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阜山,像一條在鄂南蟄睡千年的巨龍,懷擁著日月清風,也鎖挽著閉塞貧困。
帶領山區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任,歷史性地落在這一代共產黨人的肩上。
與貧困最后的決戰正在這里上演。貧困,正從鄂南版圖退出……
亮窮家底,壓責任鏈,不讓老區一個百姓在小康路上掉隊……
咸寧位于幕阜山北麓,下轄一市一區四縣,現有一個省定貧困縣(通山縣)、三個省定重點片區縣(通城、崇陽、通城),三個插花貧困地區縣(咸安、嘉魚、赤壁)。是典型的庫區、山區和老區市,農村地區貧困人口眾多,基礎設施薄弱,資源匱乏、自然災害頻發,是湖北幕阜山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的主戰場。
全市有192個貧困村、120854戶383358人貧困人口,貧困戶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不到2100元。
消除區域性貧困,不讓老區群眾在全面小康的征程上掉隊,是時候了。
根據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咸寧要實現全市38.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銷號、19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3個貧困縣全部“摘帽”。
開工沒有回頭箭。
按省、市、縣三級駐農村工作隊共同覆蓋全市192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的精準扶貧工作要求,市直共組建34支市駐農村工作隊,每個市駐農村工作隊由3名以上干部組成,工作隊員1至2年一輪換,實行脫產駐村,與原單位工作脫鉤,駐點村一定五年不變。
立軍令狀,掛作戰圖,一場有史以來對貧困最大規模、最強力量的“圍剿”拉開……
走進市精準扶貧全面小康協調作戰指揮部辦公室,一幅5米長、2.5米寬的地圖分外奪目。
咸寧將縣(市、區)作為精準扶貧的主戰場,劃分“六大戰區”協同作戰、整體推進。除省直工作隊進駐的15個村外,全市34名市級領導帶領104家市直單位,組建34個工作隊,進駐34個貧困村,剩下的143個貧困村,由縣一級統籌安排。
在這幅作戰圖上,全市6個縣市區精準扶貧基本情況、總體目標、作戰體系、力量擺布分別用不同顏色標注。所有貧困村都用鮮紅的小紅旗注明,每個貧困村脫貧就會摘掉一個小紅旗。
通城、崇陽、通山三縣是幕阜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的主戰場,為加快片區縣扶貧攻堅,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市領導定點聯系片區縣工作方案》。市委書記李建明聯系通山縣、市長丁小強聯系崇陽縣,定點指導扶貧開發工作。
全市各地算好政治賬、任務賬、時間賬、進度賬、差距賬,按照“縣摘帽、村出列、戶銷號”規劃,將目標任務分解到年、到季、月、日,落實到責任主體,掛圖作戰,“銷號”管理。
一戶一個脫貧措施,一戶一張脫貧明白卡,包村干部簽訂承諾書。
通山縣根據特困戶致貧原因和幫扶需求,梳理分類,分建房、教育、發展生產、生活保障、治病五種類型,進行差別式幫扶。
通城將扶貧對象分為四類:沒有勞動能力、無經濟來源的扶貧對象歸為一類貧困戶;因災因病致貧、文化水平低、勞動技能低的扶貧對象歸為二類貧困戶;有勞動能力、缺少勞動技能致貧的扶貧對象歸為三類貧困戶;有發展生產能力、居住條件惡劣的扶貧對象歸為四類貧困戶。根據分類制定扶植項目,明確任務清單。
一些群眾感嘆地說:“歷史上沒有誰來關心窮人的家底,只有共產黨政府做到了!”
打綠色牌,唱產業戲,“五個一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站在通山縣大畈鎮的萬畝油茶基地上,放眼望去,壯觀整齊的梯田,綿延無垠的翠色,誰會說這是貧困村?
板橋村全村1700余人,人均擁有2畝以上山林,過去有的種油茶、有的種柑橘、有的種楠竹,規模分散,無龍頭帶動,群眾求富無門。
坐擁大好青山,全村三分之一人口戴著貧帽。
去年4月,村里引進湖北天宇公司,通過山地二次流轉,集中3000余畝山林連片發展油茶,形成“公司+基地+村委會+農戶”的新模式。目前全村經濟實力躍居全縣前列,成為人人羨艷的示范名村。
“一花引來百花開”。目前通山縣新發展油茶9萬畝,建成萬畝油茶基地2處、千畝油茶基地12處,建成5000畝茶葉示范基地1處,千畝楠竹、千畝杉木速豐林、千畝香榧等連片示范基地多處。
在崇陽縣,貧困戶一旦選定發展項目,政府、銀行、合作社當即跟進,合力解決其資金、技術、銷路等難題,與其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確保扶一個,成一個。
該縣在“優先扶病、突出扶智、靈活扶工、傾力扶遷、蔸底扶養”的基礎上,按照不同的地理環境條件,選擇能夠促進和帶動發展的特色支柱產業,推出“4+X”扶貧套餐,并列出20多個項目門類,供群眾自主“點菜”。
所謂“4”,即對接全市楠竹、油茶、茶葉“三大百億”產業和精品水果產業;所謂“X”,即各貧困戶因需而選、因戶而異,自主選擇適宜發展的產業項目。
“這些項目投資少、見效快、收益好、風險低、技術簡單。”縣扶貧辦主任趙明星表示,“4+X”扶貧套餐使貧困戶短期有保障,長期有指望,激發了其主動脫貧的內在動力。
該縣整合涉農資金1.5億,計劃每年投入5000萬元實施產業扶貧。目前已有近7000余戶確定了主打產業。在經營方式上,有產業帶動型、合作經營型、大戶幫扶型、村企聯合型、自主發展型等。
通城縣黃袍山油茶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黃袍山公司以資金入股,農戶以山地和勞力入股,按4:6分成。目前,該縣已有1.6萬多戶農民受益。
通山縣通過大戶能人和合作社發展香菇產業,全縣已經建立香菇基地24個,香菇種植專業合作社16個,帶動200多家農戶從事香菇種植,發展袋料栽培香菇130萬袋,預計年銷售收入可達3000萬元。
結合地方實際,咸寧制定了精準扶貧“五個一批”計劃,即開發式扶貧、脫貧對癥下藥、醫療救助脫貧、保障供養脫貧、移民安置鞏固,確保扶貧對象全覆蓋,阻斷貧困源。
“如今黨的政策好,關心百姓真不少,家家戶戶生活好……”這是鄂南山區群眾在精準扶貧中自編自唱的山歌,道出了山區百姓的心聲。(荊楚行記者 劉文景)
編輯:Administrator