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国模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

首頁 新聞 政務 圖片 要聞 聚焦 縣域 專題 文娛 科教 旅游 財經 論壇 名醫 招聘 數字報 新媒體 返回
首頁 >> 資訊 >> 要聞資訊 >> 正文

向規模要效益——咸安土地“大流轉”觀察

來源:咸寧網 時間:2023-05-08 08:40

春天里,行走在咸安的鄉間田疇,田埂越來越少,田塊越來越大,曾經碎片化的土地如今被織成一張綠毯,大氣磅礴。

土地流轉率越高,代表著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程度越高。

數據顯示,在咸安49萬畝耕地中,逾26萬畝進行了流轉,土地流轉率高達53%,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推進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就是要在土地流轉上做文章,推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生產,實現農業生產效益與農民收益、集體收益的最大化。”咸安區委書記顧興旺說。

一場發生在咸安農民身邊的“土地規模革命”“效益革命”已然掀起。

小田變大田

規模帶來效益

高橋鎮高橋村高橋河,是一條“網紅河”,每逢夏季,日接待游客近萬人次。

但省道與河道之間,卻有著一片“爛泥塘”,歷史上“十年九淹”,遇水即絕收。

去年,區政府將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鄉村振興示范點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兵合一處”,在高橋建設全市首個“鄉村客廳”。

項目雖好,但土地經營權屬不一,建設、經營、管理,都是難題。

“大流轉”讓問題迎刃而解。在政府號召下,高橋瑞隆種植合作社主動揭榜,以400元/畝的高價,將167畝土地集中流轉,有了經營主體,項目建設水到渠成。

承建方按照經營主體意見,為其量身打造經營所需的溝、渠、水、路,拆掉田埂“化零為整”,開展宜機化改造,出色的硬件條件,讓合作社負責人李建軍直呼“投有所值”。

他同記者算了一筆賬:集中連片的高標準農田,旱澇保收減掉了“沉沒成本”,整地成本銳減三分之一,每畝地上能種出200斤油菜籽、1000斤優質稻,畝均效益達1500元。

高橋鎮鎮長張娟文另算了一筆賬:春有油菜花、秋有五彩稻,集中連片的耕地既是金窩窩、更是如畫景,帶來的“注意力經濟”衍生出熱鬧的燒烤、夜市,為當地群眾收入再加碼。

都是“地里刨食”,“含金量”和過去不可同日而語。

毗鄰咸寧高新區的橫溝橋鎮孫田村,有著另一派“科技與未來”的景象。

大田間,農機來回“撒歡”;半空中,無人機盡情翱翔。立體作業之余,農戶拿出手機、打開APP,就能查看各地塊肥力數據,并根據信息提示因地補肥。讓人不禁直呼種地竟也“高大上”。

因為看中孫田村土地流轉率高的好基礎,去年10月,咸安區在此啟動了16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土地生產效率迎來二次加速。

“就像從毛坯房住進了‘精裝修’。”瑞隆種植合作社負責人劉國防這樣形容高標準農田。單拿取水灌溉來說,智能化的堰壩,讓農民取水的工作時間從過去的4個小時縮短至1分鐘。

“大流轉”加速了高標田建設進程,而高標田建設,讓農民跑步邁向現代化。

2010年以來,咸安累計投入資金9.15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31.22萬畝,考評成績始終處于全省第一方陣。高標準農田占耕地保護面積的比例已高達85.89%,預計2025年就能實現“全覆蓋”。?

農民變股東

集約增長收益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大流轉”的盛行,讓咸安從側面認識到一個現實問題:農村人口外流、種植收益不理想。

2023年咸安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牢牢扭住土地流轉這個促進農民增收的“牛鼻子”,探索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有效做法,更大力度鼓勵發展規模經營。

官埠橋鎮帶頭開展了嘗試。?

