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訪是情的交流,是愛的傳遞,是聯結學校和家庭的最好橋梁,是做好教師和班級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徑。作為一名黨員,我積極響應“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活動的號召,開啟了“暖心”的家訪之旅。
“爺爺,這是周老師。”一個怯怯的聲音,這是班上的學困生小杰。剛分到我們班時,二年級的乘法口訣都不太清楚,一位數乘多位數更是無從下手。小杰曾經也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一對雙胞胎姐姐,有父母、爺爺奶奶的疼愛,可由于爸爸賭博,父母離異,母親拋下三個孩子去了外地老家,父親只顧自己,疼愛他的奶奶也剛剛去世。一系列家庭變故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影響,原本就內向的他更加沉默寡言,但我發現他身上有許多優點,比如勤儉節約,肯學、肯吸收新鮮事物,知識一點就通。在講鈍角三角形中兩個銳角所對應的底邊畫高時,只講一遍,他就抓住了要點,還主動教同學,成績進步很快。聽到我的分析和對孩子的夸獎,爺爺臉上露出了一絲微笑,為孩子的進步而感到欣慰:“沒想到他還可以教別人。”“我基礎差,沒想到老師還關注我。”小杰略帶靦腆的表情里藏著掩飾不住的喜悅。
和家長的交流中,我鼓勵他們重拾生活信心,給孩子撐起一片天。來之前,我已經對小杰家庭做了相關了解,準備了慰問品。臨出門時,小杰露出了久違的微笑,那張笑臉讓我相信在經歷挫折之后,這個家庭一定會重獲“新生”。
“老師,我爸爸說在路上,馬上到家。”學困生小田一邊說,一邊搬椅子倒茶水。小田以前在通城老家,與奶奶一起生活,學習不好,爸爸只好在學校旁邊租房子,忙生意的空隙中,順便照顧他。在家訪中,我詳細了解該生在家學習情況以及家庭情況,并與家長就孩子在學校表現情況進行溝通。“對孩子疏于陪伴,是形成小田膽小的主要原因。與同學交流少,凡事怕出錯,不敢嘗試。”聽了我的分析,小田家長自責對孩子關心少了,表示今后要多抽時間陪伴孩子,讓孩子健康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過程中要充滿愛和期待,如果把一份愛心放在家訪中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通過家訪,我體會到了打電話所不能達到的效果,感覺家訪順民心,接地氣,走進任何一戶,家長們都是熱情歡迎,異常感動,雙方在融洽的氣氛中共同分析孩子的教育問題,對癥下藥,達到家校共育的目的,愛與責任不斷延伸,家校之間也架起了一座心靈的橋梁。
湖北科技學院附屬泉都學校 周瓊
編輯:何珊
上一篇:
怎樣讓孩子取得好成績
下一篇:
“雙減”背景下,家長如何演好四種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