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24日電(記者 上官云)?今年,紫禁城600歲了。它古老而又年輕,如今的故宮博物院,也在憑借各種精彩展覽、活動不斷“圈粉”。
近日,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著名作家、現任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祝勇聊到了故宮正在舉行的熱門展覽“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蘇軾的“朋友圈”,也聊到了自己的新書,以及許多年書寫故宮的故事。
寫寫畫畫:蘇軾書法有啥特點?
近年來,越來越“年輕化”的故宮通過辦展覽等方式吸引了無數觀眾。正在舉行的“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無疑是其近期的熱門展覽之一。
蘇軾(世稱“蘇東坡”)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不但詩詞文章寫得好,在書畫方面也有深厚造詣。祝勇形容為:蘇軾在中國書法史上是個很重要的存在,像一塊“界碑”。
“蘇軾的書法在北宋是具有開拓性意義的。唐代書法的一個特點,可以說是法度嚴謹,比如我們很熟悉的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今天很多人學書法都喜歡臨摹該作品,它的特點就是非常的理性,結構嚴謹,筆畫勻稱,法度森嚴。”祝勇解釋。
至宋代,蘇軾更推崇的是書法自然素淡、渾然天成的美感。祝勇剖析,蘇軾論書法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我書意造本無法”,認為法度之外的“意”才是書法的靈魂。
“由此一來,再加上他的人生閱歷與文學藝術素養,把書法提升到了書寫生命情緒和人生理念的層次,我們在他的書法作品中不但可以看到技法、法度,也可以看到他情感的流動。”在祝勇看來,蘇軾不是把書法當成一種孤立的藝術,而是跟自己的生活、情感有重要聯系。
他認為,這次故宮“蘇軾展”展出的蘇軾書法作品都非常有意思,值得一看的,比如他在黃州時期創作的《新歲展慶帖》和《人來得書帖》。
資料圖:圖為蘇軾《新歲展慶帖》《人來得書帖》合卷。 中新社記者杜洋 攝
“黃州時期是蘇軾人生的一個低潮期,但也正是這個低潮期,讓他在藝術上走向成熟,所以這個時期也可以說是蘇東坡書法藝術成就最高的一個時期。”祝勇稱,這次大展還有蘇軾早期的一幅作品《治平帖》,寫于其30歲左右,配合在一起看可以看到蘇軾早期和中期書法上的發展脈絡。
一位大文豪的朋友圈
更有意思的是,這場展覽,也從一個側面揭示了蘇軾當年的“朋友圈”。
蘇軾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文化巨匠輩出的時代。與其有著深入交往的前輩,如歐陽修、王安石等,都是名垂千古的文史大家。
“他的交友非常廣泛,既有名人高士,也有販夫走卒比如酒坊的老板、西市賣藥的人等等。”祝勇解釋,蘇軾和當時的很多文人名士都保持著非常好的關系,除了老師歐陽修等人外,還有學生輩的黃庭堅、秦觀等等,都是我們今天非常熟悉的名人。
蘇軾和黃庭堅名為師生,也是很要好的朋友,在書法上彼此推崇、欣賞。祝勇提到一個故事:蘇東坡的字字形偏橫,黃庭堅的字“偏縱”,兩個人經常互相開玩笑,嘲諷對方的字。蘇東坡說黃庭堅字像樹梢掛蛇,黃庭堅說蘇東坡的字像石壓蛤蟆,說完兩個人就一起哈哈大笑。
祝勇說,再比如這次展出的《新歲展慶帖》和《人來得書帖》都是蘇東坡寫給他的好朋友陳季常的,“陳季常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河東獅吼’典故里,那個怕老婆的主人公。”
陳季常和蘇東坡是同鄉,兩家可以說是幾代人的交情,《宋史》里說他“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是個“任俠之士”。
“蘇東坡曾經為他寫過一篇《方山子傳》:蘇軾被貶黃州時到陳季常,陳季常請他到家里做客,蘇東坡一進門,看到雖然陳家家徒四壁,但其家人都是一派怡然自得的樣子,蘇東坡非常欣賞陳季常這種淡泊瀟灑的性情。”祝勇說。
書寫故宮 紀錄片重現文物南遷往事
之所以對蘇軾的藝術成就、故宮的展覽等十分熟悉,是因為祝勇一直的書寫故宮、故宮文化。
2000年,他開始聚焦故宮。彼時,正好擔任一部有關北京歷史的紀錄片總撰稿,“那段時間,我整理了之前考察故宮的一些感受,想寫成一本書。”
幾乎一發不可收拾,他對故宮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相關作品不斷出版,如《舊宮殿》、《故宮六百年》等等,內容也涉及故宮的歷史、收藏等等。
前段時間,祝勇翻了翻許多年來寫下的文字,“從第一段文字開始,到最后寫作完成,前后這些文字跨越了20多年,還是挺難得。20多年的時間,幾乎伴隨了我整個寫作的歷程。”
這些文字被編成《在故宮書寫整個世界》出版。祝勇形容,這是自己目前寫得最長的一本書,文字可以很真實地反映這么多年創作的過程和內心感受,“不是說堅持寫,而是喜歡寫。”
如今,祝勇手頭最近在籌備拍攝的一部紀錄片,則是關于1933年的故宮文物南遷。
“在這段歷史中,故宮有很多文物緊急在裝箱,比如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文物的10件先秦時期的石鼓,也面臨著搬遷的問題。”祝勇說,故宮的文物南遷可以說是故宮博物院院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1933年2月,19816箱72包15件又13扎,包含文獻檔案、圖書古籍在內的文物在日軍攻破山海關的緊要關頭分批南遷。
在他眼中,這些文物暫存在南京以后又分批向西轉移到四川,抗戰勝利以后全部運回南京,幾乎沒有損失,可以說是歷史上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一個奇跡。(完)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央視頻號文化志愿者專列發車啦,向著扶貧攻堅前進!
下一篇: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23日開園
“在世界發生重大變故時,故宮總能給我一種安靜、平和的力量。中新社記者楊程晨攝在2020年這樣一個特殊年份拍攝關于故宮的紀錄...
故宮文化是如何融入當代生活?國潮興起之際,現代城市如何構建傳統優秀文化傳播繁衍的平臺?文化消費升級之下,城市運營者如何找...
據介紹, 2021年《故宮日歷》選取故宮院藏的歷代牛文物以及由牛引申出與我國農耕文化相關的文物藏品,分別展現了牛迎豐年、春...
2020年,故宮迎來建成六百周年。《故宮六百年》從故宮藍本談起,從最初的吳王宮殿落成到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再到宣德帝朱瞻...
《明史簡述》內容簡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突破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既有寫法,橫跨多個學科,鉤稽沉...
關于“故宮屋頂無法落鳥”的傳說廣為流傳,文化學者馬未都也曾在節目中表達過類似觀點。為了證明上述觀點“站不住”,最近從事...
院長王旭東刊文回顧并展望故宮博物院95周年——“香港故宮”預計2022年6月開幕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
編者按:2020年上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著社會生產生活,文藝工作者也與全國人民一道攜手戰“疫”,守望相助、共克...
《醫學的溫度》內容簡介:韓啟德院士結集了近些年對醫學的本質、醫學史、敘事醫學、精準醫學等的人文思考,闡述了對癌癥、傳染...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樂團委約李博禪創作一部時長75分鐘的民族交響史詩《紫禁城》, 12月30日將在上海大劇院首演。從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