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通城縣四莊鄉寺背村優質稻基地,脫貧戶譚幼林與村民一道在大田里除草,旁邊的秧田密匝匝地長著青綠的秧苗。“這里以前是荒田,今年播種一季晚優質稻呢。”
寺背是個山區村,前幾年,由于灌溉不便,地勢較高地帶的107畝田地撂荒。今年,鄉里加強治理“非糧化”問題,該村一方面籌資23萬元新修一口當家塘和溝渠,另一方面組建種養合作社,流轉荒田種優質稻。
“撂荒田種成聚寶盆。” 村黨支部副書記金大明介紹,合作社依托駐村的武鋼集團,注冊產品商標,采用生態種植,人工插秧、人工除草,不用農藥化肥,生產的稻米全部銷往武漢店的高端客戶,價格相當普通稻米的兩三倍。
除草、挖溝、種秧……村種養合作社的記工本上顯示,譚幼林這兩個月已在基地干了22天,按一天120元計算,他可領取2640元工資。由于這片基地有他家流轉的3畝田,下半年還可以分到300斤優質稻谷。像他一樣,合作社吸納261戶脫貧戶為社員,每位脫貧戶既可在基地打工賺錢,還可以流轉田入股分紅。
寺背村荒田種優質稻,是通城縣大力整治耕地“非糧化”的鏡頭之一。今年以來,全縣各鄉鎮以村為單位,入戶入地塊排查,對每塊撂荒田涉及的承包戶及位置、面積、拋荒原因等信息全面登記,建立問題臺賬。全縣共排查出撂荒面積18283畝,其中撂荒兩年以上面積為10255畝。
“強化政策引導,堅決治理非糧化。”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黎云飛介紹,該縣對撂荒兩年以上的耕地取消承包戶地力保護補貼,糧食補貼發給實際種糧者。
撂荒田在保持原承包戶承包權的前提下,由村委會統一收回承包經營權。縣政府安排獎補資金,對種植雙季稻的每畝獎勵300元。縣農業農村局組織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宜稻則稻,宜旱則旱,確保復耕復種成功。
“合作社+農戶”“村級集體+農戶” “公司+農戶”……各地因地制宜,創新開發模式,鼓勵引導龍頭企業、農技服務中心等參與撂荒田地流轉、租賃和開發。北港鎮由農技服務中心牽頭成立滅荒公司,農戶在自愿的前提下,與公司簽訂流轉協議,頭三年的田地收益歸公司所有,三年后,如果農戶愿意自己種,公司無償歸還田地。目前公司已種“雙季稻”早稻2213畝,剩下2004畝撂荒田將種中稻和大豆。大坪鄉惠民農機專業合作社流轉1500畝荒田種水稻,實行規模化經營。
播種新綠,收獲希望。目前,全縣已整治撂荒田15000多畝,其中,栽種水稻11000多畝,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近4000畝。(張大樂、陳新、劉珊珊)
編輯:hushaopeng
上一篇:
下一篇:
你來說?我來辦?崇陽:“四場夜話”紓民困
人物名片:市人大代表、通城縣優質稻發展種植聯合社理事長本報訊記者李嘉、通訊員杜洪報道:2019年12月29日,通城縣沙堆鎮港...
咸寧網訊通訊員方琴報道:3月16日起,市紀委監委派駐市農業農村局紀檢監察組會同市農業農村局,加強對各縣市區農業農村部門的...
“市委五屆八次全會是在新冠肺炎后疫情時期召開的一次非常關鍵、非常重要的會議”,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黃文說。黃文認為,要把...
咸寧網訊(通訊員梁寧)近日,新街鎮王家月村荊江路段的村路拓、埋設水管管道施工現場,挖掘機正揮動鐵臂,眼前是一片緊張、...
咸寧網訊通訊員王賢波、李震宇、孫恒報道: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通山縣農業農村局以“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抓手,...
咸寧網訊(通訊員王賢波李震宇孫恒)10月15日,通山縣闖王鎮仙崖村,縣農業農村局正組織大型機械設備及技術人員對荒田進行開...
”吳惠芳說,合理設定指標內容和標準,發揮評價結果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引領廣大鄉村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咸寧網訊記者吳文謹報道:3月8日下午,市委副書記、市長楊軍到市農業農村局調研并召開座談會。副市長劉復興主持座談會。
咸安水資源充沛,自2009年開始實施人工增殖放流活動以來,經過不懈努力,全區水資源不斷優化,水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對助推我...
對安全生產大檢查責任不落實、失職瀆職、玩忽職守造成惡劣影響的,嚴肅追責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