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6月5日電 題:這里的鄉鎮醫生越來越有底氣
新華社記者陳弘毅
談起幾個月前福建三明市沙縣區夏茂鎮的一場“極速救援”,鄰里街坊都豎起了大拇指:“鎮上的醫生救了老羅一條命!”
去年9月,67歲的夏茂鎮長阜村村民羅光如突然感覺胸痛,立馬來到沙縣區總醫院夏茂分院就診。
“不好,您可能心梗了!”接診醫生第一時間為羅光如做了檢查,證實了這一判斷后,立即啟動“救援綠色通道”。在沙縣區總醫院專科醫生的遠程視頻指導下,分院醫生迅速為羅光如進行了溶栓治療,救護車隨即將他送往上級醫院。
“多虧了這‘無縫對接’的救援,我很快就痊愈了!”羅光如在家中樂呵呵地告訴記者。“過去,鄉鎮遇到此類情況根本無力處置,救護車從鎮上趕到城里大醫院要一個小時,往往錯過最佳救治時間。”沙縣區總醫院夏茂分院院長曹清水說。
沙縣區總醫院夏茂分院醫生羅光松(右一)正在看診。受訪者供圖
沙縣區總醫院黨委書記萬小英說,近年來,基層診療服務能力大大提升。“以心梗治療為例,沙縣區總醫院2020年開始建設胸痛中心,輻射全區各級公立醫療機構,通過加強分院醫生培訓、優化救治流程、提升檢查能力等工作,心梗病人能夠實現早發現、早治療、少后遺癥。”萬小英說。
記者在沙縣區多個鄉鎮分院看到,DR機、彩超機、心電監測儀等檢查儀器已配齊。分院醫生做完檢查,結果能夠立即傳輸到總醫院相關科室,由專家遠程會診或出具報告單。此外,經過總醫院專科醫生的系統培訓,加上診療流程的不斷優化,分院醫生的診療病種從幾年前的不到50種,普遍上升到如今的80種以上。
“一些病我們過去見得少,只能說‘去縣里看吧’,群眾自然覺得鄉鎮醫療能力不行,有個頭疼腦熱都想往大醫院跑。現在,每個醫生都有一支總醫院專家組成的‘智囊團’在‘撐腰’。”曹清水說。
沙縣區總醫院夏茂分院醫生羅光松說:“過去我們很少有機會到上級醫院學習,這幾年跟著總醫院的專家處置了不少復雜病例,平時還可以遠程參加總醫院的查房和會診。面對患者,我們越來越有底氣,群眾也越來越信任我們。”
沙縣區總醫院夏茂分院醫生羅光松(左一)正在查房。受訪者供圖
縣域內的醫療機構能夠“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正是來自三明對基層醫療體制的改革。萬小英說,通過組建縣級總醫院,把過去鄉鎮衛生院的人、財、物統一納入總醫院的“大盤子”中,由總醫院為轄區全體居民健康負總責,把管護居民健康的“觸角”伸到最基層,這樣基層更有動力提升醫療服務能力。
自2012年以來,面對醫藥、醫療、醫保領域長期存在的頑疾,福建三明堅持人民至上、敢為人先,對虛高藥價、過度診療等率先“開刀”。此后,三明堅持“三醫聯動”,不斷改革公立醫院管理體制、優化薪酬分配,在破解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上取得明顯成效,為全國醫改提供了寶貴經驗。
據了解,如今三明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次占總診療量的近60%,縣域內就診率超過90%,基本實現常見病多發病在市縣解決、頭痛腦熱在鄉村解決。下一步,三明將持續提升醫療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健康“獲得感”。
編輯:hushaopeng
上一篇: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大變革丨浙江“養老協作”:海島支老,一起安好
下一篇: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川陜革命老區:紅色故事在延續
初冬時節,走進幕阜山北麓的通城縣關刀鎮水興村,一條寬闊的柏油馬路貫穿蜿蜒,無論是路面亦或房舍的拐角處,都被清理得干凈...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饒敏吳文謹特約記者胡劍芳李星5月24日,記者再次來到咸安區官埠橋鎮采訪,王英華生前的同事都說他是個“實...
故宮文化是如何融入當代生活?國潮興起之際,現代城市如何構建傳統優秀文化傳播繁衍的平臺?文化消費升級之下,城市運營者如何找...
特約記者胡劍芳2月7日(大年初三),咸安區婦幼保健醫院門診里,看病的人流絡繹不絕。來婦幼保健院看病的,大多數是大人帶孩...
本報記者易舒冉與全國政協委員王松靈約采訪時間很不容易,作為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忙碌是王松靈生活的主旋律。很快,首都醫...
有一回,我數學考試不及格,放學后被數學老師叫到辦公室狠狠地批評了一頓,我難過極了,當從學校出來,天快黑了,我急急忙忙...
■成麗(咸安)人到中年,歲月的風霜不經意間在眉梢留下印痕,心亦是負累的,孩子的升學或工作、生存的壓力或困境、親友與日常等諸...
郝醫生再也沒下樓轉圈了,小區的人再也看不到郝醫生,郝醫生已和她丈夫離婚,搬出了陽光小區。
3月22日,云南省援鄂醫療隊隊員在昆明長水機場參加歡迎儀式。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專門赴武漢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時,向奮戰在...
開欄的話: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專門赴湖北省武漢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時,向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的廣大醫務工作者、人民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