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基層民主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體現”。如何通過踐行基層的全過程人民民主,來實現社會基層治理現代化和治理能力的躍升,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調研組在九月下旬利用一周的時間深入咸安區汀泗橋鎮黃荊塘村第八村民小組進行入戶蹲點式調查,力求找到基層社會治理的“密碼”。
一、曾經的“老大難”
咸安區汀泗橋鎮黃荊塘村八組,位于107國道旁,毗鄰京廣線和京港澳高速,共有30戶(28戶常住)、158人。2008年以前,八組的經濟狀況、基礎設施和社會發展在黃荊塘村十六個村民小組排倒數,沒有硬化路,整個村灣經濟發展滯后,環境臟亂差,社會管理無序,主要表現為:
一是村民缺乏集體意識,思想渙散,矛盾不斷。該組村民均是外來戶,分別來自湖北、湖南和四川,共有13個姓、五大派系,人員組成復雜。
2008年之前,村民更多關注自己的“小家”,經常為了宅基地界、田界、山界、地界的分配而矛盾不斷。
二是“領頭人”選舉流于形式。自80年代以來,組長選舉舉行過多次,基本上是內定,村民要么不去,要么去了說幾句“風涼話”就溜了,沒有珍惜自己的選舉權利。“村民對選舉漠不關心,認為選誰都一樣,投票只是走個過場。”村民羅建新說。
三是資源被擠占,組長無威信。組里的部分山林、水面資源由于長期閑置無人管理而被其他組擠占,原組長黃應希比較懦弱,任由這種現象發展,村民都覺得很憋屈,逐漸對組長喪失信心。“村民猶如一盤散沙,難以組織。”黃荊塘村黨支部書記陳學友說:“曾經的八組以臟、亂、差‘聞名’,在村里各項評比排名中,八組常年墊底。”
二、如今的“明星灣”
如今走進八組——全省鄉村人居環境治理示范點、全市“最清潔村灣”,環境衛生干凈整潔,房前屋后綠樹環繞,水塘清澈見底,馬路寬敞漂亮,就像走進鄉村公園一樣。黃荊塘村八組用基層民主自治實現了嬗變,共同締造出了一個山清水秀、和諧安樂的“世外桃源”。
一是“衛生民約”推動村民自治破題。“衣服破點沒關系,但要干凈。”2008年,新當選組長熊榮華決定從房前屋后環境衛生整治開始,他采取“組委委員會——支部委員會——組民代表大會”三步議事流程通過了“衛生民約”,明確責任范圍和獎懲措施,包保到戶,由黨員帶頭,全組參與對門前屋后和道路進行衛生清掃,誰家沒掃干凈就罰款10元(堅持14年,去年才取消)。每個季度組織一次衛生評比,并將評比結果在衛生檢查評比欄中公示,在合作社成立之后,還將評比結果與組里的年終分紅掛鉤,使得村民寧愿多掃一米,也不甘落后。經過村民們的共同努力,八組面貌煥然一新,并且于2015年被評為全省鄉村人居環境治理示范點。“2018年省住建廳副廳長來檢查衛生,對先去的兩個村莊都不滿意,直到路過八組才大為夸贊。”熊組長驕傲地說。
二是修路打通村民的“心梗阻”。泥巴小路是八組村民曾經的心病,村民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一條車子進出的路。2010年,熊榮華決定先從修通石子路開始,召集全組30戶開組民代表大會商量,決定自籌資金,村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修通了1.5公里的村組主干道石子路。2013年,組里再次召開組民代表大會商議通過每戶集資來硬化道路,并將道路延伸到107國道,徹底結束了八組“車難進,人難行”的落后局面。現在的八組,車輛可以平穩地通達每家每戶。
三是“一票否決”保證村民當家作主。黃荊塘村八組的各項決策執行的過程采取三步議事流程,通過組委委員會動議、支部委員會審查、組民代表會議決定的方式,共同商議產業發展、資金使用、基礎設施建設等事務。組委委員會成員是由組民代表大會投票選舉產生,包括組長1名、會計2名、出納1名,網格員1名。另外,同步推選監委會成員3名,形成“組委會”+“監委會”自治管理模式。支部委員會包括10名黨員,涵蓋9戶村民。組民代表大會(群眾會),由每戶推選一名代表產生,涵蓋全組30戶村民,群眾到會率要達到80%才能開會,重大事項要經過組民代表大會全票通過才能施行,每位代表有一票否決權,無論大事小事,只要有一票反對,便不予執行。
