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而是被海洋連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各國人民安危與共。茫茫海上,一艘飄揚著鮮艷五星紅旗的醫院船便是航行萬里、踐行使命的生命之舟、和平之舟、友誼之舟、文化之舟。
以人民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為原型的電視劇《和平之舟》正在CCTV-1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時間熱播,首播即登頂收視榜。該劇由中央電視臺、海軍政治工作部等聯合出品,講述海上醫院船官兵履行國家使命、赴海外救死扶傷的動人故事,譜寫英雄群像,弘揚命運共同體重要理念。
白色船身,身披紅十字,“和平方舟”也被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親切地稱作“大白船”“中國之舟”。劇中有句臺詞道出了這艘醫院船“艦行萬里守衛和平”的國之擔當,“不管我們的船駛向何方,我們的臉上都寫著兩個字:‘中國’。”
以“軍旅+醫療”的融合題材,講述當代中國故事
《和平之舟》的故事始于一場突如其來的緊急任務,上級將護航編隊的軍醫張渡航火速調入海上醫院船“和平方舟”。跟隨張渡航執行任務的軌跡,熒屏上將展開商船遇險、跨國救災、抗擊病毒、海外反恐等篇章。
手術與子彈、救援與反恐,極具反差的畫面在劇中交織而行。國產劇的譜系里,1997年播出的《紅十字方隊》曾以一群軍醫的成長故事,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如今央視再講“軍旅+醫療”的融合題材,劇情隨時代更進一步,將是一則嶄新的當代中國故事——血與火的考驗中,不僅有個體的成長,更彰顯國家擔當;和平年代的出生入死中,不止于謳歌人民軍隊的熱血燃情,更弘揚中國之舟為和平而生、向和平而去的理念,奏響人類命運共同體和諧樂章。
劇作的原型——海軍“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可謂深入人心。這艘有著“時代楷模”榮譽的醫院船于2008年12月入列,舷號866,由我國自主研發建造,是世界上第一艘制式遠洋醫院船。自入列以來,“和平方舟”的浪花掠過三大洋,足跡遠赴六大洲43個國家和地區,在一雙雙期盼的眼神中,這是一支最值得信賴的和平力量;它也行遍祖國海疆,保障演習護航,在向海圖強的浪潮中,“和平方舟”是不可或缺的遠洋衛勤力量。因此,拍出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積極履行國際義務、努力維護世界和平的使命擔當與博大情懷,是電視劇的題中應有之義。
《和平之舟》由曹盾執導、馮驥編劇,陳坤、張天愛領銜主演,張萌、尹昉特別出演,余皚磊、王強、趙魏主演。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電視藝術中心的編劇,馮驥此前的作品還包括電影《紅海行動》。這一回以34集電視劇的篇幅展開海上故事,編劇采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營救感染鼠疫的“菲爾”號貨輪,在公海勇斗“優雅”號商船販毒分子,赴威利進行臺風災后救援,開展“萬里海疆行”為西沙海戰老兵和海島居民提供醫療服務,赴非洲國家抗擊傳染病……這些不同維度的故事將藝術化地呈現“和平方舟”十多年來遍及五洲四海、開展軍事外交的壯美航跡,生動刻畫出海軍官兵播撒仁心大愛、傳播和平友誼的動人形象。
以情感濃郁的群像戲,刻畫人民海軍為國遠行的溫暖航跡
“和平方舟”醫院船滿載著技術精湛的中國軍醫以及中國人民對和平的渴望、對生命的尊重,遠航萬里。宏大主題要在人心中柔軟落地,《和平之舟》在塑造硬核的軍事戲份、醫療救援情節的同時,也從事實出發、融入濃郁的情感戲。
劇中有幾段情節可見端倪。疫情肆虐的非洲,當地人帶著些許不可思議發出感慨:“你們從中國跑來給我們看病,還免費?!”風災過后,一位外國友人用中文真誠地感謝醫院船“雪中送炭”。從難以理解到學會了中文成語,外國友人的態度轉變是醫者用仁心仁術換回的饋贈,是建立在赤誠相待基礎上的文化交流,更是“和平方舟”號醫院船上的海軍官兵傳遞出的中國人民的濃情厚誼。
劇作也將視野投向“和平方舟”回國后的生活場景,以此觀照軍醫張渡航、路陽,船長吳志方,政委葉南,海上醫院院長孫誠海以及蛟龍隊員高奇等人的內心世界。比如孫誠海父女之間將有濃墨重彩的一筆,女兒對軍人父親有著無限的崇拜與愛戴,但在父親心底卻藏著不為人知的“惶恐”,“我最怕的是,你突然就長大了”。對于常年為國遠行的人民海軍而言,親情與忠誠不能兩全,是他們心底最真的遺憾。但在小家與大家之間,他們的取舍又是從來這般無悔。
主創團隊希望,《和平之舟》里穿行在硬朗戲份間的濃郁情感,能讓觀眾從人之常情度量出人民海軍對祖國的熱愛、對使命的忠誠。作者:王彥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王丹妮:唯有努力 方不負梅姐
下一篇:
企業+黨建+社區 雅和睿景探索精準扶困,踐行企業責任
徐海?新中國成立以來,中華民族一掃近代以來積貧積弱、任人欺壓和宰割的局面,國家贏得獨立,經濟社會獲得發展,人民生活日...
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10月1日至8日,央視新聞新媒體推出大型主題報道《坐著高鐵看中國》,全景式展示“十三五”規劃成就和中國之美。戳視頻↑↑↑...
題:聆聽“好記者”的“好故事”——寫在第二十一個記者節到來之際新華社記者白瀛、何凡牢記初心使命,奔赴新聞現場,見證時代...
長卷尋寶活動由中共上海市委對外宣傳辦公室(以下簡稱“上海市委外宣辦”)歷時半年策劃,與立足上海的青年插畫團隊聚變工作...
作者:馮凌宇(中央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了第三十次集體學習。...
夸父逐日、木蘭替父從軍、袁隆平與雜交水稻的故事、美麗的咸寧……元旦前夕,咸寧實驗外國語學校第五屆英語文化節之用英語講...
市領導在電影《赫里布爾》策劃研討會上要求用好主旋律電影? ?講好中國故事咸寧網訊記者馬麗婭報道:3月31日,電影《赫里布...
從雜交水稻的揚帆出海、援非醫生的無私奉獻,到人工智能的技術攻堅、國潮設計的驚艷世界,越來越多值得分享的“中國方案”,...
疫情來襲時,我們是千萬“逆行者”中的一員9月28日,記者重返武漢,再次抱起“小石榴”洪水奔涌時,我們奮戰在抗洪一線脫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