一文化領域的奠基者。他身為武漢大學等高校的兼職教授和省委黨校碩導,不僅在咸寧大專院校和中小學開課,到省城武漢、到各地講學,而且還做客國家行政學院大講堂、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和牛津大學。

全國共有1497所干校,研究干校這段歷史,誰也繞不開李城外。在他的策劃下,咸寧市委黨校率先成立了“中國五七干校研究中心”,其意義重大,毋庸言說。李城外有詩記之:“一千四百九十七,干校鉤沉我第一。從此掀開新頁碼,胸裝華夏一盤棋。”2013 年5月,向陽湖文化名人舊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城外還利用一切機會尋訪全國各地五七干校舊址,并受邀指導河南信陽五七干校書籍的編纂和中央辦公廳五七學校陳列館等的展陳工作。

向陽湖,是上世紀60年代末湖北咸寧的地理標志。當年,隸屬文化部的6000名高級領導干部、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出版家、藝術家及家屬來到湖北咸寧,圍湖造田,孕育出新的具有時代意義的標志性地名——向陽湖。文化部五七干校共26個連隊,涵蓋了中國文聯、中國作協、出版局、電影局、故宮、歷史博物館、國家圖書館等單位,還包括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人民美術出版社等國家級出版社。

圍繞“向陽湖”這個文化部五七干校的地理標志,李城外做足了功課,做足了文章。他先后創建了向陽湖文化研究會、向陽湖文化書院和向陽湖文化沙龍,創辦了全國唯一的研究“干校文化”的報紙《向陽湖文化報》,主編了《向陽湖文化書系》(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向陽湖文化叢書》(武漢出版社出版),創辦了五七干校資料收藏館。原新聞出版署署長宋木文曾撰文《搶救向陽湖文化的特定歷史意義》,高度評價李城外所做的工作(《新華文摘》2014年第23期)。國家畫報《人民畫報》還推出了有關專輯,全國政協委員的提案、全國人大代表的議案也曾為此鼓與呼。

李城外為“向陽湖”究竟做了多少工作,恐怕即使是李城外自己也難以“如數家珍”。“向陽湖文化名人舊址”坐落在湖北咸寧干校的中心地點“452高地”上,里面的展覽館也傾注了李城外的許多心血。為了搞清楚文化部五七干校的歷史,李城外幾乎以一己之力,耗費了大量精力,——還原干校的建制,干校的來龍去脈。清晰的圖片,講述著半個多世紀前的歷史。

2008年,咸寧組織了一次“向陽情-咸寧緣”的活動,請了幾位原文化部五七干校的老同志,也請了幾位當年隨父母去干校的子弟——“向陽花”,我也在其中。那是我1972年離開干校后第一次回到向陽湖,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

看了“向陽湖文化名人舊址”展覽館中的介紹,才知道當年向陽湖聚集了許多少如雷貫耳的大家:冰心、沈從文、馮雪峰、張光年、周巍峙等等,都曾在這里生活。大量的圖片,真實地呈現在人們面前,讓人流連忘返。這些圖片、文字的搜集工作,難度顯然相當大。我曾生活過的25連,也聚集了大批著名的藝術家、出版家。幾十年后,我策劃出版了《童年的干校》,并寫了三本《北總部胡同32號——人民美術出版社的老藝術家們》(現已出版2本),其中曾在向陽湖生活的就有邵宇、沃渣、鄒雅、劉繼卣、盧光照、秦嶺云等著名的藝術家。對于歷史資料的搜集,也是我寫作的最大難點。

展覽的末尾,有兩張年輕人的照片,表現的是小五七戰士。一張是大名鼎鼎的影星陳寶國,另一張居然是我,這個展覽應當是李城外擔任的總策劃吧?

其實,在當年的“五七中學”中,走出了許多名人。我同學周月,做高仿真印刷,仿真故宮藏《千里江山圖》,很有特點。全國做高仿真的有幾千家,我問他有何過人之處,周月告訴我,他可以從故宮調出原圖,比對制版、印刷的差異;同學郝曉光,創新出版了世界豎版地圖,打破了以往大家的習慣思維框框;還有一位至今沒有謀面的同桌張長義,他參觀了“向陽湖文化名人舊址”,看了我的照片給我打電話,我已經全然不記得這位同桌了,他笑著說,哪天開直升機帶我到鳥巢去拍照,原來他是中國大陸滑翔傘第一人,開了一家飛行俱樂部。

李城外到北京采訪了幾百位當年在干校勞動的文化界大佬,不經意間,讓干校的子弟相互聯系起來,開創了向陽湖微信群,微信的力量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這其中也有李城外的功勞。

