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傍晚,咸安大幕鄉雙垅村17組新建的村民小游園一如往常地熱鬧起來,不一會兒,就有數十人來此休閑娛樂。
“已經多年沒這般熱鬧過了。”村支書朱萬澤感嘆,作為一個曾經的省級深度貧困村,過去雙垅村4280人中至少有半數在外務工,如今“空心化”現象得到了極大改善。
楠竹長期以來是雙垅村村民最重要的經濟來源。但由于產品附加值低,受市場行情影響大,村民收入大打折扣。為維持生計,很多人選擇外出打工。
“如今家里有活兒干,工資還不低,誰還肯出去?”作為村里的保潔員,陳新英每月能拿1500元工資,而類似“廣場保潔員”“村組保潔員”等穩定工作崗位還有不少。
近年來,雙垅村大力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基礎設施建設,惠民實事一樁都沒落下。
作為一個深度貧困村,干這么多事情,錢從哪兒來?
2017年,雙垅村整合上級扶貧資金,建成楠竹加工廠,邁開了楠竹深加工第一步,當年就為每根竹子增加了5元的附加值。第二年,采取“公司+村+貧困戶”模式,將工廠租賃經營,一舉解決了楠竹滯銷難題,每年向村集體上交利潤10.5萬元。
在楠竹加工廠隔壁,雙垅村與浙江老板馬仁中合作建成的竹炭廠也開工在即。
楠竹加工廠平均每天消耗的35噸竹子中,廢料就多達18噸。“將廢料打成竹粉,用模具壓制成空心管狀,然后送進土窯燒制,最后出成品精包裝。”馬仁中說,多道生產工序帶來了巨大的用工需求,長期性崗位的平均月薪可達7000元,熟練工人甚至可以超過萬元。
憑借“租賃經營”模式,雙垅村在這條竹產業鏈上,就可獲得50余萬元/年的集體收入。
如今,返鄉大學生賀慈在家鄉開起竹工藝品廠;來自四川的燒窯工人王延友喚來其他親朋,來雙垅“打拼”。
依竹興工,依竹富民。如今雙垅村的竹產業,每年可實現產值4000萬元,帶動120名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小山溝里人氣集聚,欣欣向榮。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文謹 特約記者 李星 通訊員 吳濤 楊天慧)
編輯:hefan
上一篇: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赤壁市金峰村 脫貧摘帽靠產業
下一篇: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紅土地”越來越紅火——福建老區蘇區發展新貌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