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鎮尖山村曾是通城縣一個不起眼的村莊,自開展“共同締造”活動以來,一年時間不到,村里越來越美,人民生活也越來越幸福,完成了從被動的“要我做”,到主動的“我想做”“我要做”的轉變。
“我這次回來,發現家鄉跟以前大不一樣了,道路刷黑了加寬了,水渠也建設得很好。”尖山村村民王敏說。
寬闊平坦的柏油路面,整潔干凈的鄉間村落,金黃燦爛的油菜花田,家鄉的變化,讓自駕返鄉的王敏不禁感嘆連連。
“家里好看了”“村莊變美了”是回鄉村民的真切感受,而這種變化,源于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
去年6月以來,包保縣領導、鎮村干部、駐村工作隊在尖山村召開屋場會30多場,從決策共謀到發展共建,同家沖屋場先后完成危舊土坯房拆除、閑置場所平整、道路拓寬刷黑、文化廣場新建、菜園子改造,辦好了一批群眾期盼已久的實事。
“原來這里是一口水塘,垃圾都往里面倒,成為臭水溝,到了夏天有很多蚊子。去年在這里開屋場會,老百姓提意見,大家出謀出策,出力出錢,像這些石頭都是各家各戶捐的,現在把這里建成了一個花園,我們非常滿意。”村民吳金國介紹。
“共同締造”活動凝聚起鄉親們共建美麗家園的共識,村民們自覺扮靚房前屋后,村子一天一個樣。但是,共同締造協奏曲中又發生了一個小插曲——
村民王某在同家沖屋場主路旁的一座祖墳已有五十多年,幾年前,相鄰兩戶居民私下協商,各出5萬元與王家商議搬遷祖墳,但王家認為祖宗定下的地方怎么能改,搬遷始終沒有達成一致。
在環境改造過程中,尖山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融合黨意民心 ,發動黨員中心戶、老鄉賢分頭與王家幾兄弟商量。通過用心溝通、用情感化,從“不能談”到“可以談”,再到“談得攏”,半個月不到,就完成了王家祖墳的遷址工作。
“通過召開屋場會和交心談心,做通了老百姓的工作,王家無償的將墳墓搬遷,祖墳原址按村民意愿建成了一個休憩小游園。”湖北銀保監局駐尖山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苗壯說。
看到鄰里紛紛“出力”,家門口變了個模樣,60歲的村民張秀琴自覺認領了村灣區域的清潔維護工作。
“我們這里的環境搞得這么好,都是大家各負其責,把屋場掃得干干凈凈。環境好了,我們身體好,住著也舒服。”村民張秀琴說。
如今,村民們自覺承包了自家門前屋后的環境衛生。村里成立了共同締造理事會、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等理事機構,構建橫向到邊的村民自治體系,不斷吸納全村黨員、村灣鄉賢、能工巧匠為會員,讓村灣群眾在協商中增進互信、達成共識,形成共商共管的良好風氣。
“我們村里的建設,是大家共謀商定的,所以要管好,要達到我們心目中理想的標準。”村民牟洪平說。
眾人拾柴火焰高,如今的尖山村基礎設施齊全、環境干凈整潔、民風淳樸至善,呈現一派和諧的鄉村景象。與此同時,村里正努力發展艾葉種植產業,帶動農戶增收,做強集體經濟。
通過共同締造,黨員群眾正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建設美好的明天,隨著一個個愿景逐步變為現實,尖山村也將享受共同締造帶來的豐碩成果。
“通過共同締造,全體黨員群眾吃懂弄通了‘五共理念’,我們正借著共同締造的春風,以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為突破口和著力點,團結帶領全村的人民群眾,努力建設產業興旺、社會和諧、家庭和睦、生態優美的尖山村。”五里鎮尖山村黨支部書記王雙全說。
咸寧日報全媒體特約記者 黎賽明
編輯:hushaopeng
上一篇:
咸寧市委黨校課程再獲全省黨校系統精品課程
下一篇:
通城農業農村局放心農資助力春耕
嚴守耕地紅線,堅決防止非糧化、非農化, 3月23日,通城縣五里鎮組織人員到五里牌社區開展國土衛片圖斑整治行動。
8月31日,通城縣五里鎮五里村7組,湖北翔龍袋業有限公司扶貧車間傳出“噠噠”的機器聲,工人們正忙著生產各種包裝袋。今年,...
11月26日,湖北固德包裝制品有限公司通城縣五里鎮扶貧車間生產現場,一片繁忙景象。■投資建廠,為產業脫貧找出路今年,五里...
下一步,五里鎮將繼續加大排查力度,對鎮域內“活人墓”、違規祭祀等有關現象保持高壓態勢,樹立鎮村喪葬新風尚。
咸寧網訊通訊員李索報道:近日,中央文明委評定公布了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名單,通城縣五里鎮尖山村榜上有...
咸寧網訊記者朱亞平報道:白磚青瓦馬頭墻,綠水青山蔚藍天,這不是皖南村落的景致,而是通城縣五里鎮左港村善緣谷風景區的畫...
湖光山色,小橋流水,初冬的善緣谷如一幅寫意山水畫,沉淀著濃厚的“孝善文化”氣息。同時,為推動村級產業發展,該村積極發...
湖北省通城縣五里鎮左港村。該村曾是通城縣重點貧困村,共有9個村民小組, 708戶3898人,貧困人口233戶749人,人均耕地面積不...
為塘湖鎮黃袍中學、大堝完小、雋水鎮油坊小學、北港鎮豐衣小學、五里鎮灣頭小學提供了242200元助學助教,總計597400元。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周榮華報道:3月1日,市委書記丁小強赴通城縣調研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開展今年第二期黨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