那年我們這些從北京來的客人看到桂花三度開花,很是驚奇,咸寧人同樣激動。李城外寫了一首詩,記錄了我們看到的奇景。他的七絕《參加“向陽情-咸寧緣——文化名人看咸寧”活動》有云:“文化名流未了情,已別南鄂幾十春。桂花有意開三度,香氣襲人最暖心。”其時我還不知道他在寫格律詩,更沒有詩的溝通,但心有靈犀,我寫下一首《回咸寧五七干校有感(五)》:“數年夢里境,今日任韁循。桂子三開蕊,殘荷幾蓋鱗。老房迎老友,新竹拂新人。難忘昔時事,少年得趣真。”同樣記錄了當年發生的事情。

李城外胸懷天下,氣度非凡,敢為人先,這些在他的詩作中有所體現。

他在《<向陽湖文化叢書>出版感賦》中說:“七卷叢書散墨香,披肝瀝膽不尋常。一人負起千斤擔,留與方家論短長。”“一人負起千斤擔”,豪邁之情之外,透露出他的困苦艱辛。一個人忍辱負重,彳亍前行,走在無人開墾的布滿荊棘的道路上,且不知終點在何方,雖然也有朋友和領導的支持,但周圍也充滿了懷疑、嘲笑。但李城外始終堅信自己的信念和判斷,堅信自己的選擇,義無反顧,先做出成績,任人評說。

一年后,他寫下《五十歲生日自勉》;“天命難違如意至,但憑小酒長精神。五七探秘今生戀,愿作中華第一人。”因為有了“愿作中華第一人”的凌云壯志,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李城外才贏得了今天“中國五七干校研究第一人”的美譽。

李城外做過多年地方黨政機關領導干部,又是一位充滿激情和正義感的詩人。他關心時政,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針砭時弊,見識不凡,令人拍手稱快。

他敬重魯迅,并以魯迅為題材寫了多首詩詞。他在《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八十周年》寫到:“又誦名詩有的人,參生悟死長精神。文章風骨皆學范,俯首橫眉不喪魂。”有的人,指臧克家詩《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文章風骨”、“俯首橫眉”是他的追求。他在《訪北京魯迅故居》中寫到:“老虎尾巴人向往,身臨其境我迷癡。一支禿筆清塵世,使命擔當且效之。”“一支禿筆”是表現魯迅,“使命擔當”則是李城外心底的呼聲。

同樣寫魯迅,李城外在《謁上海魯迅先生墓有所思》中寫到:“大著何人比,峰高自不同。文革猶可訓,神化損尊容。”一方面表現對魯迅的敬仰,一方面對媒體有神化魯迅的傾向給予批評,明確談出自己的看法。

他還有一首《西江月·“五一六”有感》:“十載中華內亂,九州日子艱難。狂飆席卷路曲彎,赫赫紅頭文件。 \ 論史誰云探索?編書人為奇觀。文革記憶忌風干,悲劇安能重演?”李城外明確表明態度,文革不能重演。那年,咸寧市咸安區到北京組織活動,許多當年的老干部參加,一些老干部當場捐獻了有文物價值的物品。我看見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位姓鄧的老干部手里存有一筆記本,上面記錄了許多事件、數據,連我當年從北京到咸寧的糧食定量都記得一清二楚。里面還有很珍貴的史料,記錄了連里有三位“五一六”分子。這也是我第一次看見文字記載。這三位我都有交往,其中兩位我還和他們談起這段歷史。我提議鄧姓的老干部捐出這個筆記本,他開始有些舍不得,但還是在掌聲中捐出這個筆記本,但愿在“向陽湖文化名人博物館”開館時再睹舊物。

“詩言志”,“言為心聲”。李城外的詩直白,很少用隱語,這是他詩的特點,也是他做人的追求。

李城外生活、成長于咸寧,在市直機關歷任政研員、科長、主任、秘書長、局長、書記、部長、校長、院長、館長,按他的資歷,論他對咸寧文化的貢獻,在仕途上被提拔重用,應在情理之中。但他熱愛文化、熱愛文學,屢屢平調,與“升遷”擦肩而過。難能可貴的是,他不以為憾,反以為榮。他有兩首《生日抒懷》,也是他一生追求的寫照:“曾游城外柳含煙,回望心湖絮萬千。一套叢書成篳路,六編詩稿入騷壇。向陽天地隨時住,干校風云伴我眠。儒冠何愁臨界點,碼文砌字歲無邊”;“新冠未染倍思甜,吾輩折腰五柳前。應笑廿年挑重擔,且譏七品靠邊緣。不求官場青云上,只望文途后裔延。帽子盈筐值幾許,鐘情莫過向陽軒。”李城外以詩歌的形式,將自己的心路歷程一一展現。

