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行走在咸安的鄉間田疇,田埂越來越少,田塊越來越大,曾經碎片化的土地如今被織成一張綠毯,大氣磅礴。
土地流轉率越高,代表著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程度越高。
數據顯示,在咸安49萬畝耕地中,逾26萬畝進行了流轉,土地流轉率高達53%,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推進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就是要在土地流轉上做文章,推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生產,實現農業生產效益與農民收益、集體收益的最大化。”咸安區委書記顧興旺說。
一場發生在咸安農民身邊的“土地規模革命”“效益革命”已然掀起。
小田變大田
規模帶來效益
高橋鎮高橋村高橋河,是一條“網紅河”,每逢夏季,日接待游客近萬人次。
但省道與河道之間,卻有著一片“爛泥塘”,歷史上“十年九淹”,遇水即絕收。
去年,區政府將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鄉村振興示范點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兵合一處”,在高橋建設全市首個“鄉村客廳”。
項目雖好,但土地經營權屬不一,建設、經營、管理,都是難題。
“大流轉”讓問題迎刃而解。在政府號召下,高橋瑞隆種植合作社主動揭榜,以400元/畝的高價,將167畝土地集中流轉,有了經營主體,項目建設水到渠成。
承建方按照經營主體意見,為其量身打造經營所需的溝、渠、水、路,拆掉田埂“化零為整”,開展宜機化改造,出色的硬件條件,讓合作社負責人李建軍直呼“投有所值”。
他同記者算了一筆賬:集中連片的高標準農田,旱澇保收減掉了“沉沒成本”,整地成本銳減三分之一,每畝地上能種出200斤油菜籽、1000斤優質稻,畝均效益達1500元。
高橋鎮鎮長張娟文另算了一筆賬:春有油菜花、秋有五彩稻,集中連片的耕地既是金窩窩、更是如畫景,帶來的“注意力經濟”衍生出熱鬧的燒烤、夜市,為當地群眾收入再加碼。
都是“地里刨食”,“含金量”和過去不可同日而語。
毗鄰咸寧高新區的橫溝橋鎮孫田村,有著另一派“科技與未來”的景象。
大田間,農機來回“撒歡”;半空中,無人機盡情翱翔。立體作業之余,農戶拿出手機、打開APP,就能查看各地塊肥力數據,并根據信息提示因地補肥。讓人不禁直呼種地竟也“高大上”。
因為看中孫田村土地流轉率高的好基礎,去年10月,咸安區在此啟動了16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土地生產效率迎來二次加速。
“就像從毛坯房住進了‘精裝修’。”瑞隆種植合作社負責人劉國防這樣形容高標準農田。單拿取水灌溉來說,智能化的堰壩,讓農民取水的工作時間從過去的4個小時縮短至1分鐘。
“大流轉”加速了高標田建設進程,而高標田建設,讓農民跑步邁向現代化。
2010年以來,咸安累計投入資金9.15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31.22萬畝,考評成績始終處于全省第一方陣。高標準農田占耕地保護面積的比例已高達85.89%,預計2025年就能實現“全覆蓋”。?
農民變股東
集約增長收益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大流轉”的盛行,讓咸安從側面認識到一個現實問題:農村人口外流、種植收益不理想。
2023年咸安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牢牢扭住土地流轉這個促進農民增收的“牛鼻子”,探索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有效做法,更大力度鼓勵發展規模經營。
官埠橋鎮帶頭開展了嘗試。?
