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微短劇更好服務觀眾
默 達
攪動資本市場,火遍視頻平臺,備受中老年觀眾追捧,引發書友和玩家熱議……頻上熱搜的微短劇,迎來了“監管加碼”的信號。近日,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發布公告,總結了3月以來專項整治取得的成果,并表示下一步國家廣電總局將完善常態化管理機制,加大管理力度、細化管理舉措。
目前市場對“微短劇”尚無較為清晰統一的定義,一般將時長在10分鐘之內且投資成本較低,單集、分集或成系列的短視頻作品稱為微短劇。而在觀眾這一側,則習慣于從內容特點出發,將那些情節簡單、節奏緊湊、抓住觀眾“爽點”且極易上癮的作品口頭歸入其中。對比短視頻,微短劇的情節趨于模板化,表演性更強,場景和道具也都較為完善。而同為戲劇作品,微短劇和網劇、電視劇不僅時長不同,投資力度、內容原創性、演員素質等方面也有一定差距,更像是一種“代餐”。
小制作為何能撬動大流量,“代餐”又為何蓋過了“正餐”的風頭?這與微短劇善于抓住用戶心理這點密不可分。“開倍速看無聊網劇,不如閑暇之余刷‘總裁’‘贅婿’”,微短劇實則是利用了人們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將冗長的劇情進行縮編,同時把想象和情感代入的空間留給了觀眾。相較于著重分享生活的短視頻,故事性微短劇的受眾面更廣,哪怕是自詡“閱劇無數”的年輕人,也有不少人“背著親朋好友偷偷觀看”。更重要的一點是,微短劇的概念包含更廣,從網絡小說的廣告翻拍,到真人劇情向的電子游戲,從主播自導自演的帶貨視頻,到文物保護欄目中的“小劇場”,這種傳播形式一直在我們身邊。
發展的步子邁得過大,難免會走彎路。據業內人士透露,一部微短劇的拍攝周期在7天到10天,再加上后期和場地,30萬元左右就能生產出一部,高度程式化的生產模式下市場極易趨向飽和,也使得同質化競爭嚴重,“辣眼標題黨”橫行,滋生抄襲盜版等頑疾。“電子榨菜”吃多了總會膩,生產的門檻低同樣也是一把“雙刃劍”,為了追求爽感而徹底拋棄藝術性文學性,干癟的故事難免被同行替代,被觀眾拋棄。
據統計,2023年3月至今,廣電總局共督導各視頻平臺清理低俗有害網絡微短劇35萬余集,分級處置相關小程序429個、賬號2988個,淫穢色情、兇殺暴力、價值觀敗壞等問題持續困擾著微短劇行業的發展。監管封禁能做到的終究有限,網友反饋強烈的諸如背離事實、挑動對立、誘導消費等現象仍時有存在,不禁令人擔憂,微短劇是會向著內容至上、質量取勝的方向進步,還是滑向擦邊獵奇的深淵?
說到底,促進微短劇行業良性發展,目標應是更好服務觀眾,若是一味賺快錢而選擇投機取巧、博人眼球、竭澤而漁,最終只會破壞行業的生態。此次廣電總局也提出了下一階段的工作方向,包括制定審核細則,建立“黑名單”機制,完善日常監看制度,加大違規處置和曝光力度,加強創作規劃引導等七方面,可期引導微短劇市場向著更為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來源:南方日報)
編輯:trsadmin
上一篇:
優質紀錄電影如何“破圈”
下一篇:
沈陽故宮以院藏青綠山水繪畫文物展現中國“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