2009年6月,咸寧市向陽湖文化研究會升格為省級學會。受李城外熱情相邀,京城不少文化名家擔任了顧問,我幸為其中之一。翻看李城外的《向陽軒詩稿》及續編,我們之間的友誼有不少見證,有相當多的唱和之作。

2017春天,我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首《春》:“風住見青天,春來放紙鳶。聞香花幾日,賞綠韻經年。門對梅湖月,墨飛雪浪箋。飄然詩思至,適意即為禪。”引來詩詞界幾十位朋友的唱和。

李城外很快就發來唱和的好詩 :“四月正晴天,空中見紙鳶。清風吹暖日,廣場戲少年。景勝花前月,情敵酒后箋。春心隨我動,何必去參禪。”他不但自己唱和,還引來咸寧的詩詞大家一起唱和。李云石《步韻和林陽老師<春>》:“柳線蕩春天,棉云暖睡鳶。巢疏蘭未嫁,林密筍當年。客路愁生銹,樵童汗染箋。輕舟悠碧水,龍井滿壺禪。” 王親賢《步林陽先生原韻,兼和云石、城外二兄》:“向晚暮春天,云間展一鳶。盤旋經曠日,漂泊欲窮年。慣作游絲舞,勤題染碧箋。何當還舊樹,理翅悟空禪。”此事一時成為美談。后兩位先生至今未謀面,也是憾事。《詩詞之友》將這些和詩全文刊載。

向陽湖文化研究會成立20周年時,李城外寫了一首七律:“人逢六六精神爽,廿載春秋品苦辛。多少名流尋舊址,一群赤子獻丹心。晉升國保昭青史,唱響咸寧奏雅音。干校鉤沉無止境,向陽文脈永相親。”一時引來許多文化名人紛紛和詩。作為曾經在向陽湖生活過的“向陽草”,我也奉命和詩:“史海潮平波淼淼,鉤沉片紙欲窺尋。千余名士齊南楚,廿載同仁辨北音。遠籍校讎生蝶羽,圍湖稼穡葆冰心。風云際會人才出,星斗文章一脈深。”

時隔不久,李城外又推出《向陽軒詩稿新編》,分為《咸寧雜詠》《五七干校行吟》《城外之旅》《我的港灣》《弦歌集》和《酬唱集》。他亦有賀詩記錄:“雜詠咸寧源肺腑,行吟干校慰心田。向陽苦旅還宏愿,城外歸途赴港灣。酬唱歷來親雅士,弦歌豈止屬名媛。千余存稿無窮樂,邁步從頭永續篇。”我亦有和詩祝賀:“行吟卅載鉤沉探,文化達人共墾田。白鷺翩翩千頃稻,炊煙裊裊幾家灣。揮鐮昔日誰名士,酬唱而今有楚媛。若問識途唯老驥,望君奮進續新篇。”

李城外做干校文化研究,初始于對干校老干部、老專家、老藝術家的采訪,慢慢開始積累材料,研究曾經發生在湖北咸寧大地的故事與事件。職業的敏銳讓他進而考慮將干校文化納入國家層面的研究,更進一步的是將全國的干校文化研究推向全社會。這個過程是快樂的,同時也是痛苦的,在無人走過的道路上,沒有堅韌卓絕的信心和能力,是無法堅持下去的。今天,我們看到李城外在干校文化上所取得的成績,誰能想象他背后付出的辛勞。在他成功的道路上,有獻花,有掌聲,更多的讓李城外難以忘懷的也許是荊棘遍布,也許是無路可走,也許是筋疲力盡,也許是步入黑暗、黎明前的絕望。

愛書、讀書是李城外的精神支柱,是他成功的重要條件。

李城外當年頂職接父親的班,沒有上全日制大學,成為他的終身遺憾,他在許多詩作中都表達了心聲。他在《題李熟了中戲大門留照》中寫到:“鮮紅毛體多瀟灑,父夢兒圓苑綻花。何幸青春不自滿,更期早大賞奇葩。”其子以總分第一名成績考入中戲讀博,并成為早稻田大學訪問學者,這足以讓他欣慰。

更值得一提的是,愛書、讀書,成為李城外一生的習慣。他雖然只是畢業于電大,但讀過的書遠遠超過一般大學生、碩士、博士讀過的書。他曾作為湖北省電大學員的唯一代表出席國家開放大學校慶,并被評為杰出校友。可以說,通過讀書,提升了他的世界觀、價值觀,使他有遠高于同代人的學識與見解。

