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有祖傳絕技,卻把自己種植的茶葉擠進了“湖北十大名茶”行列;他沒有進過大學校門,卻有3個科研項目獲得國家專利;他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以自己的埋頭苦干和無私奉獻,被評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成為全省唯一被中國科協編入《中國農村能人》一書的“能人”……
他就是湖北川玉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加川,以蟄伏茶園十八載的創業生涯,把自己經營的茶葉基地打造成“全國科普惠農先進單位”、“全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種植的茶葉連續15年被杭州中農質量認證中心認證為有機茶,生產的川玉春筍、川玉芽茶、川玉烏龍、川玉御葉等9個川玉系列有機茶產品,先后榮獲第三屆、第四屆、第六屆國際名茶金獎、“湖北十大有機名茶”、“湖北省著名商標”、“湖北名牌產品”、“湖北十大特色名茶”、“第九屆中國農博會農產品金獎”、“第二十屆上海國家茶文化旅游節中國名優茶金獎”、“第七屆中國有機食品博覽會金獎”、“第四屆中國國際茶業及茶藝博覽會金獎”;自主研制的新型植物源殺蟲劑“查正清”,以處于國內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通過國家農業部鑒定,獲得國家工信部的生產許可。
一腔熱忱,投身有機茶種植
現年56歲的張加川,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子弟,高中畢業后,先后務過農,做過奶牛場農工、公司業務員,當過裝飾公司老板。
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張加川在外跑業務時,發現市場上的茶葉比傳統農作物的經濟效益要高出好幾倍。于是萌發了一個大膽的創業計劃。他想,咸寧雖是中國茶葉之鄉,卻沒有高品質的名牌茶,而且許多茶場都走入低谷、生存困難。但茶葉畢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飲品,市場前景巨大。何不利用家鄉豐富的荒山資源,走高品質的有機茶種植之路,在茶葉之鄉打出自己的品牌,帶動大家一起致富呢?
抱著進一步學習了解的心態,張加川先后到了一些名茶產地參觀考察。這一參觀考察,更堅定了他的決心:關掉裝飾公司轉行種植有機茶。
“要做就做最好的。”張加川憑著這股信念,于1998年8月回到家鄉咸安區汀泗鎮彭碑村7組,開始了種茶制茶的科技興茶之路。
九十年代末咸寧茶葉發展并不順利,不少茶山變荒山,故而所有的親人朋友都反對張加川的這個決定。認為他這是瘋狂之舉。母親說“兒啊,人家往外跑,你卻往屋里跑,好不容易闖出去,回來不怕丟人,高山垴上一桶金,望得到拿不到呀!你真是傻呀!”朋友勸他“百把萬元錢存到銀行吃利息都有了,何必到荒山上去冒風險搞開發,又不懂行。”妻子也擔心他到農村做體力活吃不消。身邊的人,都不理解。但是張加川有一股牛脾氣,認定的事,就一定要做下去。
他在同村組干部商議后,很快達成了承包160畝荒山的合同。前期投資48萬元,開始綠色有機茶種植嘗試。
整地、抽槽、施肥、栽苗……在方圓十幾公里沒有任何污染源的深山中,張加川每天早上5點鐘就起床,扛著鋤頭等工具,一頭扎進荒山里。
不懂種植,他虛心求教,多次請有茶葉栽培技術的老茶農來基地指導栽植、布局,傳授培育優良品種技術等等。同時,到省果茶研究所參加培訓學習,并引進50萬株無性系優質茶苗進行栽植,使用有機肥料,創造性地引用“燈光引蛾”技術誘殺茶葉害蟲,不使用含化學成分的農藥、肥料。
不熟悉制茶,他就帶上家鄉的茶葉,遍訪湖北、湖南、福建的十多個茶葉研究所,借茶葉專家們的知識弄清不同類型茶葉的特質、特性。同時,走遍本地十多家茶場,拜多位制茶名師學制茶。
2000年春,張加川開墾的茶園開始少量試采。他立即將采制好的茶葉帶往中茶所請專家評鑒。當時,有機茶市在我國正悄然萌芽,繼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之后,發達國家更重視有機食品的生產。專家告訴他,他的茶園是一片天然的有機茶基地,茶葉的各項指標均符合相關標準。于是,他將自己的茶園命名為“川玉有機茶基地”,起名生產的“碧玉茶”同年在“中茶杯”名茶評比中獲得二等獎,并迅速打入市場。
張加川說,為了給自己心愛的茶葉起個好名,他曾經頗費過一番心機:碧玉,雖有小家碧玉的寓意,但總覺得有點小家子氣。2002年,他決定從他和妻子的名字張加川和朱金玉中各取一個字,更名為“川玉”茶。
從此,張加川用汗水和心血澆鑄的“汀泗川玉”有機茶品牌,便成了享譽荊楚、名揚全國的金字招牌。
一份摯愛,埋頭“查正清”研制
張加川常說,做一件事,必須做到最好。只有走在行業的前列,你才有生存的空間。
張加川是這樣要求自己的,也是堅持這樣實踐的。
2001年,張加川承包的1200余畝茶園出現了嚴重的蟲災,由于有機茶園不能使用化學農藥,市面上也難以尋覓到有效的生物農藥。無奈之下,他只好請大量工人前來捉蟲。
