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湖將振興發展與精準扶貧同步推進
荊楚行記者 楊義杰 周圍
陽春四月,鐘祥市柴湖鎮馬南村,人們正搶抓季節安裝蔬菜大棚。
“我們將村里的2116畝地全部流轉,發展大棚蔬菜。起初引進的一位老板,感覺這條公路窄了,運輸不便而離開。后來,我們各方籌措資金,爭取政策,投資4500萬元將這條名為馬紅公路的村級道路拓寬,與新引進的鐘祥市綠邦種植專業合作社很快便達成了合作協議。”荊門市委辦駐馬南村工作隊負責人指著農田旁的一條公路說,自豪與自信溢于言表。
盡管柴湖人民不停地奮斗,但是直到2012年,柴湖人均純收入也只有5352元,依然貧窮。大柴湖怎么才能拔掉窮根?柴湖移民的希望在哪里? 這個問題一直牽動著中央和省市各級領導的心。
2013年,柴湖的扶貧工作迎來歷史性時刻。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設立大柴湖經濟開發區的構想,將柴湖的扶貧與開放開發、振興發展結合起來,用開放開發推動扶貧。同年12月,大柴湖開發區正式組建,確立大柴湖振興省級戰略,實行“照單全收、全力支持、優先優厚”幫扶原則,實施27個省級幫扶項目。
大柴湖的扶貧與開發占領了政策高地。針對窮因,精準施策。各級黨委、政府對大柴湖的貧困進行了把脈問診,找到了貧困緣由:一是生產生活基礎條件差,排澇、灌溉、水利設施不完善,水體污染嚴峻,飲水安全存在隱患。二是產業薄弱,除了傳統的玉米、花生等種植外,沒有帶動力強、能提供就業崗位的龍頭產業。
2014年開始,大柴湖的扶貧開發畫卷徐徐打開。
白明麗是柴湖鎮馬南村村民,在深圳闖蕩近20年,有了自己的服裝貿易公司。2014年,她投資的吉象貝兒項目落戶童裝文化產業園,成為柴湖經濟開發區首家工業企業。柴湖人李志慧是湖北農青園藝科技有限公司的創辦者,在上海、北京、海南均有自己的盆花基地。他這次回鄉創業,計劃籌建全國規模最大的高檔盆花產業基地:“我期待著,全國花卉市場的白掌、鳳梨,未來將由柴湖定價。”
2015年8月29日,大柴湖生態新城舉行開工奠基儀式。到今年4月,新城的一期住房雛形已現。9月份可入住第一批移民734戶,到2018年,可入住人口5萬人。
引進能人推進土地流轉發展大棚蔬菜后,讓馬南村村民王天龍一家看到致富希望。如今,王家的3畝多地,一年可得流轉費用3000多元,王天龍不禁喜從中來。
大柴湖,在振興中開始沖刺脫貧。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潛江:特色產業擔當扶貧先鋒
下一篇:
孝感市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