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岳關
天岳關位于通城縣黃龍山小坳要隘,南通湖南平江,北通湖北通城,為古鄂州最南端的邊防要塞,亦為近代兵家重地。天岳關之名因黃龍山亦名天岳山,而得名。天岳關古名長山寨,始建于南唐保大中期,現存關卡為清咸豐五年(公元1885年)重建關門,清平江知縣俞鳳翔有“幕龍雄鎮”題額, 湘軍將領李元度題“天岳關”匾額。南唐保大十四年(公元956年),后周南面行營都統領兼中書令王逵率部進攻南唐。二月,由岳州進攻兩國交界的天岳關,殲滅南唐守軍千余人,擒南唐守將陳澤等。宋代岳飛率部征楊么,曾派兵屯守此關,為紀其事,黃龍山下曾建有岳王廟。元末,紅巾軍領袖徐壽輝據鄂州遣將守關,并遺留了《統軍元帥府印》。清咸豐年間,太平軍從湘入鄂,克此關而入通城,留下了十克通城縣城的佳話。1926年8月,北伐軍破天岳關守軍進入通城,在縣城周密部署汀泗橋戰役。1939年8月,國民革命軍陸軍92師梁漢明部駐軍黃龍山,于天岳關西側修建了紀念臺兒莊戰役抗日死難將士“無名英雄紀念墓”,蔣中正為此墓題寫了“氣壯山河”的題詞。
金雞石
通城縣著名風景區錫山金輪山下有一叫金雞石的地方,因該處有一形似金雞的大石而得名。相傳女媧采石補天時,隕石于此,久承日月精華,化作金雞,飛鳴不止。紫薇大帝游山時,斥其無分晝夜亂啼,騷擾民間時辰,而使之復原形留此。此石昂立,高丈余,圍五尺許,橢圓光潔,正面陰刻斗大“金雞”二字,筆鋒蒼勁,乃宋代邑人,狀元楊起莘題,并呤詩曰:“千年古石號金雞,化雨霏霏長羽儀。不把稻粱為食啄,且將天地作籠棲。祥云架上非孤立,入曉聲中豈亂啼。過客莫同凡鳥看,等閑飛上鳳凰池。”
石門開
通城縣錫山風景區有一叫石門開的地方。該處一巨石峭立,平展如鏡,中間直裂,似門欲開,故名之。相傳,縣境西鄉墨煙垅,有一陸姓孤翁,靠種瓜為生,所產瓜大而甜。其人忠厚善良,樂于濟貧救困。一年,天大旱,五谷枯黃。陸翁所種之瓜自難逃旱魔。諾大片瓜田,獨有一株瓜藤結有一只小指大的燒瓜。陸翁雖細心培育,但此瓜總不見長大,待瓜熟蒂落時,仍大如初,只不過瓜體多凸凹,色似黃金,形如鑰匙。入夜,陸翁進入夢鄉,見紫薇星駕祥云到他眼前說:“此瓜是錫山石門開的鑰匙,你把瓜插入石縫,口念:‘石門開,石門開,九天宮闕下旨來,賑災荒,救黎民,早了善緣上蓬萊’的口訣,石門即開。柳主簿賜你一物,你趕緊回家,萬不可中途開看。”陸翁正想上前問個仔細,一金甲力士大喝一聲“快去!”陸翁驚醒后,即刻懷瓜起程,連夜趕到石門開前,叫開了石門。果有柳主簿迎候。陸翁說明來意,主簿答曰:“我為唐主李儇來此挖銀,不幸喪身,得本地百姓香火奉祀,為民解倒懸,實為份內之事。”待主簿入內取物時,陸翁不覺被洞中桃源景色所迷。正在細心觀賞時,柳主簿將沉甸甸的包袱交于陸翁。陸翁剛跨出石門,“咣”一聲,門復關閉。他揣著包袱,匆匆返家。至青山港前,忽見一吊睛白額大虎猛撲而至,陸翁大吃一驚,包袱隨著自身跌倒而散。此時,一道金光沖天而起,老虎驚跑,金光亦逝。陸翁起來一看,包袱空空,而河中青石已變成了一港黃沙。陸翁知黃沙乃袱中黃金變化,遂痛心疾首,恨己無能,眼看賑災無望,痛哭不已,淚流如雨落入于港中。說也奇怪,這淚水一入河中,便化作淙淙清泉,匯入雋水,流入田間,禾苗久旱得水,又呈生機。人們旱年得豐收,喜不自勝,而陸翁卻不見蹤影,有人說他被紫薇星點化成仙。為了紀念陸翁,人們將青山港改叫黃沙港。石門開的故事也隨著流傳民間。(呂杏廬)
編輯:Administrator
嘉魚陸口附近的界石山上有座廟,人稱吳主廟。廟里供的雖是吳主孫權,它的來歷卻和陸遜很有關系。 當年陸遜才二十多歲...
咸寧溫泉有座山,名曰潛山,說起這潛山,還有一段故事哩。 傳說在宋朝時,溫泉馮狀元的小姐招親,她繡了一面有九個人...
從通山縣城到九宮山,中間有一座山嶺,叫望闖嶺。說起望闖嶺還有一段故事哩。 傳說闖王起事以后,就有一句民謠:“迎闖...
何婆橋為今通城縣馬港鎮政府所在地。相傳,此地有一員外,家資巨富,雖年逾花甲,但膝下無子,僅有一女兒,自然視若掌上明珠...
通城縣石南鎮排合村有個叫牌樓沖的屋場,說起來倒有一段傳奇的來歷哩。這牌樓沖有一姓吳名昌祚的人,此人善醫術,鄉里誰人染...
寶鏡洞位于通城縣黃龍山寶鏡村,是黃龍山著名風景點。相傳玉帝之女慕黃龍山道教七十二洞天之名來游,至寶鏡洞時,坐下小憩。...
通城縣黃龍鄉盤石村有個叫摸劍嶺的地方,為縣城去黃龍山的必經之地。相傳呂洞賓上黃龍山訪葛洪至此天黑,便蹲在一山崗石上出...
通城縣藥姑林場轄地有一個原名楠竹溝的地方。由于林深地險,當年被辟為紅軍醫院。有醫護人員10余人,長年傷病員70余人。這里...
續家畈原名姜家畈,位于通城縣雋水鎮九宮山,秀水河穿畈而過。姜家畈是怎樣更名續家畈的呢?這得從李自成單騎入九宮山元帝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