“人工捉蟲試行了一段時間后,我發現其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成本高。”張加川回憶。經旁人點撥,他趕緊向當地一些老農請教,在過去沒有化學農藥的年代是如何防治蟲害的。經過老農的指點,張加川來到茶場,采集老農指定的多種植物原料。由于市場上無法買到,他就四處托人打聽采摘。骨子里倔強的他不惜人力物力財力,最終收集到了全部所需植物原料。
對生物高科技一無所知的張加川就這樣踏上了研發有機無害農藥的道路。為了全身心投入,他毅然決然地帶著妻兒吃住在茶園。
每天天蒙蒙亮時,張加川便起床來到田間地頭,仔細觀察附著在茶葉上的害蟲的生理變化。烈日當頭的中午時分,他也會準時準點地出現,期盼著自制的生物農藥能對害蟲起到幾分作用。半夜寂靜的茶園間,張加川依然打著手電筒,埋頭記錄害蟲的變化參數。
蟲害活躍的季節,張加川就堅守在茶園,每天反復實驗。記得剛剛實驗的第二年,他的妻子就實在忍受不了他的倔強,在狠狠地數落了他一番之后,帶著孩子回家了。
然而,愈挫愈勇的張加川并沒有因為妻子的一時不支持而放棄,依然埋頭在茶園實驗:來來回回不停搭配植物原料,曲曲折折不斷嘗試消滅害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達成功決不罷休。
“妻子見我如此執著,漸漸地由不理解到理解,由不支持到重新回到茶園,協助我開展實驗。”張加川說,經過7年努力,他精心配制出的除蟲害方法不僅有效,而且還無農藥殘留,潛心研制的“查正清”殺蟲劑終于初見端倪。
2007年,在市科協等部門牽線搭橋下,張加川的川玉茶業有限公司與湖北大學開始合作,聯合建立了湖北有機茶病蟲害生物防治研究所,共同申報的“湖北省有機茶標準化種植與加工科技創新示范基地”、“湖北省校企共建研發中心”、“國家星火計劃項目‘查正清’在有機茶園蟲害防治中的應用”等3個項目,均按照要求完成了研究計劃與任務,取得了預期的研究成果,并獲得發明專利授權書。
2011年,經過10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張加川頂住各方壓力,投資800萬元研制的新型植物源殺蟲劑“查正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局授權的專利證書;2013年7月,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和武漢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014年9月,“查正清”通過農業部鑒定,獲得國家農藥使用許可證;今年5月,經國家工信部批準,正式給予生產許可。
目前,省農業廳已將“查正清”作為生物農藥,列入國家農業部“兩減”項目,在全省推廣應用。
一片丹心,點亮科技富民路
遠看是森林,近看是茶園,細看是花園。
到過川玉茶業有限公司茶葉基地的人都知道,張加川如今擁有的1200畝茶葉基地,就像是一座科技之園,無處不閃耀著科技之光:實行的茶樹、桂花樹、香樟樹立體種植模式,怡然把茶園打造成了道路植有香樟樹、茶樹間植桂花樹的生態種植園,成為全國首創。
張加川說,采用這種模式培育出的茶葉,既吸收了桂花樹散發出的精油,提高了茶葉品質,又通過桂花樹的半遮陽方式,避免了茶葉長時間被紫外線照射,促進了茶葉的生長,提高了茶葉產量。
透過張加川持之以恒對科技興茶的執著和潛心經營的茶園,人們不難發現,他的“川玉茶”之所以能在短短幾年內迅猛發展、獨占鰲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秉承有機生產理念:立足高起點、高品位、高質量,不斷攀登新高峰。
記得有機茶在我國剛剛起步時,其市場價格比常規茶高出30-50%。之所以有這么可觀的經濟效益,關鍵點在于首先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土壤肥沃、無污染;其次是選好茶樹品種;三是施肥和滅害蟲。其中,施肥不能施化肥,滅蟲決不能用化學農藥。
18年來,張加川對有機茶種植的這一“鐵規”,不僅長期堅守,而且不斷創新,不斷超越,不斷給茶葉種植賦予新的元素。
“目前,我正在培育一種新型的茶樹,春季可以采茶,秋季結籽可榨成茶油。”張加川告訴記者,這種新型茶樹培育成功后,經濟效益將會在現有基礎上成倍增長,前景十分可觀。
“我種茶的最大夢想是,不僅要自己帶頭致富,還要帶動大家一起致富。”張加川說,一旦這個新型茶樹品種培育成功,也就離他打造優質名茶、帶動父老鄉親們共同致富的夢想更近、更真了。
“我們在茶園里勞動,每年不僅可以掙到1.5萬余元的固定收入,而且還學到了種茶技術,生活充實多了。”附近的村民高興地說,自從有了川玉茶園,村里抹牌賭博的人少了,上山采茶的人多了;扯皮拉筋的人少了,爭當種茶能手的人多了。
如今,伴隨川玉茶業的成功和知名度的越來越大,川玉茶園不僅發展成為咸安區黨員“雙建雙帶”基地和德育教育基地,而且還是咸寧市科普教育基地、全國科普示范基地,輻射帶動了周邊4個村、18個組的群眾,常年前來從事茶葉采摘、茶葉加工制作、茶園生產管理等。
我們相信,隨著有機茶市場在我國的俏然興起,張加川依靠科技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夢想,必將伴隨川玉茶業的不斷發展壯大而愈發絢麗多彩!(記者 柯常智 通訊員 許武)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金學慶:養殖山羊闖富路
下一篇:
三農工作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