四是股權制破解集體經濟發展難題。黃荊塘村八組共有水田322畝、山林434畝,但是由于之前傳統耕作方式效率低下,組里大量勞動力外流。全組30戶人家,有13戶常年不在村里,村里60%以上的田地被閑置。一方面村民增收無門,一方面田地閑置荒廢,這一阻礙組里經濟發展最大的矛盾迫使村組不得不進行改革。2018年,組長熊榮華先后多次召開組委委員會商討方案,決定將全組山林、水田一畝算一股量化到戶,公路和房前屋后閑田折算公益股,由組里牽頭成立合作社統一經營,然后將這一方案在黨員會上進行論證。進一步完善方案后,熊榮華召集30戶戶主召開組民代表大會表決,但遭到了一部分村民的反對,于是熊榮華帶著幾名黨員挨家挨戶溝通交流,最終得到了30戶村民的一致同意。合作社以2018年組集體未承包到戶的土地面積和全組村民自愿流轉入集體統一經營的土地面積為股權設置依據,股權分為土地股和公益股,初始股份為1000股。流轉的土地統一交由合作社進行經營管理,村民每年除固定土地流轉金收入外,還可以享受合作社盈余收益分配。
比如,合作社建成了350畝竹林雞養殖基地,散養7000余只土雞,成立之初商定1000元一股,組里每戶可入一到兩股。第一年就實現了盈利,年底便將47000元的本金退給了股東,每戶另外還分到了200元的豬肉。為了體現“共建共享”,合作社鼓勵村民人人“帶貨”。村民每售出一只雞或一筐蛋提成20元,有的村民僅養雞一項年收入便可達3萬元。另外,依托山地優勢,將組內閑置坡地建成133畝有機茶園,在茶園內放養土雞和山羊,實現種養結合;依托組內連片水田,建設200畝水稻油菜間作基地,每年出產稻谷20萬斤、菜籽3萬斤。組里負責財務監督的老黨員涂軍蘭算了一筆賬:林下養雞,今年預計毛收入60萬元;茶山租賃,組里1年能凈賺4萬元;再加上200多畝油菜、水稻的收成,今年組集體經濟有望突破100萬元。
五是“幸福合伙人”升級美好生活。該組集體經濟壯大后,每年除去分紅、留足發展周轉資金外,其余資金用來改善基礎設施。借著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的契機,由合作社拿出部分盈利兜底,打造共享食堂,每年從組級集體經濟收入中拿出5萬元作為共享食堂運營管理資金,由合作社成員擔任共享食堂員工,并將組級自產的大米、豬肉、雞肉、雞蛋、菜油、蔬菜等直供后勤,實現共享食堂自給自足,確保共享食堂平穩運行。組里的人都可以來這里吃飯,80歲以上免費,70歲以上“象征性”收費。為推進鄉村移風易俗、遏制鋪張浪費,幸福合作社為組內紅白喜事推出便宜實惠的標準化菜單,提供便民利民的宴席服務。目前共享食堂正在采購相關用具,年底前便可正式運營。
三、“嬗變”過程的“八組密碼”
黃荊塘村八組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基層民主治理道路,這條道路的秘訣在于堅持全過程人民民主,在于堅持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的共同締造理念,在于依法建立了保障村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的民主機制。
一是民主選舉出大公無私的帶頭人。2008年組長換屆,村里原本有意讓涂福初當候選人,但是有些村民又建議熊榮華也來參選。熊榮華當時在經營水產養殖,本無意參選,在前組長的再三勸說下,才同意參加選舉。“我知道熊榮華以前做過獸醫,有技術,后來承包水塘又做得風生水起,是個有能力的人。”前組長黃應希說。當時全組30戶有20戶來參加選舉,熊榮華得13票排第一,但支持率也只有65%。他說:“既然大多數相信我,那我就一顆公心為八組,讓反對我當選的7戶也心服口服。”他以“心底無私天地寬”贏得民心。“無論組里有什么事,都擺到桌面上來說。”熊榮華堅持“一管兩不管(管事,不管錢和賬)”,在擔任組長的15年里,他不拿組里一分錢,不占一分地,從不讓親戚插手組里的事務。“我的兩個兒子一個跑貨車,一個開挖機,我常跟他們說,組里事不要摻和,因為鄉親們都在看著,給你們開了口子,我在組里說話就不硬氣!”熊榮華對八組有濃烈的鄉土情懷,他本可以獨立承包養雞場,但卻主動選擇了合作社經營,與村民共享發展成果,為組里村民每人年平均增收近3萬元。在當選組長后的三次換屆選舉期間他都主動選擇回避,不參與選舉組織籌備,結果都是在全組30戶全體參與的情況下全票通過連任組長。