李城外愛書,愛到常人難以理解的狀態,只要他看到圖書,就想方設法將其搬回自己的家。我也是愛書之人,比起他,我連小巫都算不上。我單位出版美術圖書,多是大部頭,分量重,但他來社里做客,不論期刊、圖書,只要點頭可以拿走,不論多少,來者不拒,打包快遞回府。我曾參觀他家的藏書,數量之巨,超過一般的小圖書館。他曾說:“回首收藏幾近癡”,就是他藏書的寫照。他曾有詩《聞獲“全國書香之家”感賦》:“藏書萬卷常沉醉,香氣襲人潛入門。家在咸寧觀世界,庭前花卉正撩人。”藏書萬卷應當不止,萬卷已不是虛數,“家在咸寧觀世界”正是他的觀世界,從書中了解世界,顯示出他的胸襟氣度。我有一副非常喜愛的自作聯:“詩文定向悲歡拾,學識須從世界觀。”與他的讀書理念無疑是遙相呼應的。

我在擔任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期間,有多個提案提到“全民閱讀”,也有專門關于建立“國家閱讀節”的提案,像這類提案,全國政協的前輩們提了近二十年。閱讀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至關重要。李城外之所以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與他大量閱讀是分不開的。

李城外在《當選<藏書報>2015年“十大藏書人物”感賦》寫到:“無心插柳留春色,水到渠成金鼎杯。小雅更添風雅興,文思泉涌壯思飛。”正是這“無心插柳”,開闊了他的眼界,“水到渠成”地成就了他的研究干校文化的大事業。我不由得感慨,地域不分大小,事在人為,作為地級市的咸寧,因為有了李城外,才有了向陽湖文化和干校研究這道靚麗的風景,才有了這一在全國乃至海外的著名城市名片。

把卷李城外的《向陽軒詩稿》,再讀《向陽軒詩稿續編》,感慨頗深,兩本詩集,前者的時間跨度為1993年至2019年,分為一至六編;后者則輯錄了2020年至2022年的詩作,分為七至九編,不但詩多,且分量更重,比起以前他擅長七絕,后面創作的七律尤其多,厚重凝練,詩意更為精彩。2020年8月,他在《<向陽軒詩稿>逾千首感賦》中說:“閑暇倍漲終能望,拙作翻番應可期。”果然,如他所期,僅三年的時間,他又創作了千余首詩詞。

李城外的詩是直抒胸臆型的,字字與內容相關,從不拖泥帶水,很少用典,雅俗共賞,老少咸宜。他筆頭勤,出手快,可謂出口成章。如《向陽湖文化名人贊》(108首)和《東岳文化名人贊》(36首),由衷敬仰,點評精到;他的《向陽湖紀事詩》(57首)生動再現宏大歷史文化場景,為歷史存照,領風氣之先。

他在創作中又能雅言、俚語互用,生動活潑。其中尤以七律中的雅言最多,聯句亦十分精彩。 如在讀《聶紺弩舊體詩全編注解集評》中,李城外寫到:“未愁煉獄耽奇句,敢笑含冤鑄美篇。”對仗嚴謹新穎;《重讀王小波有作》中聯句:“未見逢人甜口笑,但憑竟日筆尖磨。”頗有聶紺弩的筆意和風范;《送張士軍先生之武漢》中的頷聯和頸聯:“天命未愁多崗轉,江城且賞數峰奇。邊緣有空磨書藝,本色無求尚布衣。”寬對恰當,表現得十分從容準確,寫出了張士軍調往武漢任湖北省文聯黨組書記的狀態,也寫出自己戀戀不舍的心情。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領導就像那流水,換了一屆又一屆,而咸寧干校文化就像那營盤,李城外堅守不動。又如“撿漏何辭新與舊,貪心只為趣和情”,“風濤已遠沿湖嘯,流韻猶存入枕眠”等等,對仗工整且詩意盎然。

在李城外創作的60首《疫期日志》中,俚語隨處可見,似打油且生動。比如描寫疫情期間護士戴口罩的辛苦:“更有美眉和尚臉,秒殺舊版木蘭辭。”“美眉和尚臉”詞語生動有趣。寫李文亮:“澄清勇士沉冤事,喝令昏官卷被窩。”“卷被窩”,一詞恐怕在幾千年的詩詞史上都罕見,筆法犀利,沉著痛快,堪稱一絕。還有“名宿微博誠苦口,羞煞套話萬千條”、“俠肝義膽驅邪氣,網友天天轉貼忙”、“非獨環衛成風景,外賣還加快遞哥”等,亦讓讀者印象深刻。又如,他的詠懷詩稱:“云卷云舒乘興覽,花開花落等閑瞧”,“為官率意留棱角,編著齊身不閃腰”。“等閑瞧”、“不閃腰”等詞匯是當今常用的鮮活的話語,入格律詩詞是他別出心裁的創造。

