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国模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

首頁 新聞 政務 圖片 要聞 聚焦 縣域 專題 文娛 科教 旅游 財經 論壇 名醫 招聘 數字報 新媒體 返回
首頁 >> 專題報道 >> 2021專題 >> 長江,寧好!——來自長江咸寧段的報告 >> 岸線風情 >> 簰洲灣鎮 >> 正文

【咸寧長江岸線行⑨】離開漁船,他們生活變了樣 ——嘉魚縣簰州灣鎮采訪記

來源:咸寧網 時間:2021-11-07 09:01

簰州灣,咸寧境內128公里長江岸線的最北端。

長江在此向西拐了一個彎,再調頭東流。奇特的地理景觀,也造就了簰州灣在長江防汛中的特殊地位——“簰州灣彎一彎,武漢水落三尺三”。

西流灣,也是江魚聚集的回水灣。

簰州灣鎮人大主席劉強文說,簰州灣鎮有41公里長江岸線,占咸寧境內長江岸線的1/3,長江嘉魚段持證漁民324戶,簰州灣占了近一半。

2019年10月31日,隨著簰州灣最后一艘漁船起吊上岸,長江嘉魚段漁民告別以長江捕魚為生的歷史。

漁民上岸后,生活過得怎么樣?我們在簰州灣找答案。

老漁民說:

“感謝黨和政府對上岸漁民的關心”

“來來,吃點橘子”,在簰州社區臨江堤邊的一處院子里,陳昌環順手從橘子樹上摘了幾個黃澄澄的橘子硬塞到記者手中。

71歲的老漁民陳昌環面色紅潤,聲如洪鐘。

風里來雨里去的捕魚生涯,簰州灣沒有幾個比陳昌環資歷更老。加上陳昌環還擔任過社區書記,所以在群眾間頗有威望。

“漁民上岸政策剛出來的時候,有些人不理解,我雖然已經退休,但作為一名老黨員,還是要發揮點作用。”陳昌環率先交船上岸,還幫助縣、鎮、社區干部一起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

漁民沒有田地,最擔心的就是上岸之后的生存問題。陳昌環把漁船上交獎補政策、投資創業優惠條件、免費培訓技能等相關政策記得爛熟于心,講解給漁民聽。

“長江禁捕是國家保護長江的大政策,我們都要理解支持。總是在船上到處漂也不是個辦法,娃娃讀書也不穩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陳昌環說的話漁民覺得實在。

想學種養殖手藝的,縣里組織免費培訓班;想做點小生意的,市場監管、稅務等相關部門上門來服務;生活確有困難的,一事一議落實幫扶……

陳昌環住的是一處上世紀70年代末建的房子,多處開裂漏雨。縣里工作組在走訪漁民家庭時留意到他的困難,在政策范圍內申請資金對房屋進行了修繕維護,“住了三四十年的破房子現在修好了,我打從心里感謝黨,感謝政府對我們這些上岸漁民的關心。”

農機大戶說:

“以前江上漂泊,現在有了像樣的家”

找陳文春并不順利,打了十多個電話都沒人接。村干部說,肯定是在開農機,太吵聽不見電話。

在農田里見到陳文春時,他剛從旋耕機上下來歇會兒,身后不遠處還停著一臺農機,“那也是我的”,陳文春說。

父親是老漁民,在江里呆了大半輩子,一條船就是全部家當,陳文春從小在船上長大。2000年,他拿出僅有的2000余元新婚禮金買了一條木船,也踏上父親的道路。

“船上夏天蚊子圍著飛,冬天凍得睡不著。老婆有一次不小心掉到江里了,我拼命喊千萬要抓著漁網別松手”,把老婆連人帶網從江水里拖起來,小夫妻在船上相顧無言淚漣漣。

后來,出江捕魚越來越難,有時候一天也捕不到幾條魚。“一家人要吃要喝要生活啊,肯定要想其他辦法了”,2011年,陳文春求親告友借錢買了一臺農機。

漁民上岸后,陳文春轉型成為一名農機手,開著農機在簰州灣當地“打田”。由于他干活不惜力,加之手頭農機不斷增多,業務已經從熟人朋友發展到洪湖、仙桃等周邊縣市。

“這些年買農機大概花了60多萬吧,自己拿了一部分錢,借了一部分。”陳文春現有大型農機七八臺,“買農機有補貼,學農機有培訓,國家政策好,累點也沒啥。”

