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国模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

首頁 新聞 政務 圖片 要聞 聚焦 縣域 專題 文娛 科教 旅游 財經 論壇 名醫 招聘 數字報 新媒體 返回
首頁 >> 專題報道 >> 其他專題 >> 咸寧市傳統戲劇文化展 >> 崇陽提琴戲 >> 人物介紹 >> 正文

提琴戲第一、二代藝人傳略

來源:咸寧網 時間:2024-01-11 11:06

蔣春保18921964),藝名蔣傳玉,男,湖南省臨湘縣長安鄉王禾村黃斗李蔣家單家垅人。11歲隨大嶺村藝人彭瑞生學唱琵琴戲,先后隨李堯林等班在湖南臨湘,湖北通城、崇陽,江西修水等地演唱賣藝。20世紀30年代末,同湖南臨湘來崇的藝人周怡生等人搭班演唱提琴戲,飾花旦、老生、丑角,是臨湘琵琴戲演變成崇陽提琴戲的最早一位藝人。蔣演藝精湛,抗戰期間在劉定一抗日武裝駐地的蔡家墩演唱《劉海戲蟬》出名,與劉結為好友。先后寄居在蔡墩、南林等地。將其長子出繼在青山大泉趙家(磨刀)后,落戶在趙家樓下屋。解放后長期從事教戲傳藝活動。先后在青山磨刀、太平、石垅、古市東流,白霓大市、老鴉坑、虎頭沖等地教戲,藝人趙丙建、趙送祖、付堂清、杜國安、廖問仁、周祖送、廖典意、廖定意、陳佛勝、雷天賜、張送華、甘伯煉、沈漢屏等均為其徒弟。蔣教徒極為嚴厲,凡認為有教習條件和演藝前途的弟子,當日教給的劇本邊(川)詞,要求晚上熟讀后才能入睡,第二天晨起時在床上默記背誦一次,便可排練;對動作悟性不好的學徒,常有用腳撥打行為,促學徒早日進入角色。蔣記心極好,百余部劇本川詞不用筆記草稿,隨口背誦。晚年,以“生養死葬”為條件被青山石垅劇團聘任為傳藝師傅,居住在石垅村,去世后安葬在該村鳳形山毛屋墩上。蔣春保為人謹慎,雖經歷坎坷,卻從不傳揚自己的身世,只將滿腹戲曲才藝傳流于崇陽,為崇陽提琴戲的產生和發展作出了貢獻。2014年清明期間,縣提琴戲協會為蔣春保先生立碑,紀念這位崇陽提琴戲的第一代藝人。

李甲成1903-1959),男,湖南省臨湘縣詹橋鎮人。李成年后先進入楊會南科班學小丑,后入李堯林班,拜李南林為師學唱琵琴戲,靠賣藝為生。是繼蔣春保之后隨班到崇陽賣藝、將臨湘琵琴戲演變成崇陽提琴戲的第二位藝人。李戲藝全面,唱腔優雅,武樂嫻熟。中年后工老生,從唱功到演藝,堪稱一流。因鼻子呈紅色,被戲界稱為“紅鼻子”師傅。解放后,先后被銅鐘、青山、常嶺、吳城、艾家洲、星橋、石城、烏龜石、雨山、洞泉等劇團聘請任教。李不識字,但記性特強,數十本劇目川詞熟記于心,每到一地,由自己口授,學徒抄錄。李性格溫雅,平易近人,傳藝循循善誘,為業內一流師傅,各地爭相聘請。實在應付不過來時,安排其繼子黃楚文代為跟班傳藝,自己不定期到班指導,閉著眼睛聽,便知道哪里需要調整,哪里需要糾正。崇陽解放初期組建的劇團中,有四分之一的演藝人員是他的學徒,為崇陽提琴戲的產生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李于1940年前后在崇陽賣藝時與銅鐘坪譚桂英女士結婚,往來居住于臨湘詹橋與崇陽銅鐘坪兩地。1952年,烏龜石山下灣成立提琴戲劇團時,為了請到李來劇團任教,事先分給李全家四口人的田地,將李從銅鐘坪遷居烏龜石落戶,至1959年因病去世,由烏龜石劇團的弟子安葬于該村。

