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恬 通訊員 甘宇寧
|
他,退而不休,為繁榮詩詞楹聯事業奔走;他,多才多藝,為自己的詩詞夢想勤耕不輟;他,老有所為,為咸寧市詩聯學會鞠躬盡瘁。
他就是原市詩聯學會會長沈雄飛。
不負流年逐詩夢
楹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也稱“對聯”或“對子”,是我國的一種獨特文學藝術,好的楹聯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美學價值。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楹聯雖然只是其中的一個分支,但卻以其獨特的方式傳承著中華傳統文化,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
9月1日,記者在咸安區溫泉街道南昌路社區見到了沈雄飛,他多年來致力于楹聯的創作與研究。采訪中,沈老跟記者娓娓講述了自己與楹聯的不解之緣。
“1945年,我出生于崇陽縣白霓鎮,這里是王世杰故居,歷代人才輩出,興盛于鄉間的楹聯文化浸潤著我的青少年時期。”沈雄飛告訴記者,特別是讀書時,啟蒙老師是位老先生,滿腹詩書。從那時起,他就開始留心關注、鑒賞楹聯。“好在貼掛楹聯的習俗一直都在民間傳承,在崇陽鄉間,經常能見到文辭出彩的聯句。當時我便趕緊抄錄下來。”沈雄飛說,工作期間,每次出差在外,不置衣物,必購詩書。
1993年,沈雄飛的工作崗位調至市人社局。在業余時間,他仍然堅持研究詩詞楹聯。后來,詩詞楹聯越來越多地見諸報端雜志,凡是新出版的、能購買到的各類楹聯書籍他都不錯過,沒有接受過專門楹聯教育的沈雄飛,如饑似渴地通過這些書籍惡補楹聯知識,逐漸對這兩行文字有了較為系統的認識。
2006年退休后,沈雄飛積極參加市詩聯學會舉辦的各項活動,與一群詩詞楹聯愛好者相互學習交流。市人社局為了鼓勵老干部發揮余熱,多次為市詩聯學會提供服務。
此后幾年,他寫過不少有關楹聯常識和賞析的文章,陸續在《咸寧日報》《香城都市報》等媒體發表。每逢春節,他都帶隊并邀請市書法專業人士到鄉鎮開展送春聯活動,讓這個相承千年的風俗在鄉鎮文化建設中得到普及提升。
足印桂鄉添詩韻
2007年,沈雄飛擔任市老年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后,除了對楹聯一如既往的喜好外,也多了一份責任。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關注咸寧詩詞楹聯文化。
有人對沈老開玩笑說:“你又當官了!”他卻笑著回應道:“我這個‘官’只服務不拿工資,只要能夠活躍咸寧的文化氣息,發揮自己的余熱就足夠了。”
在沈老的床頭,一直擺放著三個筆記本:學會備忘錄、學會大記事和學會活動開支。“每天記錄學會的工作,已經成為我的日常生活。”沈雄飛說。
2014年初,沈雄飛帶領學會人員到溫泉河邊實地勘查,制定“溫泉河兩岸亭閣楹聯張掛方案”。
他組織專家學者進行多輪篩選、評審,到處聯系書法作者,跑到武漢落實雕刻制作單位。楹聯懸掛時,他每日騎自行車到施工現場指導,有次因自行車翻倒滾向河岸,險遭不測。
“那段時間,我爸爸早出晚歸,幾乎見不到人影。”沈雄飛的女兒說,一次母親住院手術,但當時沈雄飛忙得抽不開身,母親手術時,他不能在身邊照顧,一家人都說他是“詩癡”。雖然對父親有怨言,但是看到父親精氣神十足,能繼續為咸寧文化事業做貢獻,他們也十分自豪。
經過14個月的努力,市詩聯學會請專家篩選出18幅作品,按每個亭閣的具體規格制作成鐫刻流暢的永久性牌匾,懸掛于溫泉河兩岸的亭柱上,為咸寧的旅游事業注入了活力。
當年,中宣部來咸寧調研,發現沒有一本咸寧正統的本土詩詞叢書。沈雄飛帶領詩聯學會會員們,經過2個月的日夜奮戰,把全唐詩、全宋詞里關于咸寧的詩詞全部摘錄下來。
系列叢書第一本《桂花吟卷》由沈雄飛會長擔任副主編,該書從2014年春末開始策劃,直到2015年春出版發行。2016年他又組織力量策劃、征稿進行第二本《玉泉流韻》的編寫。2017年新年伊始,沈雄飛又開始著手系列叢書第三本《茶鄉逸韻》的編纂,為喜好楹聯的人士提供了非常有學術價值的讀物。
