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向東寧報道:咸寧,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還有多遠?
國家統計局制定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五大類34項監測指標體系,至2015年,我市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明顯加快,有13項指標基本實現。
通山縣大畈鎮板橋村支書劉鶴鳴認為,小康離自己并不遙遠。近年來,板橋村探索了“二次流轉、資源共享、共同致富”的模式,通過招商引進龍頭企業,解決了資金、技術、市場等問題;通過政策資源與基地對接,解決了土地流轉難和農民持久增收難問題,讓資源變資本,村民變股民。
我市全面推廣板橋模式,依托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產業和轉移就業,推進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幕阜山片區發展項目庫,入庫項目1397個,規劃投入資金1856億元。2015年,投入資金6325.9萬元,實施產業項目103個;投入資金7795.2萬元,實施基礎設施項目202個;安排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45萬元,培訓實用技能5345人;投入資金2633萬元,對300戶貧困戶實施扶貧搬遷。
與此同時,城市居民生活更加有保障。市委、市政府堅持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可持續原則,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出臺《被征地農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實施辦法》,落實“先保后征”。實施香城創業計劃,設立3000萬元創業專項扶持資金,設立1億元大學生創業扶持資金,新建創業基地11個。提高城鄉低保標準,惠及19.79萬人。完善了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社會救助、住房保障等制度,加快發展多層次社會保障。探索先租后買、共有產權的運營模式,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8.94萬套,新增廉租住房租賃補貼2.73萬戶,實施農村危房改造3.5萬戶。
居民的幸福感大幅提升,本地微信公共賬號發布的“我大咸寧又獲殊榮”——去年咸寧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獲批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市等,屢屢得到市民點贊。現實中,城鄉居民實現了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的共建共享。2015年,我市公共文化“三館一站”服務群眾200萬人次。6個縣市區全面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部通過省級以上評估驗收,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9%。統籌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程明顯加快,60個村被評為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18個村榮獲省級綠色示范鄉村,12個村被命名為全省宜居村莊。在全市GDP跨入千億元俱樂部之際,2015年,全市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3534、11980元,年均增長11.4%、13.3%,快于地區生產總值增速。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咸寧市強化問責追責全面從嚴治黨 政治生態不斷優化
下一篇:
咸寧高新區打響項目建設大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