許國南1904-1964),男,湖北省通城縣北港鎮長春村嶺背人。略識字,12歲跟師從羅暢舟學戲,先工花旦,后各行皆唱。被湖南臨湘桃林圳口李家堯林班聘請,到崇陽青山和白霓演唱儺案戲,在岳陽、臨湘、通城、崇陽等頗有名望。許面容白皙,身材修長,演藝精湛。19499月,被通城縣文教館委派邀集藝人左滿保等17人成立的“大眾楚劇團”任團長。1956年后,被崇陽縣青山艾家洲劇團、白霓老鴉坑、王泥墩、長城劇團等聘為傳藝師傅,為崇陽提琴戲的發展作有貢獻。

周怡生1914-1977),男,湖南省臨湘縣托壩墈塘周人。民國十八年在岳陽筻口一家煙店幫工,后入西塘楊楚書戲班當伙夫。民國二十一年,跟師李甲成、李德昭學戲,繼又拜王慶保為師。后隨李甲成到湖北通城、崇陽創辦提琴戲班,與張關佛、孫庭楨等藝人搭班演唱提琴戲,在鄂東南、贛西毗鄰地演唱賣藝近20年,享有名望,他工小生、正旦,表演細膩,刻畫人物逼真,唱腔委婉動聽,文武樂兼備。尤以《游春》中吳三保為觀眾稱贊。對崇陽提琴戲、岳陽花鼓戲唱腔研究較深。民國二十七年(1938),因違犯禁演花鼓戲與琴師李梓林同時被抓,關押期間,二人合作創作了有名的提琴腔“哀調”,為提琴戲的形成作出了貢獻。解放初入通城大眾楚劇團。1953年回到岳陽,加入岳陽花鼓戲劇團,繼續從事戲劇演出和研究工作,為岳陽花鼓戲的發展作有貢獻。

孟福昌1914-1976),男,湖南省岳陽縣十步鎮宋家村人。孟從小受當地戲劇環境的影響,演唱漢劇絲弦,有武打功夫。成年后賣藝為生。民國三十年,與臨湘藝人蔣春保搭班,學唱提琴戲,曾在崇陽蔡家墩演唱《穆桂英掛帥》中飾旦角穆桂英而名聲鵲起,后與境內蔣春保或周怡生搭班,各行皆通,尤重老生,成為崇陽提琴戲主角之一。解放前夕,居青山篩泉龔家(現南林村)。1954年與趙保云女士結婚成家,居住在青山冷水港廖家。先后受聘到白霓白石港汪家、油市嶺、路口洋路蔡家、高枧、大白及青山南林等村的業余劇團教唱提琴戲。19561120日至125日,孟代表崇陽民間提琴劇團赴武漢參加全省第一屆戲曲觀摩匯演,他演唱的提琴戲《菜園會》劇目榮獲一等獎,其本人受到中國戲曲大師曹禺等人的接見,是崇陽提琴戲第二代主要藝人之一。1960年前后,配合縣文化館和湖北省藝術學院崇陽實習隊整理崇陽提琴戲劇本、對音樂唱腔開展記譜,為崇陽提琴戲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文字資料,為崇陽提琴戲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王子余1914-1986),男,崇陽青山南林王家坳上人,略識字。民國三十年師從第一代藝人蔣春保學演提琴戲,主演花旦、丑角十數年,花旦嗓音極好,是崇陽提琴戲第二代藝人之一。晚年往來于白霓、石城、青山南林、石垅等地,在鄉村業余提琴劇團傳教戲藝,為提琴戲發展作有貢獻。

孫庭楨1915-1983),別名魯堵,男,崇陽縣白霓鎮白霓橋人。提琴戲樂師。少時讀過四年私塾,稍長即好鄉土戲曲。1939年從師于湖南藝人蔣春保學演提琴戲,工丑行,1942年又學旦行,1944年正式改習場面,邊學邊參加演出。他十分熟悉提琴戲唱腔、曲牌、鑼鼓經。能演戲、能導戲,尤擅拉提琴,吹嗩吶。20世紀40年代在崇陽一帶頗有影響。1950年后,長期在農村傳徒授藝。195611-12月,與孟福昌等以《菜園會》參加孝感地區匯演和湖北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會演,其伴奏頗獲好評。他曾多次為當地文化部門提供提琴戲文武曲牌和音樂資料。1983年咸寧地區編印的《提琴戲音樂》中的小調、曲牌、鑼鼓經,有許多是根據他的演唱、吹奏、口述記錄的。孫是崇陽提琴戲第二代主要藝人之一,為崇陽提琴戲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貢獻。