“當市詩詞學會印制的書籍無處存放時,我們單位免費提供存書房間,使用長達2年之久。”沈雄飛說,他能有這么強的干勁,除了自身熱愛之外,市人社局的支持和幫助讓他更有信心。
丹心一片鑄詩魂
咸寧的詩歌傳統源遠流長,而素有“中華詩詞之鄉”“中國楹聯文化鎮”之美稱的咸寧高新區橫溝橋鎮,正是咸寧詩歌創作最為活躍的鄉鎮之一,也是第三屆“美麗中國·鄉村振興”全國農民詩歌邀請賽的舉辦地。這里的300多位農民詩人都是沈雄飛的學生。
沈雄飛說,在橫溝橋鎮,許多農民白天干農活,晚上搞創作,詩社兩月一次的培訓,他們風雨無阻,哪怕不做農活也要來培訓,特別是一些老人,真可謂“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蒼鬢不敢忘國憂,白發也作少年狂。
“我們每天都寫詩,精神面貌越來越好,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本質的。”農民詩人李應雄告訴記者,在橫溝橋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沈雄飛經常給他們培訓,為會員們講解詩詞、楹聯方面的基礎知識,傳道授課、解疑釋惑。大家每次活動都風雨無阻,在這里結交了很多興趣相同的朋友。
深厚的文化底蘊,濃厚的文化氛圍,結出了豐碩的成果。2019年,咸寧高新區橫溝橋鎮在全市率先同時摘得“中華詩詞之鄉”“中國楹聯文化鎮”兩塊國字招牌,也是截至目前咸寧唯一一個同時拿到這兩項殊榮的鄉鎮。
在十六潭公園里,有一處詩苑,這里匯集了咸寧詩詞近50首。上聯敘古,下聯摹景,文字洋洋灑灑,情景交融,成為往來游客競相留照之地。
當年建詩苑時,沈雄飛不分日夜跟班作業,終于在黨的生日前將石碑篆刻竣工。可以說,詩苑里每塊碑刻都鐫有他的汗水,傾注了他的情懷。
近年來,沈雄飛一直醉心咸寧詩詞楹聯事業,在潛山寺留下了碑刻詩12首,大型殿聯6副,結束了近700多年來,潛山有寺無聯的歷史;編寫了市詩聯學會建會30年以來的第一部《咸寧市詩詞楹聯學會大事記》。據統計,沈雄飛共鐫碑刻詩106首,碑刻聯6副、勒石詩21首,木刻聯113副。
采訪結束時,沈雄飛感慨地說:“短短一副聯,傳遞著真善美,承載著咸寧民俗文化的悠久傳統。我們只有讀懂它,才能珍惜它,愛護它,把它發揚光大。”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收藏愛好者明平友: 傳承算盤文化 撥動快樂人生
下一篇:
赤壁市車埠鎮文體活動惠民生
7月1日,咸寧高新區橫溝橋鎮詩歌廣場涼亭里,當地農民詩人正聚在一起交流建黨100周年專輯《橫溝新曲》的定稿。咸寧日報全媒體...
浙江省首個“線上讀書月”:云上閱讀打造“書香浙里”本報記者王學思日前,隨著“詩畫浙江行走閱讀”活動落下帷幕,由浙江省文...
咸寧網訊通訊員胡雄文報道:5月5日,通城縣詩聯書畫協會雋水鎮分會在雋水鎮雁塔社區一樓會議室成立。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希子通訊員張丹譚秋梅咸寧是一片文化熱土,近年來涌現出眾多詩詞愛好者。近日,記者獲悉,由湖北省作協...
“美麗中國·鄉村振興”全國農民詩歌邀請賽自2019年成功舉辦以來,激發了全國各地的農民用詩歌贊美農村新生活、謳歌新時代的...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希子通訊員張丹?咸寧是一片文化熱土,近年來涌現出眾多詩詞愛好者,他們在家鄉文化底蘊的熏陶下,創作...
咸寧網訊通訊員吳雷報道:4月10日,湘鄂贛毗鄰縣(市、區)書畫楹聯領域專家代表100余人走進“湖北省楹聯文化鎮”北港開展聯誼采...
探索詩聯學會市、縣、鄉村區域性一體化管理服務的大格局,不斷提高咸寧詩詞楹聯的整體形象。
本報記者張敏通訊員朱華芮李雪一棟棟房屋干凈整潔,一條條道路筆直平坦,一盞盞路燈溫暖明亮,一幅幅楹聯生動傳神……8月17日...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希子面對來勢兇猛的新冠肺炎疫情,社會各界同心同德、眾志成城,團結奮斗在抗擊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后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