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傅,這一周我想聽你上口語交際課,這種課型我還不知道怎么上。可以嗎?”臨放學前,一個辦公室的“徒弟”李再美湊到了我跟前。
“哦,好的,那我就準備第四單元的口語交際《我們做朋友》,可以嗎?”
“當然可以,謝謝師傅!師傅講的什么課我都想去聽!”
“你這徒弟,常常給師傅點兵點將,看來今晚我又得熬夜,好好備課修改課件了。”
“課件我幫您弄。”
“做課件你是我的師傅,但我得先把課備好了才能再改課件,你等我備好課就晚了,還是我自己邊備課邊修改吧。”
“師傅辛苦啦!師傅辛苦啦!有其他啥事我可以幫您的您就吩咐。”
“嗯,好嘞!”
這樣的對話成了我這些年的日常。2013年起,學校開展了“青藍工程”師徒結對活動,我光榮成為了學校第一批指導教師,當起了“師傅”。為了幫助新教師的快速成長,學校指派新老教師一對一結對子。“師傅”從師德、教學技能、教學常規多個方面對“徒弟”進行指導,單周師傅講一節示范課,雙周徒弟講一節匯報課,互相聽課評課,進行教學切磋,日常的備教批輔隨時請教交流。于是,在正常的班主任工作、組長工作、學校其他教育教研活動之余,我的事情更多,人也更忙了。我們師徒在忙碌中碰撞,在忙碌中成長,在忙碌中凝結起濃濃的師徒之情。
看著這個剛入職,在辦公室里整天圍著你左一聲“師傅”,右一聲“師傅”,滿腔教育熱情,一臉求知若渴的年輕教師,我不敢懈怠又心生羨慕。我竟然當起了“師傅”,竟然有人天天喊我“師傅”,我年輕時何曾想過能有一個師傅?
思緒飄到未滿18歲、師范畢業的那一年,我來到陽新縣興國鎮五一學校。這個學校有10來個教學班,20多位老師,正規師范院校畢業的老師僅占一半左右。我這個師范生剛一到,一位老教師就讓我就接手了語文課,當上了班主任,兼任大隊輔導員。這位老教師高興地告訴我,一直就盼著有人來接替她。我滿腔干勁,滿腦是書本上的教育教學理論,身兼多職忙得團團轉,卻在真實的學生和瑣事面前連連碰壁,理想和現實相去甚遠。學生即便上課搗亂卻依然可愛的光環怎么不見了?學生即便不寫作業只要老師耐心教育的法寶怎么不靈了?我束手無策,眼光投向那些在校待了多年的老教師們,他們的目光里滿是淡然和質疑,我能找誰?誰能教教我?路在何方?實踐,摸索,糾正;再實踐,摸索,糾正,我一個人在黑暗中一小步一小步地前行,是多么渴望前面有一束光,能讓我加快步伐穿越黑暗……如果那時我也有一位“師傅”,是學校指定給我的師傅!我定能像我的徒弟李再美這樣,有問題便能問,想學便可以找人學,我定不會一個人在黑暗中摸索那么久,也許今天的我能走得更高更遠。
一個人能在入行起步時有良師相伴,是何等的幸運和幸福,能少走多少彎路啊。我要不遺余力地把自己這么多年的所學所得傳授給我的徒弟,不讓她像當年的我一般在黑暗中獨自摸索太久。教育本就是一個接力棒遞給下一個的托舉事業,我要有何保留 。一年后徒弟出師了,看到她的自信,聽到同事們對她的贊許,我甚至比自己取得成績還高興。“青藍工程”一年又一年地繼續開展,我的徒弟也一個一個地往后接著。李再美、陳小蓉、徐瀛、龔如詩、岳智慧、余蒙、戴瑩……
能喊一聲“師傅”,多幸福,能聽一聲“師傅”,心里多美。辦公室,操場上,食堂里,樓道間,在整個校園的角角落落,“師傅”“徒弟”常常縈繞人們耳間,成了咸寧市實驗小學一道亮麗的風景。
(咸寧市實驗小學 徐亞鈺)
編輯:何珊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人們做事總是帶有很強的目的性。但仔細看看,恰恰是這些模式化的生活,在不知不覺中固化了人們的思維...
有那么幾個月,我們不敢聚餐。B飯局的起源竟然與火有關談到聚餐就不得不談到“火”。《飯局的起源》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但它在...
最后,通過專家評審團公平、公正的評選,評選出一等獎10人,二等獎17人及最佳語音獎4個。
“所有的鈍角都比直角大……”這是十二小二年級學生期末口語考試中的一段視頻。
此次活動為英語老師們搭建了交流、學習、成長的平臺,教師們將會以此次活動為契機,重視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探索課堂提質增效...
洪山高中住校生進門先消毒武大附中校園消殺武漢市第四十九中學的測溫通道楚天都市報記者柯稱郭會橋揭明玥肖楊張裕通訊員董綴...
咸寧網訊全媒體記者王勃、甘源、通訊員丁小波、譚陽清報道:臨近開學,崇陽縣各學校采取最為嚴密的防控措施保障師生健康安全,...
學校先后被評為市級“示范高中”、“法治學校”,省級“校園管理先進單位”、“課改先進學校”、“綠色文明校園”、“高效課...
校園,作為教書育人的所在,是文明的重要傳播場所,也是展示文明的窗口。紅榜:咸寧市第二實驗小學、咸寧高新實驗外國語學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