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見習記者 臧韻杰
周六的下午,上海大光明電影院一號廳早早地座無虛席了。意大利導演寶拉·柯特萊西攜《還有明天》而來。影片以二戰后的意大利為背景,講述了一位名叫迪莉婭的普通女性從日日重復的貧乏生活中覺醒,并開始抗爭的故事。
自2023年意大利公映以來,《還有明天》以3240萬歐元本土票房登頂年度冠軍,全球票房突破5000萬美元,成為意大利影史票房前十的獨立電影。
詩意的影像美學
寶拉·柯特萊西的鏡頭下,最常出現的場景便是隱喻著權力體系的家庭空間,癱瘓的公公象征傳統倫理的禁錮,丈夫成為暴力的執行者,吵鬧的孩子則延續著代際循環。
《還有明天》的故事靈感源自導演奶奶講述的往昔歲月,“那時我腦海里浮現的就是黑白場景”。這段回憶成為導演創作時的靈感來源,因此在藝術呈現上,她選擇以黑白畫面貫穿影片始終。“我自然而然也會想到上世紀40年代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曾用黑白記錄戰后的瘡痍,而今天我們要用同樣的黑白,去凝視那些被歷史遺忘的女性創傷。”這種極簡的色調不僅強化了時代的真實感,更將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表情與動作上——迪莉婭疾走的腳步、丈夫揮舞的手掌、在掌心微微顫動的選舉證,都在無聲中積蓄著力量。
影片最別出心裁的設計是將家庭暴力場景解構為雙人舞,丈夫揮拳的陰影與迪莉婭踉蹌后退的腳步形成節奏對位。導演刻意避免過多暴力細節,“太多暴力可能會讓觀眾不再聚焦問題的本質”。將施暴過程抽象化為一種扭曲的“共舞”并非美化暴力,而是通過間離的節奏變化,讓觀眾感受到暴力如何滲透進受害者的骨血。
一場無聲的抗爭史
“過去的意大利女性往往被教育成服務別人的角色。”導演直言,在勞動市場,她們遭遇同工不同酬;在社會輿論中,她們被各種偏見束縛。片中女主角迪莉婭永遠急促的步履,成為觀眾追問的焦點。“那個時代的女性要同時扮演工人、主婦、母親,她們的生命被切割成無數碎片。”影片中迪莉婭的形象折射出上世紀40年代意大利女性的集體困境。
轉折點出現在迪莉婭收到人生中第一張選舉證時。導演將這一場景處理為“黑暗中的微光”——當她顫抖著展開那張象征意大利公民權的紙片時,長久以來被禁錮的靈魂似乎正在蘇醒。
“我們緊握選票,就像緊握情書。”投出選票的情節成為迪莉婭覺醒的高光時刻。在過去的意大利,女性從未擁有過投票權,“收到選舉證對她們而言,是人生中極為重要的時刻,那象征著‘被國家承認的個體存在’——這是來自比丈夫更權威的組織的認可!”
為何最終選擇讓迪莉婭走向投票站而非與老情人私奔?導演的回答擲地有聲:“愛情或許能短暫逃離痛苦,但只有自我覺醒才能帶來真正的解放。”與依賴愛情獲得救贖相比,女性的自我覺醒和自我救贖“會讓人更加難以平復心情”,也更為重要。
當1946年意大利女性走上街頭,投出象征自己權利的一票時,便為后世的所有女性走出了一條通向未來的路。結尾一幕,女人們集體擦去口紅的動作成為了極具震撼力的視覺符號。
影片采用開放式結局,迪莉婭回家后如何面對暴力的丈夫?導演回應道:“上世紀40年代的意大利女性沒有完美出路,但她會帶著更多自信面對生活。”迪莉婭在投票站挺直脊背的瞬間,希望已經從裂縫中生長。
影片跳脫出意大利傳統女性電影的“大團圓陷阱”,呈現出一種近乎殘酷的真實——在沉默中覺醒,在絕境中尋找希望,這或許正是“還有明天”的真正含義。
《文匯報》(2025年3月10日 05版)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第五屆MEGA國際創意媒體盛典開放全球征集 “沉浸”聚焦AI創作新浪潮
下一篇:
《似錦》口碑高漲熱議不斷 拓寬古裝情感題材表達空間
圖片來自網絡,圖文無關讀者來信:木子李:和丈夫戀愛那會,丈夫凡事都比較遷就我,并覺得,結婚后的生活也會如此。面對丈夫...
她和丈夫很是恩愛,由于家境不好,雙雙外出打工。看著丈夫在痛苦中掙扎,十分愛著丈夫的她心如刀絞。雖然她千方百計在丈夫面...
胡劍芳(咸安)一晃與丈夫一起攜手走過20年,一路風雨一路歌中,有歡笑,有眼淚,有悲傷,有寬慰,特別是那一份擔心,是那樣...
還是生活無情的安排女兒們蒼白的語言使你的心像一口深井淚水再一次溢出來望著丈夫沉睡的面你轉身擦去淚痕懷念深情的擁抱像在...
李海燕,女,漢族, 1984年9月出生,赤壁市新店鎮大湖嶺村村民。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宋文虎通訊員陶曉石義濤“您好,您反映的問題已經查清,現在給您進行反饋……”13日,通山縣市場監督管理...
曉麗近來就面臨這樣的困境,丈夫出軌了,第三者已經來找過她了,說是希望曉麗有點自知之明,退出這段感情。家里家外婚姻家庭...
圖源網絡舒婷在《致橡樹》中寫:“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女主和丈夫是一對恩愛夫妻,他們住在寬敞的白色洋房里,并養育了...
郝醫生再也沒下樓轉圈了,小區的人再也看不到郝醫生,郝醫生已和她丈夫離婚,搬出了陽光小區。
口述/周均整理/記者朱亞平站在廚房里,我機械地切著菜,耳邊是孩子哭鬧聲、油煙機轟鳴聲,然而它們卻掩蓋不住我內心的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