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10月4日電 題:堅持生態優先理念 打造內陸創新高地——陜西:寫好黃土地上新時代新答卷
新華社記者孫波、鄭昕、付瑞霞
“這個項目的電池轉換效率、單片加工成本達到業界領先水平,滿產后全年產值可達300億元,解決8000人就業。每年產出的電池放到咱們項目上去發電,每年的發電量相當于三峽水電站的一半。”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咸新區基地負責人曹允波介紹道。
金秋時節,記者來到黃土地上全球單體最大的光伏電池生產研發基地,走進園區內的秦創原光伏創新中心——隆基中央研究院,200多米長的中試線映入眼簾,設備發出低鳴聲,科研人員聚在一起一邊查看顯示屏參數,一邊進行著討論。
科研人員在秦創原光伏創新中心——隆基中央研究院中試線上工作(2022年9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完成技術攻關邁出實驗室、即將走向量產的晶硅太陽能電池,將在這里完成從研發到生產的最后一百米。
“電池轉換效率每提高0.01個百分點都意義重大。”隆基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徐希翔說,自2021年4月至今,隆基綠能已經11次刷新電池轉換效率的世界紀錄。
科研人員在秦創原光伏創新中心——隆基中央研究院中試線上工作(2022年9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在他陳設簡潔的辦公室,記者一眼就看到了裝在相框里的光伏電池,這是去年10月隆基研發團隊將一款電池的轉換效率提升至26.30%、刷新世界紀錄后制作的紀念品。如今,這一數值已被他們提升至26.50%。
“2010年剛回國的時候,國內光伏行業的研發制造設備中有90%以上依賴進口。經過全行業的努力,目前我國在這一領域已經實現了自主可控。”徐希翔對記者說。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強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做實做強做優。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陜西全力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創新成果和產業發展緊密對接,讓更多科研成果直接面向經濟主戰場。
在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切片工廠,工人在進行檢測包裝作業(2022年1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在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切片工廠,工人在進行檢測包裝作業(2022年1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這個橡皮泥一樣的東西在遭遇外力沖擊后會‘遇強則強’。”指著一款新型材料,陜西拓銳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西安交通大學化學院副院長張彥峰告訴記者,這個基于西安交大科研成果的納米智能吸能材料項目,去年借助秦創原春種基金支持,僅42天就孵化成為企業,4個月內實現了成果產品化。如今,這款材料已經應用到體育運動裝備、摩托車騎行服等的制造上。
在位于秦創原總窗口所在地陜西省西咸新區的陜西拓銳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展示自主研發的納米智能吸能慢回彈護具(2022年6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公司的名字借用兵馬俑的英文,來彰顯陜西人銳意進取、只爭朝夕的‘擰勁兒’。”張彥峰介紹,拓銳考的發展歷程,是陜西抓好要素投入和服務保障,發掘培育一批創新力強、成長性高的科技制造業企業的縮影。“我身邊越來越多高校教師主動參與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為國家的產業轉型升級貢獻力量。”他說。
在位于秦創原總窗口所在地陜西省西咸新區的陜西太合智能鉆探有限公司,工人準備對智能定向鉆機進行性能調試(2022年6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陜西持續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秦嶺陜西段生態環境優良等級面積達99%,黃土高原成為全國增綠幅度最大區域,承擔南水北調中線工程70%水量的漢江、丹江實現“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快看,那就是‘東方寶石’朱鹮!”
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牛克勝走在前面,順著他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剛剛完成采收的稻田里有朱鹮成群結隊地落下覓食,頻頻還有白鷺、蒼鷺飛過。
兩只朱鹮在陜西省洋縣謝村鎮一片收割后的稻田里嬉戲(2022年9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朱鹮曾廣泛分布于俄羅斯遠東、朝鮮半島、日本和中國一些地區。20世紀中葉以來,朱鹮棲息地面積不斷縮小,種群數量銳減。人們曾普遍認為,野生朱鹮已經滅絕。”牛克勝說道。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我國現在朱鹮的數量已經有7000余只了。”牛克勝笑著說,“今年,這里共誕下48只朱鹮幼鳥,為歷年來最多。”
在被稻田環抱的陜西朱鹮人工繁育中心,記者看到優雅高潔的朱鹮在寬大的網籠里振翅歡叫,飼養室中幾只在野外受傷被送來的朱鹮,正在工作人員的悉心呵護下康復。
位于漢中市洋縣的陜西朱鹮人工繁育中心放飛大籠(2021年5月1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牛克勝告訴記者,朱鹮種群的擴大正是陜西從“國之大者”高度狠抓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恢復增長的一個生動而又有力的見證。
“我們將繼續努力,不斷提升野外種群監測水平和人工繁育能力,計劃通過幾代朱鹮養護人的不懈努力,到2049年在全國更多省份建立朱鹮野外種群,爭取讓這個物種以秦嶺為中心逐步向東亞歷史分布地恢復。”牛克勝對未來充滿信心。
編輯:yangweijie
上一篇:
喜迎二十大丨西藏:傾力描繪高質量發展多彩畫卷
下一篇:
喜迎二十大丨云南: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節能降耗減排成效明顯, “十三五”期間,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16%, 2021年同比再下降5.6%。
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創新生態持續優化湖北交出亮眼科技創新成績單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文俊通訊員張智丘劍山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
4月25日,俯瞰武漢東湖高新區高新大道軸線兩側的科創大走廊。
據《華爾街日報》22日報道,四家央行與國際清算銀行合作創建了一個樣板平臺,支持使用多種央行數字貨幣進行國際結算,顯示各...
與會人員一致認為,此舉是推動“武咸同城”職教實踐,將充分優化資源配置,搭建“政校行企”四方聯動大平臺,構筑產教融合協...
至此,武漢軌道交通線網線路增至11條,運營站點282座,運營總里程達到435公里。武漢地鐵,正以昂然奮進之姿,迎接新的征程。
春回大地,祖國山川生機盎然。北京2022年冬奧會單板滑雪男子大跳臺決賽在北京首鋼滑雪大跳臺舉行。
原標題:非遺文化館“點靚”傳統老街6月6日,游客在游覽瓶窯老街的非遺館群。當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瓶窯老街內的非遺館群正...
農民歌會的動人鄉音,匯入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雄渾交響.廣州農講所紀念館舉辦“紅歌快閃”國慶特別節...
新華社北京9月7日電?題:續寫社會長期穩定奇跡——新時代中國社會建設述評新華社記者樊曦、劉夏村、陳弘毅“我們要牢記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