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經常使用手機的用戶來說,懂得如何規(guī)避各類APP給消費者挖的“坑”可謂一項必備技能。不少消費者在“吃一塹、長一智”的經歷中,逐漸了解到一些APP所謂“免費試用”背后潛藏的陷阱。
即便如此,在某第三方投訴平臺輸入“免費試用”,仍然跳出多達1.9萬余條投訴,其中許多是吐槽各種APP軟件的。一句“免費試用,到期自動續(xù)費”背后究竟暗含多少套路,何以讓一些消費者頻頻“踩坑”?
有的玩起“文字游戲”:免費確實是免費,但實際是“購買一個月或者一年的服務,免費前幾天”,意思是花錢買會員后才“免費贈送”那試用的幾天;
有的擅長玩弄“障眼法”:將“免費試用”的按鈕設計得大而顯眼,“到期自動續(xù)費”則以非常小的字體隱藏在某個犄角旮旯,或是一閃而過不給用戶反應時間;
有的直接搞“霸王條款”:說是免費試用7天,第三天沒有任何提醒就為消費者續(xù)費為會員,甚至點擊訂閱之后就直接扣款;
…………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讓用戶防不勝防。
APP開發(fā)商必須明白:套路玩得越深,越會反噬自身。完整、明確、詳細地寫明“免費試用”的解釋條款,并以顯著、易于理解的方式提醒消費者,這是應盡的基本義務。如果時間和精力不花在不斷完善服務、優(yōu)化體驗以吸引用戶主動開通會員上,而是花在想方設法“套路”消費者上,這樣的APP顯然只會自毀長城,喪失掉最為寶貴的用戶口碑和信賴。
而想要維護APP行業(yè)的良好生態(tài),催生更多設計精良、用戶體驗良好的APP不斷涌現(xiàn),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讓那些挖空心思“套路”消費者的APP嘗到甜頭、獲得好處。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加強治理和日常監(jiān)管,對APP各類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發(fā)現(xiàn)一起、嚴懲一起,并及時曝光典型案例,起到警示作用。
不論是訂閱時“一路暢通”、退訂時“百轉千回”的“自動續(xù)費”套路,還是開屏彈窗“關不掉、亂跳轉”的老問題,抑或是超范圍收集個人信息、過度索取用戶權限等亂象,背后都有少數企業(yè)為了短期、眼前、一時利益不顧長遠發(fā)展的短視行為在作祟。期待各方凝聚共識、形成工作合力,推動APP治理更加有效,營造更健康、更干凈、更安全的網絡消費環(huán)境。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下一篇:
關于印發(fā)《App違法違規(guī)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認定方法》的通知
……人們期待是否還能有不被打擾的生活民法典草案規(guī)定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
題:“數字生活”需警惕多重風險新華社記者尹思源移動支付、網絡約車、線上辦事……“數字生活”已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主流生活方...
填個興趣培優(yōu)班孩子的個人信息就被盜用了?如何保護兒童和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安全?
……人們期待是否還能有不被打擾的生活民法典草案規(guī)定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
針對小型個人信息處理者、處理敏感個人信息以及人臉識別、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應用,制定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規(guī)則、標準。
針對小型個人信息處理者、處理敏感個人信息以及人臉識別、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應用,制定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規(guī)則、標準。
針對小型個人信息處理者、處理敏感個人信息以及人臉識別、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應用,制定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規(guī)則、標準。
在“喜”的講解下相信大家已經對App個人信息收集使用規(guī)則不明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關于這一點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的沈校亮教授...
從昨天起, APP是否“違法違規(guī)”收集個人信息有了明確的“認定”。
針對小型個人信息處理者、處理敏感個人信息以及人臉識別、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應用,制定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規(guī)則、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