“參與管理20000元、股份分紅7000元、個人年收入30000元……”在官埠橋鎮雨壇垴村3組,村民胡隆懷看著會計師事務所送來的財報,笑得合不攏嘴。“當股東、看財報,咱也體驗一把CEO。”

前年,雨壇垴村黨支部書記陳炎焰等人籌資300萬元,成立家馨農村專業合作社,3個村民小組以土地資源集體入股,占股50%。

家馨合作社采取“以水以田養山養人養工”的辦法,開展集約化的經營。用高收益的精養魚池、稻田支付分紅和村民務工工資,為當下計;同時預留資金在山地發展精細化水果種植,為長遠謀。

如今,一個小小合作社,年產值已有400萬元,“合伙人”年均收入達3萬元以上。

受“大流轉”和“共同締造”理念啟發,雨壇垴村15組探索出更加超前的土地托管模式,在360畝荒地上“織錦繡”。

無需合作社入駐、不給政府添負擔,該村灣自發成立產業理事會,全權托管所有荒地,在理事長陳洪水的帶領下,大家自籌30萬元平整土地,進行臍橙西瓜套種。

村民自發投勞,根據勞動強度、勞動能力分組,農忙時參與勞動,農閑時外出務工,出勤率高達90%以上。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村中老人不由贊嘆,“仿佛進入人民公社‘升級版’。”

閑置資源搖身一變,成了集體資產;而集體資產,也不愁變不成資金。陳洪水指著通組道路說,每逢斧頭湖開湖,漁民、釣魚愛好者在此借道而過,屆時幾千人集聚,正是“橙黃橘綠時”。

用“大流轉”“大托管”轉變村民身份,做大集體蛋糕,咸安給出了多個標準答案。

縱觀全區,已有753個合作社、205個家庭農場、43個托管主體參與到了“大流轉”“大托管”當中,推動著農業集約高效發展。

“位置”變“數字”

理念賦能發展

回到“大流轉”的操作層面。巨大的流轉規模,為基層社會治理、土地糾紛調處、日常監管、便民服務等帶來了巨大挑戰。

要想讓土地流轉走得更遠,僅憑村級組織和區直部門,已然是“鞭長莫及”。

“湖北數字農經”的出現,恰逢其時。去年,咸安區被確定為全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網簽備案試點區,而汀泗橋鎮古塘村作為試點中的試點,第一個吃上了“螃蟹”。

在古塘村,掃一掃二維碼,村民就能將自家土地輕松流轉到種糧大戶那兒。

村干部只需在電腦上簡單核對,輕點鼠標,一份專業的電子合同即在“云端”生成。

沒多久,“押一付一”的流轉金在線上就實現支付。

放在過去,一套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流程走下來,起碼得折騰幾個來回:雙方見面、洽談磋商、簽訂合同、報備存檔、資金往來等等。

“最為棘手的,還是因合同格式不規范、地塊不精準甚至‘口頭合同’帶來后續矛盾糾紛。”古塘村黨支部副書記彭麗敏說,系統提供的專業電子合同,明晰了各方權責,大家依合同辦事,矛盾糾紛自然逐漸消弭。

古塘村丈量全村土地,將之“數據化”,上傳云端。農戶信息、土地信息、流轉情況在云端一目了然。

土地不再有物理空間界限,只有概念“邊界”。村集體可以根據規模種植所需,在兼顧便利性的前提下按“數字”分配。

簡而言之:村民如有返鄉種地意愿,村集體將在不影響規模種植需要的前提下,為其就近劃設同等面積的土地。

“再不用管自己的田在哪兒,只用記住面積多大就行!”數字時代的到來,讓村民們高舉雙手、熱烈歡迎。

咸安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徐盛斌介紹,“數字農經”帶來的變化是“革命性”的,大宗土地流轉監管、涉農惠農政策落實、流轉數據實時掌握,都能一步到位網上辦。更重要的是,“大數據”帶來的極高便利性,正在加速推進“大流轉”,形成了一個規模集約高效的良性閉環。

目前,咸安區已上傳14614條土地流轉合同,備案面積達115086畝,這一數據還在飛速更新,試點的成功經驗,已正式向全市推廣開來。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饒敏 吳文謹 阮智愚 特約記者 胡劍芳 李婷婷 通訊員 王鋼


編輯:hushaopeng

上一篇:
下一篇: 強陣地?育新風?樹先進?赤壁“德治教化”激活市域善治新氣象

相關新聞

咸寧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咸寧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咸寧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咸寧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咸寧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新媒體

  •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門紅
  •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u id="mkfrf"></u>

          <p id="mkfr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