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新聞網訊 咸寧日報記者劉文景、程慧、特約記者陳衛民、李江湖、通訊員陳舒林報道:“不毛之地成綠蔭,立根原在石頭縫”……25日,通山縣南林橋鎮石垅村11組的一幅“山水畫”讓記者驚喜有加:偌大一座石頭山,硬是被村民們“種”成了一座郁郁蔥蔥的花果山。山下碧波蕩漾,山上綠意盎然,生態美景賞心悅目。
村支書張世生介紹,過去這一帶少有植被,都是石頭和黃土,而村民們種綠種滿、見縫插綠,在堅硬的“外殼”上披上了嶄新的“綠衣”。如今,荒山成青山,石山變“金山”,已成規模的60畝桂花、胖柑等經濟林,不僅美化了村莊生態,還可實現年增收10萬余元。
今年來,通山縣緊扣中心構建“綠心”,強力推進“山通水富,綠色發展”戰略目標,全面深化國土綠化,增加森林資源總量,改善生態質量,增強生態功能,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著力打造中部“綠心”先行區。
縣委書記石玉華說,中部“綠心”建設的“通山擔當”,就是把綠色的優勢利用好,把綠色的資源保護好,把綠色的產業發展好,把綠色的紅利釋放好。
構建“綠心”,先造“綠滿”。該縣加快推進“綠滿通山”行動,大力開展荒山造林綠化,以強化服務為抓手,合理做好基地建設規劃和品種布局,同時加強造林種苗的質量管理,加大林地流轉力度,今年至目前已完成綠化造林12.58萬畝。
該縣著力實施綠色產業富民工程,用活相關政策,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優先發展油茶、楠竹、水果、花卉苗木、香榧、茶葉等特色經濟林,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新興產業,增加農民收入,目前全縣油茶種植面積達24萬畝,楠竹種植面積達43萬畝。
與此同時,該縣發揮良好的山水資源、生態環境、宗教文化和山岳氣候優勢,適應消費升級需求,開發形成觀光、休閑、度假相結合的生態旅游產品體系,捆綁九宮山和隱水洞聯合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帶動全縣旅游業轉型發展。
同時,該縣不斷加強水土保護,嚴把采礦權準入關,嚴格控制礦山總量,抓好水體保護,疏通水面航道,加強富水湖生態治理,控制和規范網箱養魚,嚴厲打擊亂采砂、亂養殖、亂捕撈、亂砍伐等行為。
為全面厚植生態優勢、充分釋放生態紅利,該縣采取連片成線、整村推進方式,大力開展“百村栽萬樹,綠化新家園”活動,將綠色示范鄉村工程與美麗鄉村建設、“四化同步”示范鄉鎮、“三萬”活動相結合,推行林農結合、林水結合、林路結合,讓森林入村、繞路、依水、圍田,描繪“白云深處秀美鄉村畫卷”,真正讓通山成為“綠心”的核心區、先行區。
編輯: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