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專訪之一
前言:在崇陽縣,提起甘伯煉老人,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1、天生戲癡,20歲唱響一方
有兩件事,他做到了極致,一為提琴戲,一為慈善。在那個山區縣,也可謂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欣聞近日在省文化廳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上,作為我市唯一的傳統戲劇類“崇陽提琴戲”傳承人,甘老榜上有名,記者慕名采訪了他。
1、天生戲癡,20歲唱響一方
“從小,我這個人就喜愛熱鬧,熱愛文藝,十多歲時就是村里玩花燈、戲蓮船的班頭。當初學提琴戲是一種緣份,并不偶然?!备世险f。
甘伯煉1929年出生在白霓鎮老鴉村,他三歲喪母,被過繼給伯父撫養。甘伯煉自小愛看提琴戲,只要聽說哪里上演提琴戲,他和小伙伴們經常往返50、60華里跟著戲場趕。窮人孩子早當家,那時候,家里的田地多,甘伯煉白天上門館念書,把該干的農活干完,晚上就悄悄跑到戲班子里看戲、學戲。
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崇陽提琴戲班不少,可專業戲班極少收徒。但甘伯煉不氣餒,經常上門求教。他的執著終于有了回應,1949年初,15歲的甘伯煉終于被提琴戲名師蔣仲保和孫全忠收為徒弟,正式開啟了提琴戲人生。
由于生就一副好嗓子,又勤奮好學,幾位老師很器重甘伯煉,在登臺演唱時 ,都會叫他在戲臺旁打板調。這樣好的學習機會,甘伯煉自然格外珍惜。每一次演出,他都會專心致志地聽老師的演唱,把一腔一調默默地記在心里;吃飯走路的時都會打著板眼調,干活時也會邊哼邊體會;閑暇時更是一遍一遍地練,領悟其中的技巧??炭嗟木毩暣蛳铝藞詫嵉谋硌莼A,甘伯煉不僅精通了戲中胡琴、瑣吶、鑼鼓的配套操作,唱、做、念、打功夫均臻上乘,并迅速成為戲班里的主要演員之一,從栽田鑼鼓、漢劇、楚劇、湖北大鼓到花鼓戲、提琴戲樣樣都會唱,在劇團里缺什么角就可以唱什么角。
1949年,甘伯煉開始獨立登臺了。當初,和甘伯煉一起學戲的人不少,很多伙伴平時表現不錯,但是真正上臺時,幾個人藏在后面的閣樓里把門板都壓垮了,卻不敢登臺。甘伯煉由于常跟著師傅上臺跑龍套,加上平時功底厚實,所以當他正式登臺唱主角時,一切都駕輕就熟。甘伯煉一登臺亮嗓,群眾一下子就被他的唱腔震住了,臺下叫好聲迭出。以后的日子,每逢佳時令節或紅白喜事,人們都會爭相上門邀甘伯煉座唱。
甘伯煉唱戲唱出了名堂,他的甘伯陽、甘佛慶也開始學唱提琴戲。三兄弟嗓門亮,一場演出,先唱漢劇,后唱提琴戲、花鼓戲,有板有眼,大受歡迎,成了當地的“明星”。
2、情傾提琴,好戲目連綿不絕
戲迷戲迷,又癡又迷。甘伯煉對提琴戲的迷不只滿足于會唱和表演上,而是 提琴戲的整個發展。解放前,他跟著老師唱老劇,多是些才子佳人和歷史劇一類的 老題材。新中國成立之后,甘伯煉創建了自己的劇團,并和老師一起創作了新的提 琴戲劇本,有揭露地主欺壓百姓的《王世祥逼租》,有表現農民渴望翻身武裝反抗 白匪統治的劇本《參軍復仇》,有反映解放后婦女翻身的《婆婆選媳》等等。1949 年秋收時,甘伯煉第一次上演《王世祥逼租》,演唱的地點選在了村子里的地頭上 ,當時來觀戲的人如潮,看到地主逼租那段,許多人流下了眼淚,演出效果不亞于《白毛女》。