現在的陳文春早就不住船里了,領了住房補貼,自己再花了30多萬元建了一棟樓,“終于有了一個像樣的家。”

細問之下,才知道陳文春還承包了100畝菜地種植白菜和包菜,承包了30畝魚塘。這個“特別能吃苦”的簰州漢子,每天忙得腳不沾地,但是內心十分充實。

手套廠廠長說:

“一起苦過的人,更要互相幫襯”

43歲的陳文剛出生在一個漁戶家庭,高中畢業后在外短暫闖蕩了一陣子,最終還是回家跟著父親上了漁船,在船上一干就是10多年。

見到陳文剛時,他正在鎮上的零散加工戶家里收貨。

“靠天吃飯,養家糊口,談不上什么收成”,回憶在江上漂泊的日子,陳文剛說,總的印象就是一個字,“苦”。

有一年中秋節,陳文剛和父親駕船出江捕魚,突遇風雨雷暴,“船艙都進水了,船在江面打轉轉”。憑著幾十年的出江經驗,父親好不容易帶著陳文剛駕船脫險,“家家戶戶都是團圓時,我們爺倆差點‘丟’在江里了”。

2014年,從各種渠道聽說可能要“禁捕”的陳文剛,意識到漁民這碗飯可能吃不長久了。年底,他拿出所有的積蓄5萬元,盤下了鎮上一個手套廠。

手套廠生產不難,難的是銷路。陳文剛一次次拿著樣品去武漢的企業推銷,守在負責人辦公室門外幾個小時只為說上幾句話。

雖然是小手套廠,但是產品不掉毛、不粘毛,質量過硬,最終陳文剛成功地與某品牌車企建立了銷售渠道。

劉強文說,陳文剛手套廠的零散用工以中老年女性為主,大部分是此前上岸的漁民家屬,通過他的帶動解決了生計問題。

53歲的張家坊村村民張友英一邊踩縫紉機,一邊不時看看在客廳里玩耍的小孫子,“現在在家帶孫子,從陳總(陳文剛)那里拿原料回家加工,每個月還有1500元左右收入,行情好的時候能拿2000多元”,這樣的日子,張友英很滿足。

陳文剛說:“我們是在漁船上苦過的人,更會互相幫襯著過好現在的日子。”

如今,陳文剛的手套廠已經搬到了嘉魚縣城,有500多平方米面積,日常有30多名零散用工,產品銷路也越來越廣,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記者感言:

一個職業的背后,就是一個人甚至一家人的生計。

伴隨著長江十年禁漁,一些人的人生軌跡必然發生改變。

簰洲灣,全市漁民最多的鄉鎮。有很多漁民像三位被訪者一樣,祖祖輩輩打漁為生,與長江有著深厚的感情。

長江禁捕、漁民上岸,他們有理解、有支持、有不舍,也有不安:上岸后,會不會像“魚兒離了水”,怎么存活?

得益于漁民上岸“應扶盡扶、應保盡保”的好政策,強化保障、引導就業,讓上岸漁民的生活更加“如魚得水”,讓長江得以休養生息。

采寫:向東寧 程昌宗 周萱 

? 劉 震 章文靜



編輯:hefan

上一篇:
下一篇: 視頻:護漁隊勸導“釣友”

相關新聞

咸寧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咸寧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咸寧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咸寧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咸寧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新媒體

  •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門紅
  •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u id="mkfrf"></u>

          <p id="mkfr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