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區馬橋鎮樊塘村那片一望無垠的荒山,近幾年煥發出新生機,雞鴨成群結隊,桃李開枝散葉。在這巨大的改變之后,凝聚了樊必練幾度寒暑的血汗。
樊必練從溫泉城區的一名商人,“轉身”成為一名農場主,成為家鄉百姓致富的帶頭人。
多年來,由于當地青壯年大都到外地務工,村里農田大量擱置、荒棄,看著村民守著“金山”叫苦喊窮,樊必練心里很不是滋味。
“民以食為天”從小生活在農村的樊必練十分珍惜糧食,深刻體會到土地對農民的意義,幾經斟酌之后,他從城里轉身跳進了“農門”。
1 轉變角色潛心務農
“從小的夢想是跳出農門,我用十多年的奮斗讓自己從一名農家孩子變成了銀行職員,因不安于現狀,又從工薪族轉成了生意人,而十年后,我卻在努力從生意人做回農民。”4月20日,在咸安區馬橋鎮瑞豐農業家庭農場,記者見到“農場主”樊必練,談及這4年的發展,他坦言自己是在努力做回一個農民。
今年49歲的樊必練是咸安區馬橋鎮樊塘村人,4年前,他在溫泉城區經商,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家底也越來越厚實。但每次回家,家鄉土地荒廢的現狀讓他難以釋懷。2012年,樊必練放棄了手中的生意,毅然回到馬橋鎮樊塘村承包下300畝荒山,成立了咸寧市瑞豐農業家庭農場 ,開始了二次創業。
隔行如隔山。剛開始時,多年不事躬耕的樊必練對種養技術和農業政策一竅不通,創業很是艱難。于是他馬不停蹄的從市、區農機局了解先進的農業技術,在互聯網上學習創新創業門路,在書本上學習農機操作知識并多方學技術……漸漸地,他成了位地道的農民創業者。
2 機械化種田天地寬
做“農老板”,日日與農民打交道,樊必練的夢想早已不是僅當好農場主,而是利用全機械化帶動廣大鄉親們一起過上好日子。
2012年初,樊必練在咸安區農機局的指導和協助下,購置了拖拉機、收獲機。當年,他購置的收獲機開始嘗試機械化收獲稻谷,節支近萬元并靠幫助周邊農戶機收油菜和稻谷增加家庭收入5萬余元。初嘗機械化規模種植甜頭的他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次年先后購置了大馬力田間運輸農用車、大型谷物收獲機械、最新式的植保機械、旋耕整地機械9臺套。
時間慢慢過去,樊必練成為發展生態農業的行家里手。村里曾經的荒地陸續種上了綠油油的莊稼,農忙時,村里的田間地頭可熱鬧了。樊必練更沒閑著,他忙完東村又跑西村,開著農耕機幫助鄉村耕播土地、收割糧食。
“我家的田種起來了,每年還節省了不少人力和工錢。”村民樊啟進介紹,他家共有8畝水田,荒棄了五六年,多年來一直在城區打些小工維持生計,自從樊必練回鄉后,他也開始種糧了,每年農忙時,請樊必練的農耕機上田干活;莊稼豐收時,再請樊必練前來收割,省錢、省時又省力。
樊啟進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水田,可種兩季莊稼,油菜和稻谷。如請人工,要一個半工(一人干活一天半),人工費100-150元/天;如是機械播收,一畝地僅需半小時,支付工錢60元,比傳統的耕作實惠了一半。樊啟進表示,自家8畝田自從用上了全機械耕作后,每畝可賺600-700元。
3 綠色產品希望無限
經過商的樊必練深知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發展生態農業也是同樣的道理。
目前,樊必練的農場主打油菜和稻谷,生產過程嚴格采用農家肥和有機肥。今年,他又征地50畝,繼在原有的油菜、稻谷、雞鴨等種養殖上再增加蔬菜、瓜果種殖。
“莊稼人出身,還是腳踏實地種地心里踏實。”樊必練坦言,為讓市民吃上放心蔬菜,他不僅注重綠色環保,更嚴格使用有機肥。其肥料都從村民家中收集人畜糞便發酵后作為基肥使用,環保高效。農場還按照《綠色食品產地生態環境質量標準》,使用生物類農藥或熏劑類藥,除草劑要等菜全收了后再使用,最大限度保證蔬菜無污染、安全、優質和營養。
今年夏天,樊必練將在溫泉城區開一個“農產品專賣店”自產自銷農場內的瓜果、蔬菜、大米、糧油,讓咸寧人民在家門口就能吃放心食品。
樊必練也帶動了村民致富:土地的流轉,使原先閑置的荒地產生了價值;數十位村民長期在農場務工,有了穩定而可觀的收入,吸引了外出務工的青壯年返鄉創業。
“培養好致富帶頭人,就抓住了落后地區農村脫貧的‘牛鼻子’”。”據市農機局負責人介紹,我市自2013年起實施農機創業創新人才培養工程,計劃在5年內培養萬名致富帶頭人,爭取村村都有帶頭人,“樊必練既是該計劃的受益者,更是典型的成功范例。”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下一篇:
李金山:打工仔回鄉種植金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