他以“一碗水端平”贏得信任。熊榮華主動出擊,軟硬兼施,依法收回了組里被擠占的部分山林、水面資源。經此以后,村民們的腰桿直起來了,再也沒有被別人“欺負”過。原村支書李XX常年不在八組,也不參與合作社勞動,只剩一個空房子留在八組,得知組里要出售一批楠竹,他則想來砍竹子占便宜,熊榮華依法“強硬”勸退了他。合作社共同出工種茶樹的時候,熊榮華的弟弟遲到了30分鐘,他便讓弟弟回去,扣除當天出工工資,決不偏袒。他以“最強大腦”贏得發展。在當組長之前,熊榮華在獸醫站工作,后來在黃荊塘村承包魚塘發展養殖業。他利用自己的技術和經驗優勢,親自籌劃林下養雞、有機茶園、小龍蝦養殖等工作,自己義務承擔技術服務。凡事親力親為,組里事務樣樣都清楚。“他能把組里的事當家里的事,我們為什么不能呢。村灣里沒有了吵架、賭博,沒有了上訪……”村民涂福初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二是完善的民主制度設計引來群眾的廣泛參與。民主治理是多元主體間合作、協商、互動的過程,成功的民主治理往往要看能否為這個過程提供一個完善的制度平臺。黃荊塘村八組的轉變不只是組長個人的獨唱,而是廣大組民的大合唱。獨創的三步議事流程和“一票否決”,實現了“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比如,集體勞動的出工和收益分配方式就很有“民主味”。
出工與分配成正比,嚴格按照時間上工,遲到不算工,不做工的直接從合作社年底分紅扣除工錢,形成制度連環。再比如,今年村灣計劃投資16萬修建從老劉家到老周家1000米的綠化帶。這個項目通過組民代表大會共同決策,從設計到建設都是組民出主意,經過5次組委會討論,最后召開組民代表大會討論表決,前后決策過程用了2個月,通過民主的形式實現了村民意見的高度統一。
三是集體的經濟基礎決定民主的上層建筑。黃荊塘村八組實行組經濟集體所有制,發展“新時代的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為民主治理孕育了肥沃的土壤。集體合作社的營收為村灣基本公共服務提供了可靠的財政支持,同時也為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的改善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有效解決了農村的宅基界、田界、山界、地界四大糾紛。農村資源收歸集體之后,村民在村灣里除了自己的住宅之外再無“家庭資產”,“領地”糾紛消失了。在合作社的框架下,村民們共同參與經濟活動,分享資源、技術和收益。這種共同體意識的培養,使得村民們更加理性地看待自身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促使他們更積極地參與村莊共同治理。
四是暢通的監督機制促成規范的基層治理。黃荊塘村八組建立了嚴格的群眾監督制度,確保了村組事務的規范運行。“合作社有專職會計和出納,支出的時候先要通過4個人簽字(包括一個黨員代表、兩個監督委員會人員,一個群眾代表),大家認為支出合理后才拿到我這里簽字報銷;村里放賬本的柜子我連鑰匙都沒有,隨時接受群眾檢查,每一筆賬目都一清二楚。”熊榮華說。同時,監事會的成員由組民選舉產生,獨立于村組領導,負責監督組級事務的執行情況,特別是財務的收支情況。這種獨立性確保了監督機制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重要的是,監事會將監督結果及時公開,使所有村民都能夠了解村組事務的進展,有機會提出建議和批評,實現了廣泛的民主參與。
四、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幾點思考
黃荊塘村八組基層民主治理的成功在于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將群眾個人利益凝結成集體利益,凝聚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為了共同的目標而集體奮斗。它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