1957年,甘伯煉在白霓財稅所參加工作,1959年調縣文工團。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群眾文化園里百花齊放,崇陽縣的提琴戲劇團如雨后春筍,從四十年代的4個發展到了幾十個。甘伯煉像一只辛勤的蜜蜂,在提琴戲的園地里幸??鞓返孛钪?。1957年,在崇陽縣全縣文藝匯演上,他主演的《孔明收姜維》榮獲縣委、縣政府特等獎;1959年,他在湖北省曲藝匯演上表演的《催春鼓》榮獲創作和演出雙獎……
隨著文化大革命的開始,在“破四舊”的浪潮中,崇陽縣的提琴戲劇團被一一解散,劇團的各種服裝、道具等都被付之一炬。紅衛兵滿街走,提琴戲被禁唱。 甘伯煉珍藏的幾箱道具和戲服幾乎全都被燒掉了,只有一小部分被他偷偷藏了起來 ?;貞浤切q月,甘老痛心疾首。
3、情牽慈善,一生捐贈無數
這十余年的沉寂,甘伯煉在企業的舞臺開始了人生的另一段奮斗。1965年,縣財政調他辦企業,他先后將酒廠、菌種廠等4家企業起死回生。1976年,他又被調到崇陽縣釩廠主持工作。每到一個廠,他都是兢兢業業。經他辦過的廠,也全都如有神助般一個個扭虧為盈。
1983年,甘伯煉因病從縣財稅局退休回了白霓鄉老鴉村。在得知“辦廠能手”甘伯煉退休后,不少人“三顧茅廬”請他出山。這年夏天,河水沖垮了老鴉村河上唯一的一座簡易石木橋,數百名群眾出行極不方便??粗辜钡拇迕?,甘伯煉說:“當時我心里只有一個念頭,沒有錢,我借錢也要幫他們修筑起這座橋?!睘槟煎X修橋,甘伯煉答應出山。
通過為這些企業勞碌奔波、贏得利潤的同時,甘伯煉也獲得了包干費和獎金。這些錢,甘伯煉幾乎全部都捐了出去,從修橋、建水庫、塘堰、修引水工程,到接濟本地貧困戶、軍烈屬、孤寡老人,甘伯煉從不吝惜。1988年擔任崇陽縣提琴戲基金會會長,四處奔波籌措資金,并帶頭捐款,先后為提琴戲發展捐款達十萬余元。
幾十年來,甘老究竟捐了多少次,捐了多少錢,資助了多少人,其實并沒有一個確數。甘伯煉說,“我小時候家境貧寒,母親去世得早,所以很心疼可憐的人。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把錢捐給百姓偷橋筑路,做些有益的事情更有意義?!?nbsp;
甘伯煉的“愛心捐助”得到了黨和政府的表揚和獎勵,也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好評。二十多年來,已獲國家、省、市、縣獎勵多次,獎杯、獎狀、證書、證章等不計其數。
4、老而彌堅,一顆戲心永不改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民族文化如遇甘霖。甘伯煉翻出原來偷偷藏起的戲服,并補做了一批新戲服和道劇,慢慢地動員鄉里的演員。當大家重新穿上戲服站在戲臺上時,前來看戲的群眾喜不自勝,自發放起了鞭炮,大家都爭相點各種戲劇曲目,要讓生銹的耳解一解“饞”,這讓甘老和提琴戲劇團的演員們感到格外欣慰。在甘老的帶頭組織下,一批鄉鎮劇團又重新成立了起來,活躍在各在鄉鎮 ,最高峰時,全縣提琴劇團近百個。上世紀九十年代,崇陽縣榮獲“全國提琴戲之鄉”。
