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種糧大戶”連片承租土地2000余畝,年收入300余萬元 吳正剛:稻田里飛出“領頭雁”
回鄉創業辦農機合作社
“今年的收成還行,8 月中旬收 割了再生稻頭季,畝產有 600 公斤, 再生季到 10 月初可以收割,預計畝 產也能達到200多公斤。”8月31日, 吳正剛在田間查看再生稻長勢后,欣 慰地說。
吳正剛今年 43 歲,家里排行老 幺。早年,全家7口人全靠父母勤勞 苦做掙工分養家糊口,艱難度日。在 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孩提時代的吳正 剛便十分勤快,趕上農忙時節,就幫 著家里提秧苗、打豬草。
1987 年,小學畢業的吳正剛無 奈輟學回家,跟著父母干起了農業。 后來,他又遠赴他鄉做泥工、當工頭、 開機械,嘗盡了打工的苦頭。
2005 年,為了方便照顧年邁的 父母,吳正剛決定回鄉務農。除了 種自家的幾畝地,他還自購2臺大型 農業機械,為鄉親打田、耕種、收 割。幾年的摸爬滾打,加上勤勞節 儉 ,吳 正 剛 的 腰 包 逐 漸 鼓 了 起 來 ……后來,他覺得個人的力量太單 薄,加上崇陽農業機械化程度還不 高,便萌生出建設一支農業機械隊 伍的念頭。2007 年,崇陽縣為民農 業機械專業合作社成立,吸納 15 名 社員加入。
2010 年 7 月,在崇陽縣農機部 門的大力支持下,“崇陽縣為民農業 機械專業合作社”正式掛牌成立。 合作社也由最開始的 15 位社員發 展到 34 人,有了全套規范的管理和 經營制度,擁有拖拉機、收割機、插 秧機、直播機等大中小型農業機械 51 臺,其他配套機具 57 臺(套),社 員常年活躍在鄂南農村大地,機械 資產達到 260 萬元,每年經營收入 達到200萬元。
2011 年,吳正剛利用農機合作 社的優勢,集中連片承租420畝農民 土地,當年便產出35萬斤糧食,毛收 入達到 40 多萬元。水稻收獲之后, 又接著冬播小麥和油菜,為來年的生 產奠定基礎。
榮獲“全國種糧大戶”美稱
雖然文化程度有限,但吳正剛好 學上進。自從有了農業機械后,他春 天打田,秋后收割,幾乎沒有休息過 一天,農忙時更是加班加點,甚至通 宵達旦。但看著還有大量的田地季 節性拋荒和長年擱荒,吳正剛看在眼 里,急在心上,決定將土地的承包面 積再擴大。
2012 年,吳正剛與相鄰的三個 村聯系,連片流轉承包下800畝農民 土地,經營總面積達到1200畝,種植 油菜、水稻、小麥,全部實行機械化作 業。此外,他還為周邊農戶提供農田 “保姆式”服務,包括翻耕、購種、育 種、育秧、插秧、田間管理、收割等環 節全程包攬,客戶達到380戶。
合作社的農機服務區域逐漸由 本地 800 余農戶擴大到青山、天城、 石城、港口四個鄉鎮的2800余農戶, 服務項目也由最初的耕種和收割擴 大到耕作、育秧、插秧、播種、直播、機 收6項,年機耕種面積達到3.5萬畝, 年服務收入達到320萬元。
在糧食增收的同時,吳正剛也遇 到麻煩:2013年,因沒有倉庫、曬場和 烘干機,七八萬斤糧食來不及晾曬,全 都發了芽,一下損失了 10 余萬元。 2014 年,吳正剛投入巨資建成3600 余平方米的儲物倉庫,又購置了兩臺 大型烘干機,解決了后顧之憂。
吳正剛勤勞致富的事跡傳播鄉 里,他先后被評為縣、市級勞動模范, 還獲得“特色農業種植示范戶”的稱 號。2014年12月,吳正剛被農業部 授予“全國種糧大戶”稱號。今年 4 月,他又被評為省勞動模范。
科技種田帶動 一方群眾致富
2015年,吳正剛開始嘗 試種植再生稻,首年便獲得 成功。“今年我承包流轉土地 2000余畝,其中再生稻種植 面積 600 余畝。”吳正剛介 紹,再生稻品質優良,口感也 更好,市場價格要比普通的 雜交稻高幾倍。
再生稻正在陸續抽穗、 “ 一 季 晚 ”漸 漸 走 向 成 熟 ……初秋的青山鎮田野,滿 目皆是豐收的景象。“我們 這里的田地已經沒有拋荒 的,要么農戶自家耕種,要 么流轉給村里的特色農業 產業合作社,收取租金。” 鋪前村村支書程金文告訴 記者。
除了積極推廣規模化 種田,擴大糧食種植面積, 吳正剛還注重提高科技水 平,發揮合作社的規模化 效應。由于大量的農田種 植需要機械化操作,吳正 剛先后投資 160 萬元購買 了大型收割機、拖拉機、烘 干 機 等 新 型 農 機 具 12 臺 套。新農機技術的應用, 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提 高了經濟效益。
針對農田施藥環節,今 年 6 月,吳正剛在農機新技 術推廣會上現場買進一臺 價值 6 萬余元的無人植保 飛機。吳正剛介紹,無人 機啟用后,不僅可以按指 定區域指定劑量完成噴灑 任務,還可以自動返航回 到起飛原點,通常一個人 每 天 早 晚 作 業 兩 三 個 小 時,才能完成三四百畝水 稻的噴藥;且用無人機噴 灑,一般都選在晚上或早 晨,效果好又高效安全。
光賣稻谷經濟效益有 限,吳正剛便購進加工設備, 走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的 道路。“我們生產的鉆石水晶 米已申請到‘雨會’商標,還 與武漢一家科技有限公司簽 訂了合作協議,由他們將我 們的產品銷往全國。”吳正剛 告訴記者。
除了流轉拋荒的田地, 吳正剛的合作社還吸納了 當地大批勞力務工。“實施 鄉村振興戰略,為‘三農’ 發展描繪了燦爛的前景。” 吳正剛表示,作為為民農 機合作社的領頭人,他有 責任擔當農業發展、農民 增收的重任。
編輯:chenguo
上一篇:
耄耋老黨員的家國情懷——記荊楚楷模退伍老兵張向溫
下一篇:
用心做教育 以愛潤桃李 ——記咸安區人大代表,咸寧高中黨委書記、校長朱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