一是越到基層越要民主,民主是基層治理最有活力的元素。基層是社會治理的最前沿,民眾的直接利益與需求在這里得到最直接的滿足,只要做到全過程、全天候、全覆蓋的民主,就能實現基層有效治理。八組“一戶一把椅子”和“一票否決”讓鮮活的基層民主生命力越來越強。
二是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關鍵是選好帶頭人。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一個村灣的興旺發達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個好的帶頭人,熊榮華的個人品格和領導管理能力及發展經濟能力直接影響著村灣的發展。
三是讓農村的資源重新回歸集體是實現基層有效治理的重要經濟基礎。將農村的土地、水面、林地等生產要素重新整合收歸集體,能夠為農村提供豐富的經濟支持和發展動力。八組集體合作社的營收為村灣基本公共服務提供了強大支撐,真正實現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四是發揮基層人大代表作用是基層實現有效治理的重要途徑。基層人大代表既是人民的利益代言人,也是基層治理的關鍵參與者,在基層中扮演著決策者、監督者、服務者的重要角色。熊榮華作為汀泗橋鎮的一名人大代表,貫徹“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走出了一條基層人大代表帶動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咸寧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
編輯:hefan
上一篇:
當好“四員”?強化黨建指導員作用發揮
下一篇:
堅持創新引領 鍛造“五型”機關
咸寧網訊記者馬麗、通訊員龔斌安報道:近日,咸寧市職業技術學院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咸寧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
咸寧網訊記者姜明助報道:近期,市總工會、市文聯、市工商聯(總商會)、團市委、市科協、市社科聯相繼組織召開第五次代表大...
近期,市總工會、市文聯、市工商聯(總商會)、團市委、市科協、市社科聯相繼組織召開第五次代表大會,順利完成領導班子換屆...
1930年8月,中共鄂東特委在陽新縣太子廟大屋場的金家祠堂召開鄂東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出席會議的代表120余人,會期5天。會議...
6月21日上午,中國共產黨湖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后,在武漢勝利閉幕。
中國共產黨湖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會關于中共湖北省第十一屆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2022年6月21日中國共產黨湖北省第十...
為人大常委會、代表大會審議相關議題提供服務近年來,我委先后向市人大常委會和代表大會提供市直預算執行綜合分析報告16份,為...
1925年8月,青島。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山東黨組織早期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中共一大代表中最早辭世的一位。也是在這一年...
中國共產黨咸寧市第六次代表大會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成員名單?(共7名)(2021年12月5日中國共產黨咸寧市第六次代表大會預備...
審議通過咸寧市僑聯第三屆委員會名譽主席、海外委員、海外顧問名單,并頒發榮譽職務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