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攻堅,幕阜山麓戰鼓聲聲;
百企幫扶,非公經濟旌旗獵獵。
精準扶貧工作中,通城縣倡導非公企業積極參與“百企幫百村、脫貧奔小康”活動,增強貧困鄉村造血功能。目前,全縣已有54家企業主動與42個重點貧困村和38個山區村進行結對幫扶,投入幫扶資金1.5億元。
悠悠桑梓情,紅紅同心圓。通城非公企業用愛心和責任,譜寫一個個精準扶貧的精彩故事。
“把工廠辦到貧困山區”
“兒子在家門口上班,孫子在村小學讀書,一家人能在一起,日子會越過越好的……”3日,關刀鎮道上村5組貧困戶李落保一臉的滿足。
李落保和愛人都疾病纏身,不能干重活,兩孫子在上學,兒媳離家出走,家里唯一的依靠是兒子李淑樓。以前,兒子出去打工,家里只能靠左右鄰居照顧。去年,“上有老下有小”的李淑樓回到家鄉,在云水云母科技有限公司上班,一年工資2萬多元。工作之余,還可以幫助家里干農活,照顧全家人。
去年,作為非公企業、通城縣電子產業龍頭企業的平安電工投資4800萬元,在云溪庫區擴建生產基地,安排庫區400多人就業。每個貧困戶至少安排一個勞動力上班,年老體弱的安排干門衛、當清潔工。
道上村村支書方小平介紹,像李落保這樣的貧困戶本村還有97戶,都陸續進廠上班,鄰近幾個村也是如此。一人就業帶動全家脫貧,平安電工為庫區群眾辦了一件大好事。
同樣的故事,在黃袍山區、岳姑山區等地不斷上演。
玉立集團在塘湖鎮荻田村投資800萬元,建300臺機織布廠,為附近村鎮300多人提供就業崗位,其中貧困農民130多人。
麗爾家公司在大坪鄉方仕村興建了1500平方米的吸水棉巾包裝車間,安排30多名貧困農民就近就業……
縣委常委、統戰部長蔡琦說,通城非公企業扶持貧困村興建村級企業,或者把車間建到貧困人口集中的地方,讓貧困戶就近就業,就地脫貧,成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有效模式。
“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
“荒地成了聚寶盆,這樣的好事竟然讓我碰到了……”說這話的是大坪鄉水口村的胡小榮,她拿手頭的山地入股黃袍山公司建油茶基地,什么都不用管,到豐產期后每年都有分紅。
胡小榮自2006年車禍后一直癱瘓在床,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全靠老公一個人在縣城做小本生意。一時間,胡小榮家生活越過越差,幾度揭不開鍋……
去年,村里找到胡小榮,通過“企業+基地+貧困戶”的模式讓胡小榮拿手頭的山地入股,與黃袍山公司合股經營,共建油茶基地。
胡小榮算了一筆帳:她家有3.5畝地,每畝產值是3000至5000元,按照公司合同,農戶與公司四六分成,每畝收益1200到2000元,她家一年可以分紅4200到7000元。她打算讓老公回來,到油茶基地做農工,一天可賺150元左右。
黃袍山公司是通城一家非公企業,也是綠色食品產業的龍頭企業。近年來,公司通過“企業+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在各鄉鎮擴建油茶基地3萬多畝,與農戶合股經營,由公司免費提供良種苗木、無償提供技術服務、保底價回收油茶籽,基地用工優先安排貧困戶勞動力。
與黃袍山公司不同的是,該縣生豬產業龍頭企業新三匯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養殖模式,由企業無償送仔豬、無償包防疫、仔豬長大包回收,扶持80多戶貧困戶養豬。
貧困村、貧困戶相對集中的大坪鄉,是“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的受益者。鄉長吳紅艷說:“這種扶貧模式,不僅讓貧困戶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還讓他們掌握了種養技能,增強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不讓貧困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如夸父逐日般上路,讓路上的辛酸融進我們的眼睛,讓心靈的困境化作永遠的堅定,為了那個共同的中國夢!”
這是五里鎮左港小學五年級學生付璐娜參加全國中小學生作文大賽時,撰寫《我的夢,中國夢》里的語句。這篇飽含真情、表達理想追求的散文,最終獲得省一等獎。
品學兼優、多才多藝的小璐娜不曾忘記,三年前,她跨入新學校時,不會寫作文,普通話發音不準,英語從未接觸。如今,在老師的教育下,她的普通話標準流暢,英語口語也像模像樣。
四年級的胡磊也是一名貧困學生。爸媽長年在外打工,被爺爺奶奶拉扯大的他性格孤僻,不茍言笑。二年級搬到新校時,體育老師幾次喊“向右看齊”都沒聽懂,被同學們笑話了好一陣子。如今,“丑小鴨”變身“小天鵝”。小胡磊普通話標準了,成績提高了,還學會了打籃球、踢足球。
付璐娜和胡磊的故事,每天在左港小學上演。
左港是通城縣五里鎮的庫區、邊遠山區。以前,村里只有一個教學點、兩個年級班。高年級的學生要走10多里山路到附近村的小學讀書。
贏通電子公司董事長黃暉決心扶貧先扶教育,牽頭捐資800多萬元,高標準建成左港寄宿小學。塑膠跑道、微機室、圖書室、美術室、體育室、音樂室一應俱全,配有專門的英語、日語和音美體老師。在全國作文大賽、奧數競賽中,學校有30多人次獲市級、省級獎勵。
“不讓貧困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為非公企業家的共識。福人公司捐資100萬元幫助石南中心完小修建教學樓,讓200多名農村孩子就近上學。雙獅茶業等11家企業捐資55.4萬元,援建大坪鄉下畈小學等18所學?!ㄓ浾摺£愋隆⌒焓缆敗⊥ㄓ崋T 金旭紅 程懿君)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崇陽易地扶貧搬遷拔除窮根 "跳出深山"落地生根
下一篇:
“點餐式”培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