甘伯煉迎來了藝術的“第二春”。1986年,他表演的提琴戲《燈籠記》在湖北省藝術研究所攝制成電視片作為地方劇種的歷史資料;1993年,甘伯煉演出提琴戲《秦雪梅觀書》,并與弟弟伯陽合演漢劇《轅門斬子》,嫻熟高超的演技和悅耳動聽的唱腔藝術贏得了人們的交口稱贊。1994年,湖北省藝術研究所所長、著名一級演員余笑予專程送他一塊上書“梨園宿將松不老,甘化春泥更護花”的大匾,縣委書記也將一塊“群文楷模”的匾額送給了他,這是對一生忠于藝術、誨人不倦的甘伯煉的最好寫照。
目前,提琴戲界表演的中堅力量已是甘伯煉的徒孫了。甘老翻出了一本通訊錄,上頭記錄著各個提琴戲劇劇團負責人和主要演員的聯系方式,他對每一個團的特點和演員的特長如數家珍。為了提琴戲能更好地傳承下去,他經常和提琴戲協會的同事悄悄到在鄉鎮表演的劇團臺下,坐著看演員們的表演,發掘其中的好苗子,以進一步培養。
在甘伯煉的書桌上,放著各種戲劇的碟片,從荊州花鼓戲到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各種戲劇經典。他只要一有空,就會放上一陣,邊看邊琢磨。提琴戲的節奏不好掌握,演員有時候清唱會搶白,他就大膽地融進了漢劇唱腔的板眼節奏,還借鑒其它戲曲的表演,使提琴戲唱段更加完整,更富有層次。
甘伯煉教徒弟唱腔是分而教之,他讓自己的徒弟看優秀的提琴戲唱片,讓他們 一點點地理解學習。對徒弟要求也很嚴格,他直接指出,現在很多提琴戲演員腔調不正宗,許多人在喉音和道白上不夠規范。提琴戲最重要的一字調和拖字,很多演員唱不上去或者偷懶,就在中間加些“啊”、“呀”這樣的咂字,隨意改變腔調。這樣的情景如果被在現場的甘老聽見了,一定會把徒弟叫過來嚴厲地訓斥一 頓,并糾正過來。他說,“提琴戲現在五花八門,要完善首先就要從這里開始?!?
學提琴戲,要從娃娃抓起。現在,甘伯煉的最大愿望就是希望能選出40~50 個15歲左右的青少年來,讓自己手把手地去教,把提琴戲這項民間藝術發揚光大。
(載《南鄂晚報》3月3日《副刊》)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崇陽提琴戲:帶泥山花別樣香
下一篇:
愛 郎
擊鼓而戰、擊鼓而歌、擊鼓而舞,這是鄂南文化藝術領域的一枝奇葩——盆鼓。雖飽經滄桑,卻歷久彌新。 “盆鼓”,又稱“...
“干完活,歇歇火,拍拍打打呀咿子喲。我拍你,你拍我,拍走辛苦就快活。拍拍打打真高興,叫聲伙計漲點勁。漲勁拍得事事順,...
三千年的歷史,恍如一瞬。那吳楚交兵的聲聲戰鼓,依然回響在人們的心頭。走近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鼓,我們可以聆聽...
一個稀有文化物種,在光怪陸離的現代藝林,奇特地芬芳著,這就是咸寧崇陽提琴戲! 在我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中,提琴戲,...
約2000年前,一個咸寧嘉魚的牧童,用腳下的泥土,捏成世界上第一個泥哨子,這就是被稱之為“天籟之音”嗚嘟的前身。 說...
12月6日,記者從省文化廳獲悉,由國家文化部主辦的全國地方戲精粹展演活動將于12月19日在北京開幕。省豫劇二團的豫劇《程嬰救...
近日,上海滬劇院傳出消息,經典滬劇《雷雨》將代表上海戲曲院團,于明年1月8日、9日與全國各地區18臺劇目一起參加由國家文化...
早在1959年,作為隴劇開山之作的《楓洛池》進京向國慶10周年獻禮演出,一經亮相火爆異常,連演20多場,并兩次走進中南海懷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