他在《成都會流沙河先生》中有云:“半生淋苦雨,詩品顯風流。重晤長懷想,成都瘦老頭。”一番敬意通過近似俚語的“成都瘦老頭”,幽默地表達出來。

李城外的交游廣,朋友多,尤其陪同不少海內外來訪的文化人,時留佳作,其中有我們共同的朋友和領導,在他的詩中時有體現。如《陪同唐雙寧先生考察向陽湖》有云:“職場風采一時褪,書畫田園正擴邊。”輕松調侃,讀之爽快;又如《讀周文彰先生<詠瀑布詩>》:“未達黃果如臨境,已入廬山更相知。”跨越時空,想象豐富,稱得上神來之筆。

多年來,我一直想聽聽他講課,那一定是情感互動交流的高潮時刻。2013年,我在國家行政學院學習,李城外正巧到國家行政學院講課。那天,我在國家行政學院做了一場“關于書法源流”的講座,做講座時,看見李城外來捧場了。也是那天,學院里貼著海報,晚上是李城外的關于干校歷史文化的講座,我非常想去聽,不巧,被另一件重要的事情耽擱了,沒能去聽他的講座,成為我的遺憾。

拉拉雜雜,寫了這么多字,該打住了。最后,還是以收入中華書局2020年出版《向陽軒詩稿》中我的賀詩作結吧:“向陽花簇向陽軒,五七追尋問本源。仰止高山終不悔,詩家落筆萬千言。”

2023年2月16日于京城墨隨堂



編輯:zhufengjin

上一篇: 融會貫通 博采眾長 ——嚴運利國畫藝術的審美格調
下一篇: 柯于明:一個天賦異稟之才

相關新聞

  • 中華書局推出李城外《向陽軒詩稿》

    ”據悉,該書是中華書局首次出版咸寧作家詩集,也是繼李城外編著出版《向陽湖文化書系》和《向陽湖文化叢書》后又一重要收獲...

  • 中華書局推出李城外《向陽軒詩稿》

    咸寧網訊(通訊員薛曉陽李小蒙)近日,中華書局隆重推出我國五七干校研究第一人、向陽湖文化研究專家李城外的《向陽軒詩稿》。...

  • 26年他寫了900多首詩

    “破圍城武漢必勝,贏疫戰中國咸寧!這次欣賞的作品是《向陽軒詩稿》,作者是我國五七干校研究第一人、向陽湖文化研究專家李城...

  • 干校的味道

    ■吳國慶(溫泉)距離文化部五七干校最后撤離向陽湖已近50年,干校總部的幾處營房現在很難再覓蹤影,那些紅磚紅瓦平房或拆或...

  • 最后的記憶

    吳國慶(溫泉)一連多天的大暴雨下得情感生潮,思緒長霉,趁著云住雨歇,我回到老家向陽湖。在這片桂樹林旁的一角還長著一棵寂...

  • 咸寧市作家新著詩集面世

    其詩平實清新,充滿赤子情懷和向善愛美之心,受到業內名家和讀者好評,對宣傳和推介咸寧,尤其是進一步打響向陽湖文化品牌將...

  • 一如繼往加強對咸寧和向陽湖的宣傳力度 《人民政協報》考察向...

    咸寧網訊(通訊員薛曉陽)9月27日, 《人民政協報》副社長許水濤一行專程考察向陽湖文化名人舊址,市政協主席曾國平等陪同。...

  • 書香四溢的“向陽軒”

    眼下咸寧正在著力打造“中國桂花城”,我相信,如果桂香滿天的鄂南到處彌漫書香,一定會錦上添花,市民的幸福指數和獲得感自然會...

  • 《向陽湖紀事詩》背后的紀事

    一口氣讀完李城外的《向陽湖紀事詩》,突然讓我想起2013年底,中國著名作家蔣子龍先生來咸寧時,問了一個十分突兀而有趣的問...

  • 咸寧市政府辦公室機關黨支部舉行主題黨日活動

    咸寧網訊記者馬麗婭報道:6日上午,市政府辦公室機關黨支部召開黨員大會,舉行主題黨日活動。隨后,與會人員結合崗位職責和工...

咸寧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咸寧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咸寧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咸寧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咸寧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新媒體

  •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門紅
  •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u id="mkfrf"></u>

          <p id="mkfr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