“參與管理20000元、股份分紅7000元、個人年收入30000元……”在官埠橋鎮雨壇垴村3組,村民胡隆懷看著會計師事務所送來的財報,笑得合不攏嘴。“當股東、看財報,咱也體驗一把CEO。”
前年,雨壇垴村黨支部書記陳炎焰等人籌資300萬元,成立家馨農村專業合作社,3個村民小組以土地資源集體入股,占股50%。
家馨合作社采取“以水以田養山養人養工”的辦法,開展集約化的經營。用高收益的精養魚池、稻田支付分紅和村民務工工資,為當下計;同時預留資金在山地發展精細化水果種植,為長遠謀。
如今,一個小小合作社,年產值已有400萬元,“合伙人”年均收入達3萬元以上。
受“大流轉”和“共同締造”理念啟發,雨壇垴村15組探索出更加超前的土地托管模式,在360畝荒地上“織錦繡”。
無需合作社入駐、不給政府添負擔,該村灣自發成立產業理事會,全權托管所有荒地,在理事長陳洪水的帶領下,大家自籌30萬元平整土地,進行臍橙西瓜套種。
村民自發投勞,根據勞動強度、勞動能力分組,農忙時參與勞動,農閑時外出務工,出勤率高達90%以上。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村中老人不由贊嘆,“仿佛進入人民公社‘升級版’。”
閑置資源搖身一變,成了集體資產;而集體資產,也不愁變不成資金。陳洪水指著通組道路說,每逢斧頭湖開湖,漁民、釣魚愛好者在此借道而過,屆時幾千人集聚,正是“橙黃橘綠時”。
用“大流轉”“大托管”轉變村民身份,做大集體蛋糕,咸安給出了多個標準答案。
縱觀全區,已有753個合作社、205個家庭農場、43個托管主體參與到了“大流轉”“大托管”當中,推動著農業集約高效發展。
“位置”變“數字”
理念賦能發展
回到“大流轉”的操作層面。巨大的流轉規模,為基層社會治理、土地糾紛調處、日常監管、便民服務等帶來了巨大挑戰。
要想讓土地流轉走得更遠,僅憑村級組織和區直部門,已然是“鞭長莫及”。
“湖北數字農經”的出現,恰逢其時。去年,咸安區被確定為全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網簽備案試點區,而汀泗橋鎮古塘村作為試點中的試點,第一個吃上了“螃蟹”。
在古塘村,掃一掃二維碼,村民就能將自家土地輕松流轉到種糧大戶那兒。
村干部只需在電腦上簡單核對,輕點鼠標,一份專業的電子合同即在“云端”生成。
沒多久,“押一付一”的流轉金在線上就實現支付。
放在過去,一套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流程走下來,起碼得折騰幾個來回:雙方見面、洽談磋商、簽訂合同、報備存檔、資金往來等等。
“最為棘手的,還是因合同格式不規范、地塊不精準甚至‘口頭合同’帶來后續矛盾糾紛。”古塘村黨支部副書記彭麗敏說,系統提供的專業電子合同,明晰了各方權責,大家依合同辦事,矛盾糾紛自然逐漸消弭。
古塘村丈量全村土地,將之“數據化”,上傳云端。農戶信息、土地信息、流轉情況在云端一目了然。
土地不再有物理空間界限,只有概念“邊界”。村集體可以根據規模種植所需,在兼顧便利性的前提下按“數字”分配。
簡而言之:村民如有返鄉種地意愿,村集體將在不影響規模種植需要的前提下,為其就近劃設同等面積的土地。
“再不用管自己的田在哪兒,只用記住面積多大就行!”數字時代的到來,讓村民們高舉雙手、熱烈歡迎。
咸安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徐盛斌介紹,“數字農經”帶來的變化是“革命性”的,大宗土地流轉監管、涉農惠農政策落實、流轉數據實時掌握,都能一步到位網上辦。更重要的是,“大數據”帶來的極高便利性,正在加速推進“大流轉”,形成了一個規模集約高效的良性閉環。
目前,咸安區已上傳14614條土地流轉合同,備案面積達115086畝,這一數據還在飛速更新,試點的成功經驗,已正式向全市推廣開來。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饒敏 吳文謹 阮智愚 特約記者 胡劍芳 李婷婷 通訊員 王鋼
編輯:hushaopeng
上一篇:
下一篇:
強陣地?育新風?樹先進?赤壁“德治教化”激活市域善治新氣象
通過小視頻、科普文章,在線為大眾普及病毒防控、常見病和多發病的知識。“云醫生”們懷揣必勝的信念,分秒必爭,使出渾身解...
國慶節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為“祖國母親”慶生的日子。2021甌智僑華裔少年郎慶國慶云端聯誼活動現場王金鑫攝云端聯誼活動在...
曹荷香(通山)遮風擋雨的樹冠日益稀疏佝僂的身軀在時間的侵蝕下顫抖鳥兒啁啾枝丫的巢是我收攏的肩膀腳下的土地布滿徘徊的腳印...
:“老師,手機學習扛不住了,能幫我把電腦寄回來嗎?”……隨著居家學習時間增長,湖北科技學院學子合理安排學習和生活、加強專...
倪霞(通山)濡濕的空氣里我聞到了江南大地春潮涌動的歡笑聽到百花在云端竊竊私語翠竹于風中搖曳招展呼喊筍娃破土露芽大山小...
7月5日,在全國高考前夕,深圳衛視《熱點云登錄》召集學霸過來人和高考專家們共話高考,助力2020高考考生金榜題名,也給廣大...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無法開放的旅游景區為保持熱度,通過視頻、直播、在線互動、VR體驗等多種方式,給消費者豐富的在線體驗....
云端比美拼實力,成了最近最熱門的時髦方式。而陳數劉詩詩就更是秀出不俗氣質,骨子里透出的優雅大氣讓人難模仿。面容精致不...
以北斗衛星全球組網成功為主線,運用高精度編程激光光繪、交互影像數字技術、浮球矩陣、可變混響環繞聲學系統……9月21日, 2...
咸寧網訊通訊員張靜妍、楊超、汪詩琪:7月17日,以“聚焦食品安全,促進行業發展”為主題的“食品安全與營養湖北行”走進咸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