松林1917-1989),男,藝名岳武仙,湖北省通城大坪鄉來蘇村袁家屋人。提琴戲琴師。1939年從藝,從師岳陽藝人彭德一,習提琴、嗩吶和擊樂。曾隨吳蘭生(通城人,行李老板)等藝人在崇陽、通城及湖南平江、岳陽、臨湘等地從事演藝活動。后長期與蔣春保、李甲成、許國南、周怡生、孟福昌等藝人共班演出。吳琴技精湛,且能登臺演唱小生、老生和丑行不少劇目。民國年間,與崇陽石坑口潘家當童養媳的龐天秀女士結婚(白霓橋二合劉家人)。解放后,先后被崇陽青山艾家洲劇團、白霓大市月山劇團、芭蕉泉劇團、謝家橋劇團和臨湘戲班聘任為傳藝師傅,授徒甚多。1983年為咸寧地區采錄提琴戲音樂竭力提供資料,口述并參與演奏了許多鑼鼓經和演唱了許多唱段,對提琴戲的傳承作出了貢獻。

胡金富1918-1955),男,湖北省通城縣北港靈門口人。從小隨李堯林班學唱提琴戲,戲藝全面。民國年間到崇陽搭班賣藝,主演花旦、婆旦、丑角。因其表演動作花哨,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是崇陽提琴戲第二代藝人之一。解放初,被路口聯合(今白霓鎮石山村施家)、棠棣、南邊、大竹園等劇團聘任為傳藝師傅,為崇陽提琴戲的發展作出貢獻。民國37年前后,與崇陽女士戴佛梅結婚,落戶在白霓大市石坑口。1955年去世,安葬在石坑口華玉門前。

張關佛1919-1963),男,原名劉關佛,通城塘湖鎮塘湖社區業形屋人。青年時期在本地戲班學演提琴戲,主演小生兼武樂十數年。1948年前后到崇陽與臨湘藝人蔣春保、周怡生等人搭班賣藝,期間,與青山車上張家張桂香女士結婚,當上門女婿,并繼續從事戲劇演藝活動。1950年正月,在自己居住的車上張家組建提琴戲班,是崇陽境地解放后第一個成立的業余劇團。張先后受聘擔任青山車上張家、蔡墩河嶺、古市東流等劇團的傳藝師傅。張演藝極佳。飾小生,風味十足;飾老生,很有氣派;飾《帶子尋夫》中的全瞎子,能將黑眼珠藏起,把白眼珠全部露出,是演藝界的獨門技術。其上馬的動作惟妙惟肖,尤其精彩。張傳藝極為認真投入,除言傳身教外,都要講清關鍵動作的要領和依據。50年代,農村業余劇團化妝買不起油彩,張教演員用面粉代替,巧用色調,能勾劃各類舞臺人物的臉型。是崇陽提琴戲的發展作有貢獻。

廖問仁1920-1987),男,崇陽縣青山鎮石垅村人。讀過私塾,青年時期拜蔣春保為師學唱提琴戲,主演生、旦行。解放初,為首組建本村業余劇團,并隨春保師到白霓虎頭沖、老鴉坑等劇團教習文武樂。1961年,為全面學到春保師的戲藝,在全縣眾多劇團爭相聘任春保師教戲的緊俏時期,他采用大隊集體出資購房給春保師居住,許諾對其生養死葬的待遇,將春保師接到石垅村住下傳教。兩年時間內,由春保師口述,廖自己抄寫提琴戲劇本川詞百余本(大部分在“文革”中遺失)。蔣春保師病故后,按約定安葬春保師于石垅村鳳形山毛屋墩。廖年老后,曾受聘到銅鐘案山蔣家等地教戲,是一位為崇陽提琴戲的發展作有貢獻的藝人。


編輯:yangweijie

上一篇: 優秀演藝人員簡介
下一篇:

咸寧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咸寧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咸寧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咸寧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咸寧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新媒體

  •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門紅
  •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u id="mkfrf"></u>

          <p id="mkfr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